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中小企业“长寿秘诀”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寿论文,民营论文,秘诀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民营企业不仅成为国家利税的重要来源,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成为劳动就业的主要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一片繁荣不能掩盖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的这一尴尬事实。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无论是在技术设备、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还是在战略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均存在很大的问题。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短命现象,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就是昙花一现,淘汰率极高。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和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6.5~7年相比短了很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50年相比,更是差了将近20倍。北京中关村91.3%的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不过5年。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左右。一般民营企业真正发展的黄金时期也就在2到3年,之后要么倒闭、要么长期停滞徘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在亚布力经济论坛上的演讲中给出了以下数据,1995年民营企业中规模最大的20%的企业,8年之后只有38.5%的企业生存下来,而这38.5%的企业,大部分规模也都缩小了。
在众多的民营企业失败的案例中,企业自身因素导致其走向没落的占据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家素质,自负自卑的双重人格使民营企业家的一些行为缺乏理性;管理方式落后,创新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状况问题突出,唯亲而任,排除异己;缺乏企业战略规划,企业战略目标不明确使企业发展方向模糊,如高速大幅降价、盲目求大、盲目多元化给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埋下祸根;民营企业信用不佳,总体营销意识薄弱等等因素。诚然,独特的“历史遗传基因”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现代性转换,行业协会不发达是影响我国民企寿命的另一个重要外部因素,加上融资难的大环境现状也使得我国民企生命周期短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硬伤”。在此针对这些民营企业“短命”的内外成因,探讨如何延长民营企业生存周期,实现民营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第一法则
像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教授比喻的那样,如果将企业比作树木,则树干和主枝为企业的核心产品,次要树枝为各业务单位,树叶、花及果实为企业的最终产品,而为树木汲取养分、支撑树木长大成材的树根便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和维持超额利润的唯一来源。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丰厚的收益,就必须培养、增强、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开发与获取核心专长和技能,集中资源培育核心产业。如设法获取那些可以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的单项技术,率先注册专利,率先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等。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企业的经营范围,尤其决定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不能盲目搞多元化经营,必须不断对现有的专门技术进行研究开发,使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确立持久的竞争优势。
其次,整合竞争力要素,需要对应构建与支持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一致看法,还需要有负责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稳定的管理队伍,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推进。
再次,采取聚焦战略,开发核心产品市场。灵通的企业常常是“借助”于向别的企业出售其核心产品,借用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网络与品牌,实现占领、扩大市场份额的目的,使企业能自由地发展。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在管理上实现质的飞跃
首先,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让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知识经济的企业必须从原来的以“硬”管理为主转变为以“软”管理为主,从资本管理变为人本管理,树立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服务、重视智力系统的管理新理念;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强化对规划的科学认识,促进人力资源规划与企业战略融合;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完善人力资源规划的支撑平台;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培养,提高中小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积极开拓新思路,创建灵活多变、动态有序的适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发展的新模式。
其次,明晰产权关系,适当开放产权,实行资本社会化。改变民营企业资本产权结构封闭单一的状况,根据企业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股份制上市、建立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制改造,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来达到企业产权结构的灵活,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结构模式。
再次,委托代理人治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尤其对家族企业,家族可以掌握控股所必须的份额,但股权和经营权要分开,任人唯贤,择贤录用,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的权限而横加干涉,建立民主、信任的管理作风,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加强日常管理,尤其提高管理者财务管理水平。
三、提高企业家素质,建立起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首先,企业家是企业之魂,企业家把要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创造利润;企业家通过不断的创新,改变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才带来了经济增长;唯有企业家才能富有远见,勇于创新;他能使濒临破产的企业得以新生;他能使平庸的企业跃为同行业的优秀者;他能使原本不存在的企业拔地而起,雄居于世。因此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和自身素质的差距,加强学习,严于律己,诚实守信,作风踏实,加强德才修炼。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要具有适应并改造环境的能力,善于捕捉瞬间机遇的能力,正确运用权力的能力,技术开发能力,融通资金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
其次,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成长的一大突破口,培养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成为各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以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创新合作,比如联办技术开发机构,开展项目合作,组建股份制科技生产联合体等,还可以通过技贸股份合作、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的功能形式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由“强人”文化转变为员工参与文化,积极鼓励员工的创新精神,作为企业首脑,应该身先士卒,克服惰性,勇于创新,始终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去影响和感染企业的员工。企业一定要重视和支持革新,创新人才,企业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四、敢为人先,树立国际化经营意识
首先,以战略规划促进成长,突破固有企业制度的约束。民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需要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避免短期行为并为企业的长期成长创造条件。确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分析企业所在的战略环境,选择科学可行的战略措施,以制定一套以人为中心、系统、科学、适应环境变化的经营战略。对于核心业务,更要以网络化和全球化的观点分析企业自身的实力及核心业务的前景,突破自身企业制度所存在的束缚。
其次,以品牌塑造提高影响力,走规模经济道路。民营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较低,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同时对品牌的维护不足,偏重短期效益,忽视长期发展,也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建设。品牌是企业形象的直接反映,是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代表着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员工素质和商业信用。品牌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得以展现的载体,是以企业生产组织能力、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与开拓能力等为基础的市场占有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综合体现。要加大品牌的培育力度,吸纳新技术,提高产品档次,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从为品牌打工转向品牌生产,再到品牌经营,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占领更大份额的国际市场和大幅度提高企业品牌竞争力。
第三,以顾客为导向,培育企业核心营销能力。大量营销时代已经过时,更好地理解顾客的需求、更好地提供价值,能不能跟顾客建立起亲密的鱼水关系,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成败。货真价实,为顾客提供一流的产品;情感共鸣,向顾客提供完善的服务,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该落实到提升顾客得到的价值上。在营销策略上,一方面要重视市场调研,运用产品质量差异性策略,为企业带来高于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利润率;另一方面要主动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以国内市场为主,兼顾国际市场。
第四,加快企业经营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保障,这涉及决策层、技术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各个层面提高产品的成品率和附加值,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和决策的正确性。在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引导电子商务的发展,通过对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质流的逐步整合,先建立起企业间信息交流的网络平台,再逐步建立起以行业为基础,以典型企业为示范,汇集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最终达到实施电子商务的目标。
五、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铸造名牌民企
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外在表现。良好的形象除了知名度外还有美誉度和忠诚度,它是企业信誉、经营哲学、管理思想、价值取向和商德等诸要素的综合反映,更是企业整体实力的体现。民营企业除了应诚信经营,提高社会公信度外,还应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如在维护国家法规、社会公平、生态环境、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员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等方面
良好的企业形象能吸引消费者,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是企业信誉的保证,能使企业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能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吸引和留住人才;良好的企业形象体现了企业的综合实力,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要树立诚信服务的准则。诚信,不仅构成对企业信誉和能力的评价,而且也成为企业一种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这种无形资产将会给守信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和丰厚的收益。民营企业必须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地推进诚信建设,并采取如下一些措施:完善治理结构,创建诚信文化,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和强化内部诚信管理机制以及建立诚信经营的奖惩机制等。只有这样,民营企业才能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其次,民营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要身先士卒,做好表率作用。在今天这个新的时代,企业最关键的就是把自己承担的责任做好,首先就是自己的产品、质量、信用、服务,真正地对社会负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不在于一定去建立养老院,捐赠多少钱,当然,那是责任很重要的方面,但不是本质,本质是抓好自己的产品,这个产品要做好。我认为企业的变化现在是社会责任的问题,应该说是有很大的变化。随着这个变化,所有的企业应该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产品做好,这是最大的问题。当然你需要做的事情,比如赈灾,这些都是属于社会公德,只要你是真正的社会人,这都是应该做的事情。而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不仅仅如此。
总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的最高的竞争层面应该体现在公众形象的竞争方面,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仅要赚取最大的利润,而且要成为一个提供安全产品,重视民众消费安全的企业,一个尊重员工劳动权益,有良好的员工福利计划的企业是一个担负社会责任,具有社会公民意识的企业,一个讲道德的企业。在企业公众形象的塑造中,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找准自己的差距,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六、营造其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资金政策上给予优惠:政府直接资助;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优惠;在税收方面,可以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税率,对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发展的准备金制度,垫底资金来源于政府财政拨付、出售国有中小企业的收入、银行贷款等;汲取有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成立中小企业发展银行;建立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成立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互助会,凡是入会的中小企业,只要交纳少量的入会费,就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贷款;建立专门向中小企业融资的投资公司。
其次,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政府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特别是要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产品开发、设备更新和职工素质培训。建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开辟中小企业技术市场,中介专利交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四新”应用,吸收和消化国外专利小商品的应用技术,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档次。
第三,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专门管理机构,加快中小企业宏观管理的法制化。尽快在国务院以及省、市、地区和县等各级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主要是负责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指导。其职能主要包括:负责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和政府应当采取的政策;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管理、信息、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说明中国在管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并会朝着更快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第四,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培训人才。政府服务要加强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发展社会的有偿服务,在投资方向、经营指导、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人才培训、资金筹措、产品出口、司法诉讼以及信息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另外,政府和社会应提供帮助,应当发挥高等院校各种社会团体的作用,以及函授、组织培训班、代培、专业指导等方式为中小企业培训人才。
第五,完善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提供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领域,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凡是外商投资可进入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经济进入。二是提供资本融通的制度保障,要尝试创建专门为民营经济服务的民营银行和风险投资市场。三是按照“完善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的要求,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创建公平有序的法制环境,同时要归范市场秩序,保证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和交易。四是加快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民营中小企业中的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