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高考地理学科中“探究性问题”的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性问题论文,学科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改与以往中学教学的不同主要在于:它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让教学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突出培养学生各学科的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理念、如何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以及新高考如何呈现对学生素质,围绕“探究能力”、“探究性试题”以及新高考如何呈现“探究性问题”的考查等话题又掀起一轮热烈的讨论。不同学科,“探究性问题”的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在此,本文仅以地理学科为例,就新高考中“探究性问题”的理解提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1)“探究性问题”旨在考核学生灵活运用迁移性知识的能力
所谓“探究问题”,其实就是深入探讨问题,运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主动解决新情境下“新问题”的一种能力,即“此学彼用”。所以它实际上是考核学生的一种探究意识,一种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即所说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例:2007年山东高考“文综”试卷第Ⅱ卷必考题第26题:
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
下面左图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中图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右图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必要资料?
本题选取了一个小流域的局部地区,通过该地区的地形图、相关气候要素图和该地10年后的土地利用图,为考生提供了山地、河流、湖泊、气候等自然地理信息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等人类活动信息,同时隐含着地理环境随时间演变的动态信息。学生在解答此题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诸多幅图中尽量多地获取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然后调动和运用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最后需用科学语言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本题考查涉及了“图示信息判读”“地理环境整体性”“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综合治理对策措施”等众多内容;能力考核目标也涵盖了“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这里,学生运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这样一个新背景材料下的区域问题,本身考核的就是一种基本的地理探究能力。
(2)新高考对“探究性问题”的考查,是对以前高考“能力考核”要求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不少人一直认为:“探究能力”的考查是新课改后高考中提出来的。其实新高考中“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与以前高考所要求的“注重能力考核”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应该将其理解为是新高考提出的一种“新”要求;它只不过是新课改下对能力考核更着重“强调”的要求。这点在以往地理学科的考试中体现得很明显。
我国高考地理命题从特点上看,可分两个阶段:1985年以前,主要是以考查知识记忆为主的知识型题型,试题、图表的数量较少,能力题型少见;1985年以后,试卷不但加大了试题的容量,开始注重图表数量、形式的变化多样性,大量原创、新颖的图表开始增多,而且以考查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思维为主的能力题型亦开始出现,随后比例不断加大。至1990年前后,能力题型的比重已超过知识题型的比重,成为一种最主要的地理高考题型。进入新的世纪,这种命题趋势进一步发展。如:2000年广东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已占86%,2003年全国高考地理单科试卷能力题型的比例已高达89.7%;这些都从侧面体现了新课改前的高考地理就已经开始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查了。况且在2000年的全国地理高考大纲中,就已明确列出了地理学习的十大能力要求。具体来看一个例子: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广东、河南卷)第38题。
以下甲、乙两图分别反映工业分散和集聚的两类布局形式。
美国某汽车公司为开拓市场,在欧洲建有一种小轿车的多个零部件厂和3个整车厂,甲图是该小轿车的生产联系网络示意图。
乙图的香水瓶生产中心,位于布雷勒河谷地。15世纪以来,在水、砂原料和植物燃料的基础上,那里发展了玻璃香水瓶制造业。至今集聚了43个公司,从事制模、制瓶、磨砂、涂色等专业化生产。它们协作生产的香水瓶75%出口到世界各地。
根据图示和上述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甲图中整车厂所在的3个国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乙图中香水瓶生产中心所在的国家是______。
(2)汽车的零部件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因此其生产可以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以下产品中,其零部件生产布局有类似分散特征的是( )。(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在括号里)
A.服装B.飞机C.二胡D.沙发
(3)多个企业在一地集聚,协作生产香水瓶,有利于同行面对面的知识交流和原材料的及时供应,以满足香水瓶生产技术快速创新的需要。在以下产品中,其生产企业的布局应有类似集聚特征的是()。
(将正确选项前的代号填在括号里)
A.瓷花瓶 B.洗发水 C.塑料袋 D.啤酒瓶
(4)关于分散:除零部件生产标准化外,接近顾客和接近原料地也是分散布局的原因。从总体上说,跨国公司将其下属企业在全球分散布局,有利于______生产成本,______产品市场。
(5)关于集聚:发达区域往往控制了某一类或几类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些区域具有发达的专业化分工、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产业文化,有利于技术的快速______。
该题是非常公平地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测试的题目,素材反映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工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变化,是大家不曾看到又都想不到的新材料;没有学习过地理工业布局知识的人所“看到”的要求,差不多就是没有任何对比意义的两件事物的对比。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又是一道地理性非常强的题目。本题编制意图,是通过“美国某汽车公司在欧洲设厂”与“法国布雷勒河谷成为世界香水瓶出口中心”这两个地理事实的对比,考查考生对地理信息的运用和认定能力;通过让考生思考身边接触过的一些工业品生产布局是集中的还是分散的,考查他们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等。考生只有将平时所学到的高中地理工业布局知识灵活、准确地“迁移”到试卷上,来分析当代世界工业布局的现实问题,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其实这种将所学的经验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将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的链接能力就是探究性思维能力。
所以,早在新课改之前,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一些独特性质,决定了它就已经开始重视新情景的创设与学科探究性能力的考查了。现在对地理学科提的“探究性问题”的考查,其实只是以前“对能力考核”要求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并不是什么值得太过于进行探讨的新问题,在此呼吁不要将“探究性问题”“探究能力”概念化、复杂化、神秘化、形式化、庸俗化。
(3)理清“探究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的关系
很多人常将“探究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混作一谈,笔者有不同看法。所谓“开放性问题”,是不一定有固定答案、孰是孰非的问题,考试答案体现一般是“合理即可酌情给分”,目的是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考核的是学生对处理同一问题时的决策性思维的能力。有句俗语说得好,“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总会有一些“路”是较方便、合理、省时、省力的,怎样选择,就看考生自己决策、探究、分析的能力了。所以“开放性问题”的考查也是一种探究能力的考核,“开放性问题”应从属于“探究性的问题”。但探究性的试题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或半封闭性的,它只是强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开放性问题”的内涵和外延要小于“探究性问题”的内涵和外延。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地理(海南卷)第Ⅱ卷必考题第21题:
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1、表2)。完成下列要求。
表1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农耕地果园林地草地菜地
A44.1 2.412.940.5 0.1
B18.1 11.636.833.4 0.1
C10.1 19.636.833.4 0.1
表2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侵蚀量比径流量比土地利用总收入(万元/年)
较*(%) 较*(%) 3~8年内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______;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由高到低为______。(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
(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该题提供了某地区调整农业用地结构的不同方案,以及对应的预期经济效益评估的基本数据资料,主要考查考生对地理数据信息的含义理解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其中的第(2)小题,即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因为从三个方案中,有两个方案都有一定的可选理由。考生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案,只要能结合第(1)小题的排序,用文字表述的方式加以说明即可。其参考答案的制定也充分体现了开放性试题答案的特点:不管选B方案,还是选C方案,只要说出其中的理由,就可得分;如果学生给出的理由与参考答案中制定的不一致,但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所以,开放式探究性的问题,考核的是学生决策性思维的能力。
同样,在2008年山东文综地理试卷中也有类似的例子。如第29题:通过给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以及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设两问:1.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2.在西部地带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了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其实第二设问就是一个半开放性质的题目,它可以允许考生回答不同答案,但是要言之有理。该设问本意想考查: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功能,亦或要考查影响大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着眼前者,得出答案一(合理。理由:大城市的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着眼后者,可得出答案二(不合理。理由: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