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路径研究论文_赵敏 杨宗礼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路径研究论文_赵敏 杨宗礼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 临沧 677000 

摘 要:健康教育作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手段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信息存储和传播功能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依托新媒体提高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对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这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也是创新和发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理论的新机遇。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预防艾滋病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指出:“性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高校学生成为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预防艾滋病在高校蔓延的有效手段。当前,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知识获取、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和行为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了青年。”分析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有利于提高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特点

同伴、老师、专业书籍、网络等都是大学生获取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渠道,相较于同伴、老师等传统手段,大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获取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表明,“大学生AIDS知识来源第一位是网络搜索引擎占比83.17%”。新媒体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为进一步提高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要主动引领新媒体时代下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用,积极开展艾滋病疫情信息交流与警示、感染风险评估、在线咨询等活动,普及正确、科学、准确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增强宣传效果。

1.平等性。

书籍、讲座、宣传活动等传统媒体开展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一般都是由专业人员组织开展,具有权威性,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不对等性,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知识势必会影响效果。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可以由专业人员提供,但更多的信息则由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微博、微信、QQ等进行传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通过新媒体获取所需知识,也可以任意选择获取知识的渠道、时间和地点,受教育者更具学习的主动性,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具平等性。

2.便捷性。

新媒体环境下,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可随身携带,各种APP更是自带强大的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传输功能,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获取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高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将预防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以文字、语音、图片甚至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自由地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获取所需知识。同时受教育者还可以通过APP将检索到的知识进行分享,更多的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分享获得相关知识,极大地提高了获取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便捷性。

3.互动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服务器的速度也极大提高,信息的流动、储存能力惊人的强大。受教育者在新媒体中获取所需知识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发表见解,阐述观点,表达意愿,实现受教育者之间的网上互动,激发受教育者主动思考,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作为教育者则可以通过新媒体把握受教育者的情况,了解受教育者的关注点,从而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另外,受教育者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对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评价,形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网络双向互动,进而实现约谈、检测、咨询等网下互动,既能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虚拟性。

依托新媒体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受教育者在接收信息时,个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都是虚拟的,这恰恰与艾滋病的隐私性高度契合。《中国遏制和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提出:“高校防艾教育必须把性道德、性责任、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作为教育重点。”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必然要与性相关,与性相关的问题对于很多人而言是不愿公开谈论的,有的甚至是难以启齿的。在新媒体环境下,身份的虚拟性让受教育者在进行咨询的过程中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更能畅所欲言。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这一虚拟特性,开展艾滋病的感染风险评估和在线咨询等,提高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二、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

1.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碎片化。

多数高校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12·1世界艾滋病日”、“6·26国际禁毒日”、“入学教育”等特殊纪念日,而教育的方式主要采取发放宣传单页、志愿签名、校园广播、专题讲座等形式,活动开展的时候热火朝天,活动结束后的持续性教育则处于真空状态,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经常性的教育,效果浮于表面。

2.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受众有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专题讲座和同伴教育是各高校常用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邀请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老师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教育的覆盖面仅限于参加专题讲座的学生,大量的学生则没有机会亲自参加;同伴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中选拔组织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学生作为同伴教育志愿者,由志愿者对身边的同学、朋友及家人开展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同伴教育的对象仅限于志愿者认识的同伴,同伴教育的数量有限。专题讲座和同伴教育都有严格的时间和场地限制,受教育的对象有限。

3.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参差不齐。

专题讲座对主讲人有高标准、专业化的要求,但每位主讲人的知识水平、讲授技能很难统一标准,教育效果参差不齐。同伴教育志愿者虽然经过层层选拔和培训,专业知识和相关同伴教育技能还有待提高,预防艾滋病的教育效果参差不齐。特殊节日开展的宣传活动效果与主办方的方案设计、实施人员的整体素质、受教育者的参与程度息息相关,教育效果参差不齐。总之,专题讲座、同伴教育、宣传活动的教育效果很难达到统一的标准。

4.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运营成本高。

开展专题讲座的受众有限,要实现专题讲座百分之百的覆盖率,需邀请大量的专家同时开展,或是长期开展。另外,学校学生流动性大,新生入学需进行新一轮的专题讲座。同伴教育志愿者的培训也存在着接受过培训的同伴教育志愿者面临毕业离校,对于新的志愿者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再次培训。宣传活动、专题讲座、同伴教育都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运营成本高。

三、新媒体环境下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路径

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要科学把握新媒体环境的新特点,从网上与网下的互动上探寻有效途径;正确认识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关系;健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深入大学生的发展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

1.多样化加强阵地建设。

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要具有吸引力,就必需贴近学生生活,高校要主动开辟网站、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平台,将传统手段和新媒体充分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做到受教育者的关注点在哪儿,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就在哪儿。同时要丰富平台的内容和手段,用受教育者喜闻乐见、善于接受的方法吸引受教育者主动关注,使官方新媒体平台成为学生了解预防艾滋病知识的有效渠道,避免把大学生推向社会接受复杂的社会网络的消极影响。要依托新媒体建立感染风险评估和在线咨询平台,健全教育者和受教者的互动体系,及时解决受教育者的问题。

2.专业化打造队伍建设。

新媒体平台建设要具有时代感,需打造专业化的队伍,队伍包括老师和学生两个部分。首先,要打造一支理论扎实、素质过硬的高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可以邀请心理学、医学、计算机等专业教师和人员加入,这支队伍不仅要熟悉预防艾滋病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基本技术手段,要紧跟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研究新媒体技术发展的工作规律。其次,要打造一支组织能力强、热心负责的学生志愿者队伍,让学生志愿者参与到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标。引导学生敢于并善于在新媒体中发出正确、科学的声音,吸引更多的受教育接受教育,推动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从网下教育走向网上。

3.规范化完善管理机制。

新媒体环境下,有效地预防艾滋健康教育的前提是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校预防艾滋病新媒体平台,应该由学校党委、宣传部进行统一部署,建立管理制度,健全组织机构。平台的创设、内容的发布都必需经过严格的审核,坚持科学内容主导教育。要设立学校新媒体工作领导小组,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以学校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负责新媒体的日常管理与运行。工作小组由学生志愿者担任,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做好志愿者的选拔和培训工作,新媒体的日常运营由学生志愿者负责。同时,规范化的管理还必须有相关管理规定,要对新媒体的日常管理、安全监督、信息发布、内容审核等作出严格规定,确保新媒体的有效运行。

4.常态化推进系统教育。

“预防艾滋病经常性教育优于临时性教育”,依托新媒体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要在特殊节日开展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定时、定量推动教育的常态化。首先以学生的问题为导向,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把教育的重点落在学生关注的焦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是加强双向互动,在充实新媒体平台的同时,还要加强互动,要求教师和学生志愿者在新媒体平台中与受教育者积极互动,并将互动延伸至现实生活中,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网上和网下的双向互动。

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依托新媒体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推进高校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方面提供一种新的范式,进而在尊重学生主体性、以学生为本的氛围中,提高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尊友 我国学校艾滋病防控形势及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5,11,(11),389-393。

[2]近5年我国大中专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N].中国青年报,2015,11,26,(01版)。

[3]马迎华 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2),5-10。

[4]张婉青 郎靖 卓琳 等 大学生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效果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8),1175-1178。

论文作者:赵敏 杨宗礼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月总第2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  ;  ;  ;  ;  ;  ;  ;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路径研究论文_赵敏 杨宗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