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路径与实践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性论文,路径论文,新兴产业论文,区域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12)09-0054-06
在金融危机持续深化与全球经济发展严重失衡的背景下,全球技术经济范式进入新的转换期,科技发展正孕育着革命性突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纷纷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将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等新兴产业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全球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格局的演变势必要求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深入推进,资源、环境约束以及区域差距的日益扩大迫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产业集聚式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诉求,但不同类型产业的集聚因子、集聚动力和集聚环境的要求不一样,因而发展路径与模式迥异。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重大技术创新推动的产业,其集聚与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相比,个性远多于共性。因此,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区域集聚的内涵,探索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路径与实践模式,有利于科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是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由于技术创新、新的消费需求的产生,或者其他经济或社会的改变使新产品或服务提升至可能、可行的商业机会而发展起来的产业(Porter,1980),是全新的、在销售和就业方面快速增长的产业,是范式发生改变的产业(Erickcek & Watts,2007)。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不同于新兴产业的内涵。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不是沿着现存的技术轨道所指明的技术创新方向发展,而是打破原有的技术轨道,在新技术范式下的技术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所谓“战略性”产业是金融危机所孕育的突破性产业,是为了应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能源耗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是引导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服务于国家战略性目标的产业。国家战略性目标,既表现为应对全球竞争的需要、产业安全的需要而发展的产业,又表现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国内重大需求的产业。
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于国家战略性目标的产业,是满足微观技术创新、中观产业发展和宏观战略目标需要而发展的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驱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国家的战略性目标,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整个体系的关键(见图1)。
突破性技术创新 驱动 战略性产业发展 目标 国家战略性目标
图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重意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重意境蕴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聚驱动要素、辐射范围、主体竞争力和战略目标等方面不同于传统产业的区域集聚,也不同于高科技产业的区域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是由突破性技术驱动,具有辐射全球范围、反映国家竞争力,服务于国家全球战略目标的需要而在特定区域集中、集聚的新兴产业(见表1)。
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路径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过程是一个从政府战略定位到企业行为选择,从突破性技术创新到产业聚集式布局,涉及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的产业集聚式发展过程。因此,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发展路径将在三个层面谋定:国家战略层、区域集聚层和技术—产业层(见图2)。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 国家战略层 战略技术 战略产业 战略区域 区域集聚层
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 关键技术 重大技术 实现模式 产业重塑 新能源 节能环保 生物医药 ……
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集聚 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集聚 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
机制设计 实现特征低碳化主导创新式驱动关键性突破市场化动作 政策体系
1.国家战略层
国家战略层是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集聚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意志,反映着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主导。政府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因在于这一产业的战略性、外部性以及关键性等,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倡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府主导(尹政平,2012)。对于我国而言,政府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式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对突破性技术创新(战略技术)的主导,二是政府对战略性产业发展的主导,三是政府对集聚区建设的主导。三类主导分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集聚战略。在产业发展战略上,《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领域;在技术创新战略上,突破性技术创新领域也已经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中确定。
在区域集聚战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突破性技术创新在我国区域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始集聚区时,应根据比较优势和历史积累的原则,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重点,而不是每一个省级区域都规划发展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2.区域集聚层
产业区域集聚是指属于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近邻或集中(李小建,2002)。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并不是离散地分布于各地,而是为了共享劳动力市场、利用技术溢出和中间商品供求关系所产生的外部规模经济而集聚在特定的区域(Marshall,1920)。企业集聚受到运费成本、劳动力成本、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技术设备、劳动力组织、市场化因素、要素集聚、土地依赖、公用设施和行政等因素影响(Weber,1909)。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既要求满足集聚的一般性因子,还需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特殊性因子,具体包括:一是政府发展意愿,政府需要根据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拟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始集聚区,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远景发展规划、发展思路、发展重点,探索区域集聚的发展模式。二是初始集聚的区位因子,包括区域和城市的基础设施、要素保障、经济发展状况、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市场化水平、文化与制度。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因子,包括高素质的人力资本、领先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新兴产业的配套能力、完善的市场技术转化平台等。只有这3个方面的因素都具备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才具有可能性。
3.技术—产业层
技术创新不仅推动产业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的发展形态,重塑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分为激进式技术创新和渐进式技术创新(Mansfied,1968)。渐进性创新能够提升产品性能、促进成本下降、提升竞争力,是线性而缓慢的创新(Christensen & Rosenbloom,1995;Kotelnikov,2000)。突破性创新是破坏性创新和革命性创新,能够引起产业发展的突变(Teece,2008),并导致整个产业的重新洗牌(Dess & Beard,1984;Henderson & Clark,1990),改变现有产业,创造出新的产业(Kotelnikov,2000)。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是通过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出现,改变现有产业格局和重塑新的产业。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企业渐进性创新累积作用的结果。因此,基于技术—产业的关系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渐进性创新,以及渐进性创新达到临界点,导致突破性创新的出现。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需要素,而突破性技术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发展的关键。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实践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是通过不断地选择、接收、多样化形成和扩散,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由于技术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和集聚区的基础存在差异,我国会形成三类典型的集聚模式:一是以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重塑而形成的技术创新驱动型集聚;二是通过创新主体合作寻求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型集聚;三是依托创新基础和产业基础比较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而形成的集聚。
1.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集聚
技术集聚是客观存在的。产业的技术进步并非同时发生在遍及世界各地的相同产业中,创新往往发生在创新生产单元相对集中的区域(Helene、Knarvik & Tvedt,2000),技术创新与集聚会引起产业集聚(Lundvall,1992),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倾向于比其他产业集聚得更多(Audretsch & Feldman,1996)。但只有突破性技术创新才会从根本上改变产业集聚的方式,使产业集聚表现出新的特征,这从工业革命以来的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催生出新的产业,进而引起产业集聚方式的变革得到较好的印证(见图3)。
图3 三次科技突破、产业变革与产业区域集聚特征
在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中,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产业集聚的动力,政府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助推这一类集聚区的成长。在集聚的初始阶段,政企合作共同助推集聚区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出现,进而实现技术的产品化、商业化和市场化,重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集聚区的发展。随着集聚区的不断成长,集聚区集聚能力的增强吸引着新的企业入驻,以及集聚区内衍生或裂变的新企业逐渐增多,集聚区组织的关联程度加深,进一步推动集聚区的成长。集聚区的不断成长促进集聚区对客观环境依赖加深,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发展与环境创新的相互作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创新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的区域集聚遵循技术变革催生新的产业,新的产业需要适合自身发展的特殊的地理空间,这一过程形成了独有的技术变革—产业重塑—产业空间结构的演进规律。因此,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区域集聚在重塑新兴产业的同时,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集聚区。
2.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集聚
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是在借鉴国际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创新合作、产业合作以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提升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和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种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集聚,是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好,或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富裕的区域,通过企业发展战略联盟、官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区域产业发展联盟等,引导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的过程。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发展战略联盟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由区域内的创新型企业基于契约的基础上共同组建,并负责集聚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战略设计与创新合作,以实现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规模经济和避免过度竞争。官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区域产业发展联盟是为解决技术产业化而组建的联盟,通过这一联盟,有利于加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产业链合作、市场合作、营销合作,促进集聚区内分工与合作的深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集聚强调技术的合作开发与产业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进而促进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式发展。这一集聚模式要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集聚区内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建立开放与发展机制、成果扩散与辐射带动机制(苏靖,2011)。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产业集聚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完善政府的引导和监督,产的主体,学、研的助推作用。政府应建立集聚区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大学与企业的共同研究制度,制定系统化的政策鼓励产业界、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鼓励和引导集聚区内的企业建立联盟,企业和企业之间建立互信、合作机制,甚至可以通过立法保证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推动集聚区建设。
3.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
自1988年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有8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提升我国科技水平、解决就业、增加GDP和税收、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高新技术开发区在技术创新、集聚优势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0年高新技术开发区专利申请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的10.2%,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总量的16.3%,有263名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集聚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各类大学339所,研究院所772个,企业技术中心2792个,博士后工作站47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513个,形成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氛围(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2011)。
但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运营较好的不及一半,空间布局不均衡,东部较多绩效相对较好,中、西部地区较少且绩效较差(张广威等,2005),产业结构趋同,技术开发能力较弱。因此,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升级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既可以提高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式发展提供空间,实现产业发展与空间集聚共赢格局。我国目前已有一些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抓住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培育出具有自身特色和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如中关村的通信产业、东湖高新区的光电子产业、无锡的互联网产业、保定高新区的新能源产业等。
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是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基础上,以高新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核心,通过政府和企业合作统筹制定政府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和企业技术路线图,整合区内外优势研究资源和力量,组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若干联盟,并将研究与开发的成果运用于开发区,升级高新区产业的过程。政府技术路线图以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领域中的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突破领域、产业发展重点与资源的优化配置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路线图。企业技术路线图是在政府路线图的指导下,将企业或企业联盟的技术优势与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技术优势有机结合,制定相应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与开发战略,推动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的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是企业技术路线图与政府技术路线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反映,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产业类型、产业链衍生、产业化前景和挑战、市场发展等。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有利于解决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研发力量薄弱、产业层次较低、集聚不明显等问题。通过技术路线图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推动重大研发成果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化有利于提升高新区产业技术水平,助推高新区衍生和裂变出新型技术和产业,提升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能力。
4.三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征
三类战略型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在集聚动力、基础和条件等方面差异较大。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集聚是依靠原始创新驱动,并能给予产业发展和集聚带来根本性变革,这一类型的产业集聚相对较少。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集聚是以企业为核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培育的一种集聚类型。我国目前已经有相应的试点,如由攀钢集团牵头组建的5家企业加13个科研院所组建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依托我国现存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区域内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而将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主要方向。
尽管三类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分别强调技术、产业及集聚层面的因素,但都具有“低碳化主导、创新式驱动、关键性突破、市场化运作”的共性特征。低碳化主导强调以“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高产出”为主,满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创新式驱动要求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在集聚区建设的动力作用;关键性突破强调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作为突破口;市场化运作要求三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培育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让市场在产业集聚中发挥核心作用。当然,三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建立还必须辅以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在机制设计上,重点包括统筹发展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产业化机制和集聚区创新环境建设机制;在政策设计方面,重点立足于科技创新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
四、结论与建议
国际产业竞争与国内产业升级的需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未来的主导性产业,本文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个层面:国家战略层、区域集聚层、技术—产业层,同时基于技术、产业和集聚的三个维度,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的三种模式: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集聚、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集聚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将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集聚区塑造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集聚区
无论是国家战略的提升,还是产业升级的需要,我国建立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型集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硅谷成为美国电子工业集聚地,奠定了美国电子工业在全球的领导者地位,在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的区域,应从国家战略高度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研究与开发,推动技术产业化和区域集聚式发展,最终将突破性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集聚区塑造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区域。
2.鼓励和扶持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驱动型集聚区建设
这一类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有利于减少我国产业发展中的政府干预,培育内生产业发展机制,从而真正提升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竞争能力。因此,政府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打造集聚区技术创新产业链,推动集聚区技术创新高效进行和产业快速发展。
3.重点推动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型集聚区建设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创新和产业成长过程中暴露的不足迫切需要升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亟须新的发展平台,因而将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在升级过程中,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的原理,不应一哄而起地升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原因在于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整体能力比较弱,所以在升级中切忌盲从,重点推动条件较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升级。在升级中,应该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灵活多样地创造各类技术研究开发形式、产业创新发展形式。
4.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创新体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不仅要求技术创新驱动,而且高度依赖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环境创新,是一系列创新的集成。因此,应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为契机,全面推动创新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成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创新体系建设“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