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愈发不满足当前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以生态元素为核心的建筑设计,逐渐成为人们个性化需求的主导。针对此,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为依据,首先对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进行分析,其次阐述生态化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探究建筑设计中对生态化模式应用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化模式;策略
顾明思义,建筑生态化主要将建筑业和生态圈进行有机融合,以环境保护作为设计宗旨,结合整体化能源思考与总结的方式,在不损坏原有生物圈、生态圈的条件下,确保建筑生态化具有正常循环运转的优势。但是,因传统思想的限制,建筑生态化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阻碍,从而制约建筑业长远发展路线,而在此过程中,加强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策略的研究工作刻不容缓。
一、对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的分析
(一)生态化模式的含义
传统建筑结构设计,仅侧重于建筑美观、实用性、安全与使用性能等层面,而忽视环境保护理念的融入。而随着生态化模式的衍生,现代建筑结构设计已实现核心突破,其中生态化建筑设计模式和传统设计模式存在明显不同,如生态化模式是将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作为设计关键,通过二者间的混合融入,以建筑设计循环利用和节能为发展目标,方可真正意义上实现建筑设计生态环保的目的。现阶段,生态化模式在建筑设计承担着关键角色,即利用建筑资源、外界因素科学整合的方式,满足居住者住房需求,以此提升其舒适度。对此,建筑设计师应在建筑整体结构设计中,从建设初期,直至“寿终正寝”,均应在完善生态化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对生态化模式进行合理运用。
(二)生态化模式的特点
针对生态化模式的特点,可从环保思想、绿色理念、个性化设计三点进行分析。第一,环保思想。通过和传统建筑设计模式比较,生态化模式在理念设计、思想设计等层面均得到质的改变,并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深入人心,即在人类日常行为中,均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尤其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更应实现环保理念的融合,以生态技术的辅助应用,促进建筑设计实用性、科学性价值得以充分展现。第二,绿色理念。绿色代表着生机、健康。在实际生活中,以绿色为主题的标语与广告屡见不鲜,而在建筑设计中,也对绿色理念进行全面应用,如绿色建材的选择、风能与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在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居住环境的同时,降低建筑物、构筑物对生态环境的威胁。第三,个性化设计。当今社会,企业与人们侧重于个性化的展现,以建筑业为主的现代企业,通过建筑设计、当地环境间的有效结合,使其在地域特征不同的前提下,彰显建筑设计方案的个性化趋势,用以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目标。
二、生态化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性
建筑设计中生态模式可持续性原则,不仅是生态化理念实现的关键原则,还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首要途径。对此,可持续性原则的应用,应以建筑特征与环境特点为基准,通过针对性解决措施的应用,不仅是对建筑稳定性价值的体现,又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路径。
(二)舒适性
基于人类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的标准愈发苛刻,而舒适性是人们对建筑设计要求的重要指标,其主要在彰显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对现有居住环境予以优化和改善,使其在全面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构建生态化建筑。
(三)节约性
近几年,能源过度消耗问题尤为严重,以建筑业为首的国家经济产业命脉,在能源、建筑资源消耗更是明显突出,如现场材料随意堆放、未采用资源循环利用系统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会在资源需求大的情况下,增加建设资本的投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此,节约性生态化模式的运用,能够依据建筑现场现有能源,通过合理性、科学性能源规划方案的制定,以此实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目的。该种方式的运用,既是对建筑耗资问题的控制,又是以节约性原则、可持续原则相互相成的优势,体现建筑设计节能特点。
(四)经济性
生态化模式对经济性原则体现,不是要求建筑设计“偷工减料”、“能省则省”行为的衍生,而是在保障建筑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以先进技术和科学理论为导向,构建合理性、规范性与经济性建筑模式,即在不改变建筑功能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与建设开支控制的目的,优化生态环境。此外,建筑设计中经济性模式的选择,不仅是对生态建筑绿色性、持续性价值的倡导,又是对环保理念、绿色理念与个性化理念的融合。
三、建筑设计中对生态化模式应用的策略探究
以生态化为理念的建筑结构设计,方可对社会需求、居住者需求予以满足。在上文中,已详细阐述关于生态化模式的四项基本原则,即只有在生态建筑特征、建筑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现生态化模式的优势,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人与建筑间的协调发展。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多年工作经验,以建筑结构室内设计、室外设计两个角度,阐述生态化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室内设计
首先,建筑结构室内设计中,中庭设计作为重点环节,其不仅可作为光线、气流的衔接通道,还具有绿化零接触的优势。前者以光井、烟囱的角色,利用中庭,将阳光引入建筑结构内,并结合阳光收集与反射的作用,传达至室内空间,既是对室内浊气、湿气的排放,又是以空气流通原理,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降低对空调、电扇、通风机等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后者采用绿化体系直接引入的形式,不仅是对优美景观的融合与营造,还是利用植物新陈代谢的特点,改善空气质量,为居住者身体健康提供有利保障。
其次,缓冲空间作为建筑主体、室外环境间协调构造的空间结构,以玻璃幕墙和墙体为主,以缓冲带的特点,连接室内与室外整体架构。在此过程中,为实现生态化模式在室内缓冲空间的合理运用,则应以节能、环保为应用导向,通过对太阳能的合理运用,做好室内保暖、通风、隔音等工作。
(二)室外设计
关于生态化模式在室外设计中的应用,可从屋顶设计和幕墙设计两个角度进行系统化说明。其中屋顶设计中,应以建筑结构整体区域特征为基准,通过对实际建筑物现状、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考究,对各类节能设计方案进行择优选择;而幕墙设计中,“双层皮”幕墙设计,是生态化模式在建筑设计常见应用策略,其主要以幕墙耗能、环境污染等现状为基准点,结合双层维护架构的选择,通过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和室内空间结构优化、能源控制等多项优势,解决当前建筑结构节能、自然采光间的矛盾冲突。
结束语:
总结上文,基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背景下,环保工作中制度不断增强,促使建筑设计中对生态化模式、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工作显得极为重要。对此,为实现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的综合应用,应对其可持续性原则和舒适性原则、节约性原则与经济性原则给予系统化分析与阐述,结合新观念、新技术的辅助应用,以此促进生态化模式的全面化发展,从而为建筑业设计模式的突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博.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及策略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4(22):125-125.
[2]窦懋羽.刍议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与策略[J].中华民居旬刊,2013(12):61-62.
[3]齐占江,郭磊.建筑设计中生态化模式及策略[J].建材发展导向,2016,14(1):127-128.
[4]田俊刚.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化模式与策略探讨[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7(1):00028-00028.
论文作者:冯玉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5
标签:生态论文; 模式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理念论文; 原则论文; 策略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