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肚带河小学 130609
摘 要:在小学阶段,字典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书。字典向来被称为“无声的老师”、“学习的拐杖”。《语文新课程标准》针对字典的阶段目标从1-2年级的“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到3-4年级的“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对于中高阶段的学生而言,应该能够熟练地查字典,且充分利用“无声的良师”自主解决学习上的障碍。但是,现实的情况与之有些出入。
关键词:引导 查字典 习惯 养成
一、小学字典使用现状
在小学阶段,字典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书。字典向来被称为“无声的老师”、“学习的拐杖”。《语文新课程标准》针对字典的阶段目标从1-2年级的“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到3-4年级的“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对于中高阶段的学生而言,应已养成了查字典的习惯,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1.拼音字频现
中高阶段学生照理说识字量应该较为广泛,常用字基本上都学习过了,但是在试卷中仍会三五不时地夹杂个别拼音字。考试的时候不能查字典,会出现拼音字尚能理解,但是在日常的习作和作业中,拼音字也会时不时来“做客”,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2.汉语拼音的“回生”
学生经过低年级两年的学习,对于汉语拼音的拼读和应用都已经基本掌握,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现象——学生的拼音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甚至是“回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我还分别对二年级和四年级的班上做了调查,四年级明显不如二年级的学生。
3.音序、部首老大难
从笔者接手四年级开始,不论大考小考,试卷中总会有一题雷打不动地出现,即“按要求查字典”,不外乎“音序、部首、解释带点字的意思(选择)”。每次出现的形式或许稍有不同,但其本质就是考察学生的查字典能力。照理说,这题应该能被学生分分钟秒杀,但是,至今仍会有学生在“音序”上直接“阵亡”。
二、养成学生查字典的习惯迫在眉睫
1.家校协调,买字典
现在市面上的字典版本良莠不齐,最适合小学生的就是《新华字典》。语文老师可以联系家长,向家长介绍字典的好处和意义,广泛动员家长给自己的孩子买一本《新华字典》,最好是最新版本的(等到了五六年级,可以向家长推荐《现代汉语字典》)。
2.了解字典,促好感
一堂《〈新华字典〉我知道》的班队课是必不可少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去搜集有关《新华字典》的资料,它的故事、历史和在中国的地位等。将搜集到的内容以小品、相声、讲故事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查资料的能力,也让学生对《新华字典》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其产生好感,真正让字典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3.多多练习,习惯成
(1)课前预习。我们班有个规则:只要集齐五个五角星就可以换取一个笑脸,笑脸会贴在教室后面的“功过记录格”上,期末的时候按照笑脸的多寡来进行排名,前三名者可参与班级抽奖活动。这个措施一施行,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起来了,看来这步棋走对了。
(2)课中契机。在教学中,会不时遇到学生有疑问的字,此时千万不能放过,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如:我们班每节课都会有学生来讲成语故事,有一次讲到“戌”这个字的时候,有学生将它读成了“shù”。等该生讲完后,我立刻让全班查字典,看看这个字到底读什么。最后,同学们都查出来了这个字读“xū”。随后,我又带着学生查了“戍”和“戊”,并对这三个字进行了辨析。这种方法很有效果,学生们渐渐也习惯了查字典。后来我根据儿童喜欢游戏并且好胜心强的特点,规定查到的班级前十名站起来,学生一听只有10个名额,都卯足了劲地去查。现在我们班学生查字典的速度是愈来愈快了,我们在课堂上查了字典,也没有耽误教学进度。
(3)课后阅读。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肯定也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词语。这时候,要主动借助字典这位“无声的老师”帮助答疑解惑,并且将查到的读音写到书上或者是自己的摘抄本上。
4.班队活动
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开展以查字典为主题的班队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查字典比赛“谁最快”、“我和字典的故事”征文比赛、组词BOSS比赛、“积累趣字难字谁最多”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查字典兴趣,巩固查字方法,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组织学生查字典经验交流活动等策略,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查字典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2013。
[2]朱少龙 《小学生使用字典情况调查报告(下)》,2011。
[3]王耘 叶忠根 林崇德《小学生心理学》,1993年11月。
论文作者:姜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7
标签:字典论文; 查字典论文; 学生论文; 音序论文; 检字法论文; 部首论文; 新华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10月第25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