创新不分年龄_彭玉论文

创新不分年龄_彭玉论文

创新不分年龄大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分论文,年龄论文,大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学校正在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要想创新,就必须善于观察、思考,敢于想像,善于提问,勇于行动,这也是获得成功的必备的品质,是同学们学习的真正目的。我们学习,不是为了单纯地获得一些知识,而是为了把知识用于实践,用于发明创造;否则,学到的知识就是“死”的,不能化为能力,就不能取得成功。

可是,在同学们当中,不少人并不注意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谈到创新,许多同学就会立即想起爱迪生、瓦特等大发明家,似乎创新只是那些头脑聪明绝顶的大人物才能做的事,和自己这样的普通小学生没什么关系。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是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束缚了同学们的勇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不少人还没有尝试就先放弃了。其实,创新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也不是大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创新不分年龄大小,不分男女性别,创新机会就在我们身边,潜藏在我们生活中,就看你是不是有心去发现。创新是任何人都能去做的事。虽然有大科学家的大发明大创造,但也有许多平平凡凡的人,因为敢于打破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方法,大胆创新,从而给自己、给大家带来了崭新的生活。

有一个女孩叫彭玉珍,是上海飞虹路小学的学生。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长得黑黑的,并不漂亮。她的父亲是一个剪刀店的营业员,母亲是一个工人,家庭条件很一般。也许你会认为,这样的女孩有什么创造力呢?就连她的父母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只想让孩子长得健康就行,从不奢望把孩子培养成什么发明家。然而,彭玉珍却是个爱创造、喜欢享受创造乐趣的女孩。

读一年级时,学校组织学生到公园去扫落叶。望着堆积起来的一大堆落叶,彭玉珍陶醉了,她觉得这些金黄色的叶子太美了,远远看去就像一朵大菊花。对呀,为什么不能收集各种树叶来做树叶贴画呢?于是,她把树叶捡回家,用各种各样的树叶贴出了猫头鹰、小金鱼、小狗等形象,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读二年级时,学校开设了小制作课,老师带来一只猫头形的小制作样本,让同学们学做。那只“猫头”样子十分有趣,大眼睛,小嘴巴,形象逼真。可同学们觉得很难模仿做一个,因为样品是用一只大闸蟹的壳子做的。大闸蟹在上海是昂贵的,平民百姓很少买。爱动脑筋的彭玉珍建议用梭子蟹壳代替,因为梭子蟹很便宜,才二三元一只。可是,梭子蟹有两个尖角,用它做出的“猫头”不伦不类,有的同学只好费时费力地用锯片把尖角锯掉,对此,彭玉珍却独具匠心,她做了两蓬大大的胡子,把尖角遮住了。日久天长,创新似乎成了彭玉珍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她的生活习惯。

杜冰蟾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姑娘,她并没有超常的智商,但是她喜欢创造,把创造当成乐趣。通过努力,她发明了震动海内外的“汉字全息码”。如此奇迹般的创造,为什么会发生在一个15岁的小姑娘身上呢?杜冰蟾自己说得好:“15岁也是一个创造的年龄!”同学们,你们是否也像杜冰蟾一样,把创新和自己紧密联系起来呢?

在创新中,彭玉珍发现:原来,普通人也是可以创新的,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创造之神同样会光顾你,因为创新并不是智商超常者的专利。今天,创新能力已被看作21世纪人的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同学们,也许你们会觉得彭玉珍的创新太小了、太粗糙了、太无足轻重了;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学习彭玉珍的创新激情和勇于探索奇妙世界的勇气。法国大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创造才是欢乐。”同学们,让我们来试一试,试着做一个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吧!

(秘招派送)

1.创新就在日常生活中,请睁大双眼,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2.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是创新的开始,遇到不明白的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怕别人说自己无知。

3.当别人说不行时,不要轻易相信;最好自己动手试一试,看看结果怎么样。

4.要敢于异想天开,大胆想像用各种办法解决问题,不要怕别人笑。

标签:;  

创新不分年龄_彭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