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观与中国安全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602;K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320(2004)04-0035-04
安全观是“一个国家对其自身安全利益及其在国际上所应承担的义务和所应享受的权 利的认识,是对其所处安全环境的判断,同时也是对其准备应对威胁与挑战所要采取的 措施的政策宣言”。[1]简言之,安全观是对所处安全环境的认识,是指导具体的安全 政策的理论和思想。
一、树立新安全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安全观信奉“如果你想拥有和平,请准备战争”这句名言,它一方面强调国家 的自身安全,即国家安全是一国内政外交的主要议题;另一方面,它体现追求安全手段 的军事性特点,视军事力量为保护和促进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2]冷战结束使得安全 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严重的军事联盟对抗以及大规模战争危险的消失,大大降低了以 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观的地位,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从反面说明,以军 事同盟为基础、以加强军备为核心的安全观并不能真正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 的持久和平。
随着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就孕育、推动了一种新的安全观的逐渐形成。
1.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
1991年8月19日苏联剧变,美国之外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在地球上消失了。世界格局从此 进入了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过渡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世界开始踏上了多极化的 道路,这为树立新安全观提供了客观条件。事实表明,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政治的民 主化进程,有利于广大中小国家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特别是发 展中国家的崛起,欧、日离美倾向的加剧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使世界多极化步 伐不断加快。但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极化还是多极化的斗争。美国是一极化的 主导者,而中俄等国则是多极化的倡导者。在这个斗争过程中,多极化世界格局需要树 立新安全观。
2.走向缓和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流,世界和平机遇继续扩大
目前的国际局势还是相对缓和的,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不仅仍然存在,而且还在增长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引起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和抵制。 他们作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最大受害者,是维护世界和平和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力量。此外,东西矛盾已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尖锐,科技进步 的势头更加迅猛,竞争的主战场在经济、科技领域,而非军事领域,求发展仍是世界绝 大多数国家的中心任务,人类总体和平以及我国的安全环境比冷战时期更有保障,国际 局势的这些变化都有助于削弱战争因素。新时期的安全战略必须立足于当前国际形势发 展的主流这一客观现实,建立新的安全观。
3.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关注国际形势变化的主要内容
所谓经济安全,其含义是保障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战略诸要素的安全,在参与国际竞 争和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优势地位,特别是保护本国市场和开拓国际市场。[3]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使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代替了以军事为核心的竞 争,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其经济实力的大小。伴随着经济成为各国际竞争的 重点,经济安全的地位日益突出。1997年席卷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表明,在经济全球 化的时代,经济安全往往更加危险,它可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把一国经过数十年积累下 来的财富,通过货币贬值和股市动荡等经济手段掠夺一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经济 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决定因素。“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这是时代进步和历史发 展的必然。当前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发展不但关系国计民生 ,国家长治久安,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安全。经济的确越来越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最 首要的、关键的因素。”[4]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传统安全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这必然促使以经济安全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的建立。
二、安全概念外延与内涵的扩展
传统安全观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安全单元,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 全。而新安全观的安全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已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其 内涵和外延的扩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共同安全
相互依存是指国与国或不同国家中的行为者之间以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格局。相互依存 反映了当代国际体系的一种进程,这个进程有二个基本特征:一是国际联系的多种渠道 。这些渠道可以概括为国家间、跨政府间以及跨国的联系。它包括政府间人士非正式和 正式的安排、会商;非政府的上层分子通过私人基金会或三边委员会这一类机构的非正 式联系;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和工会的活动。二是对外事务议事日程日益庞大和多样化 。军事安全不再始终居于议事日程的首位。军事安全、意识形态、领土争端与能源、资 源、环境、人口、空间和海洋的利用等问题,在某种意义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5] 军事力量的作用日趋削弱,武力作为政策工具已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从历史和现实来看 ,没有一国可以在牺牲他国安全利益的情况下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在相互依存的时代, 我们要么同所有国家享有共同安全,要么就没有安全。因此,不仅要考虑自己或其盟国 的安全问题,而且还应该包括对手和中立国的安全问题。
2.安全是涵盖各个领域的综合安全
新安全观强调,随着以无所不在的跨国经济、技术、资金及人才的交流与融通为基本 特征的全球化的到来,国际关系已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对抗和军事攻守关系,而是政治安 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环境安全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综合安 全。其中政治安全是综合安全的首要,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政治制 度和主导意识形态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这些从来都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组 成部分;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在国家安全利益中仅次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在 国家综合安全中起着十分重大的支柱作用。在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依然盛行,新的炮舰政策和军事同盟随时可能死灰复燃的情况下,军事安全仍然是国家 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安全是国家综合安全的关键,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 个明显趋势,就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3.安全是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的有机结合
随着全球化、多极化的不断发展,随着高度依存的世界体系的逐步形成,各国社会经 济运行的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强,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联系的紧密程度大大提高,国家 安全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表现在:一是在开放的环境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要 受到国际大背景、大环境、大市场的制约,一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等越来越多地 受到来自国际的影响,一些源自国际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不安全因素” 会不时地渗透或波及到国内;二是一国的发展与稳定也对国际环境产生影响;三是国家 间的安全关系已不再是过去那种“零和关系”(即一方所失必为另一方所得)。因而国家 的外部安全问题不再纯属一国事务或由一国的政策所能解决。[6]如今许多全球性问题 不是一国所能胜任的,只有国际社会通过合作而不是冲突、协商而不是对抗、多边而不 是单边的手段来共同解决,才可能获得共同的国家安全,“要和平,要发展,就必须维 护世界各国的普遍安全,就必须按照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则处理国际事务”。 [7]这就深刻揭示了冷战后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来,新安全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冷战思维的维护和平、促进发 展的安全观,它摒弃了那种将自己的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基础上的传统安全观,对于 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与信任、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将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开辟新的 途径。
三、维护新安全观需要新思维
1.以合作求安全
在当今世界,国家安全外部环境呈现出安全因素多样化、安全利益多元化和安全关系 多边化的趋势,生态环境恶化、贫困事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毒品泛滥、国际犯罪 猖獗,以及妇女儿童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都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这 些问题的逐步解决,不仅要靠各国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际上的相互配合和密切合作。 因此,国家间的合作基础在增大,加强合作而不是进行对抗和遏制,防止战争而不是赢 得战争,将是未来国际安全关系和格局的发展趋势。因此,扩大合作安全是确保未来世 界和平与发展及各国安全的重要途径。要“努力把国际社会的持久和平建立在促进各国 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的新安全观的基础上,应通过对话增进信任,通过合作谋求安全” 。[8]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没有一国可以在牺牲他国安全利益的情况下增强自己的安全 感。正如江泽民主席指出,“各国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再强大的国家,离开国际合作 也难以有真正的安全。”[9]
安全合作应多层次、多渠道地展开。构筑安全合作的基本原则:一是在《联合国宪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其它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充分发挥联合国的 主导作用;二是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领土、边界争端和其他有争议的问题;三是根据公正 、全面、合理、均衡的原则,在各国普遍参与的基础上,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防止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维护现有国际军控与裁军体系,不搞军备竞赛。以上几项原则 ,概括了国际社会对开辟合作安全新途径的共识。
2.以协商求安全
国家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存在争端是正常的事情,问题在于如何解决争端。中国认为 ,“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任 何国家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纵观当今世界,一国 对它国动用武力所获得的利益常常小于两国共同协商、妥协的收益,西方大国在一些较 大的问题上常常遵循“必须愿意妥协”这一规则。毫无疑问,战争的结果是冲突的双方 都要受到伤害,如果双方把握时机,明智协商,其总体收益要比双方动用武力好得多。 在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不抵美军的进攻而把科威特的油井付之一炬,不仅烧毁了大量 的物质财富,还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污染,美国也为此付出了百亿美元。而伊拉克不仅 未能从占领科威特的行动中得到好处,而且由一个中等收入的国家沦为世界穷国。由此 看来,冷战后的世界安全需要各方协商。[10]解决地区以及全球范围的矛盾、冲突,国 家之间的争端,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话谈判、平等协商逐步求得 解决。
3.努力建立新的安全机制维护安全
不同的安全机制往往都体现着不同的安全观。在冷战时期,各国通常是采用集体安全 机制来维护国家安全。它是一种传统的多边安全机制,其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组织 ,强调运用组织的力量来维护彼此的安全。但历史已经证明,以军事联盟为基础,以增 加军备为手段的安全机制不能营造和平。国际联盟作为一种集体安全机制,就明显缺乏 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能力。联合国是一种全球性的安全机制,它试图通过世界各国的 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稳固的安全体系。但是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程度、信仰 、政体、文化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将如此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协调到一起明 显超出了目前国际社会的发展阶段。当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 ,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南北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环境恶化、武器扩散、国际犯罪、恐怖 主义等跨国问题困扰着人类。所以,集体安全所设想的国际安全机制在目前的国际社会 中是不现实的,必须建立一种新的安全机制,以适应当今世界的实际。中国认为:“应 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确立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 全机制。”[11]这种新的安全机制的主要特征是:以信任取代猜疑,以和平谈判取代冲 突对抗,以互谅互让取代争夺。它并不是把本国的安全利益凌驾于别国之上,也不是靠 牺牲本国的安全利益来委曲求全,更不是为维护本国安全利益不惜损害国际社会共同的 安全利益,而是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通过经济交往、政治谈判等 和平方式求得共同安全。
4.反霸反恐并重
为了维护新安全观,既要反对霸权主义,又要反对恐怖主义。霸权主义是世界不安全 的最主要根源。它们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控制、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 动用武力发动侵略战争。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害,是与整个人类文明为敌的野蛮行径。 突如其来的“9·11”事件,使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增添了更多变数,虽然美国经过阿 富汗战争,打垮了“基地”组织,然而国际恐怖活动并未减少,反而呈扩大和蔓延之势 。在印尼和菲律宾相继发生恐怖爆炸案之后,东南亚国家成为恐怖活动的危险地区。接 下来是莫斯科人质事件、法国油轮爆炸、美国驻外士兵和外交官遭暗杀等事件。这都表 明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国际安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实 施新安全观就必须要反霸和反恐并重,对哪个都不能姑息放纵。首先,要联合发展中国 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由于发展中国家长期受霸权主义的欺辱,因此他们强烈要 求推翻旧的国际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其次,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内部的矛盾。在发 达国家内部存在着许多矛盾,冷战结束后,欧、日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日益明显。尽管 美国千方百计地通过“新北约”和“新美日同盟”加强对欧日的控制,但终将抵挡不住 欧、日要求彻底独立和充当世界级大国的努力。[12]为应对国际恐怖主义的严峻挑战, 各国要加强国际合作,标本兼治,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酿生恐怖主义的原因 ——贫富差距悬殊和新霸权主义。另外,还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逐步调整各自的 安全战略,要“冷静思考,认真对付”。反恐是一项长期斗争,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要铲除恐怖主义根源必须“综合治理”,军事打击是必要的,但仅仅靠军事力量是不够 的,应动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等各种力量。
四、面向未来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我国政府通过倡导、实践新安全观,中国的安全环境改善了很多:既在解决与周边国 家的历史问题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增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也改善和 发展了同发达国家的关系。但总体安全环境的改善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存在安全问题,中 国所面临的安全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对我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领域既有政治的、经济 的、军事的、科技的,也有文化的、环境的因素;既有国际上的威胁,也有不少国内自 身的矛盾和困难。面对国家安全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以新安全观为指导,积极 探索维护国家安全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以维护国家安全。2000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事统筹学会战略研究中心召开的国家安全战略研讨会认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应包括 三个部分和六个支柱。三个部分是:第一,国家领土、领海、领空的完整统一,不容分 割;第二,国家主权不受侵犯,国家尊严不被亵渎,国家利益不遭侵犯;第三,国家长 治久安,经济繁荣,持续稳定发展。六个支柱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科 技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13]
1.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的大小是一个国家安全的基础,21世纪的竞争主要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因 此国家安全已不再仅仅以军事安全作为依托,而是以综合安全为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 的主权和安全,有效抵御外来的军事侵略、经济渗透,不受制于人,就必须以强大的经 济实力为后盾,要把提高综合国力作为实现国家安全的主要途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 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中国作为一个发 展中国家,经济总体水平还不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加 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从 根本上解决国家安全问题,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经济领域的“增效器”作 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二是要继续进行经济体制 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行。 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才能大大提高,国家安 全也就有了坚实的保障。
2.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军事力量是捍卫国家安全的核心因素,军事手段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堡垒。在可预见的 将来,即使可以避免核战争,但常规战争依然存在,如果不建立强大的常规力量,就可 能遭到入侵,我们这样一个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社会主义大国,就很难有效地维护国家 安全。因此,根据我国安全环境的变化,我们在不与任何国家建立军事同盟,明确反对 地区军备竞赛,主张实行有效的裁军和军控的同时,必须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精兵 之路,把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国家安全提供强有力的军 事保证。目前我国的军费支出水平还很低,只相当于美国的5%、日本的1/3,用来支撑 一支强大的现代国防力量的经费十分有限,因此,应尽快缩小我国同世界主要军事强国 的差距,实现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2012年前后,中国有必要加快国防现 代化的速度,以防安全环境的恶化。国防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应以缩小与世界军事强国的 差距为主,这样才能避免过早成为侵略者的军事攻击对象。有了强大的国防力量,中国 才可能在大规模战争爆发时有避免卷入或晚卷入其中的战略选择余地。”[14]
3.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参与塑造国际规则以维护我国安全
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安全外交主动权增强的现实途径恐怕不仅在 于增强国力,而且还要参与国际合作,发展共同利益和互信。只有这样,才能既使自己 走向强大,又可以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在安全合作方面,中国支持在平等参与、协商 一致、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安全对话与合作。 上海合作组织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安全合作的一个典型范例。2001年6 月15日,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从1996年上海五国机制成立时开启的地区安全合作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上述六国 彼此以现实、和解、信任、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态度,基本解决了长达几百年的领土 纠纷并就在边界地区建立信任措施问题达成了协议。这种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相互信 任、不针对第三方、非对抗型的开放式体系已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和赞扬, 成为有效实行安全合作的新模式。
另外,中国在推动国际安全合作,发挥国际机制和规则作用的同时,不能无条件地接 受现在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还要改革和塑造这个体系,让这个体系更能符合中国的利 益。这样,一方面中国可以避免被孤立的危险,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阵地,结成体 制内的“统一战线”而抗衡美国。[15]
4.始终不渝地坚持推进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适应了“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的时代潮流 ,已成为促进世界安全稳定的一面旗帜。它在推动双边或多边对话与合作,建立新型国 家关系,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各国共同安全的国际外交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指导作用 。我国是新安全观的积极倡导者。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我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了新的睦 邻友好关系,周边安全环境的改善,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 保障,也为我国与周边国家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在新安全战略思 想的指导下,中国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 大国关系。根据新安全观,我国制定并实施了新安全战略,中国以更加积极、热情、主 动和全方位参与的姿态投入到多边外交活动之中。实践证明,我国通过倡导、实践新安 全观,改善了我国的战略安全环境,为新世纪中国的崛起在安全战略方面找到了一条正 确的道路。因此,我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新安全观。当前,在国际上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并不完全公正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特别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严重损害 中国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坚持新安全观,来进一步指导我国的外 交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