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肝损伤的治疗体会

闭合性肝损伤的治疗体会

一、闭合性肝损伤的救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陆礼柏[1](2021)在《左侧卧位腹腔镜手术治疗Ⅲ、Ⅳ级肝右后叶外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左侧卧位腹腔镜手术治疗III、Ⅳ级肝右后叶外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III、Ⅳ级肝右后叶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左侧卧位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受伤情况:受伤时间、受伤原因、合并伤、肝损伤等级;术中情况:腹腔积血量、输血例数、术中修补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情况:禁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入院时及术后第1天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结果:左侧卧位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分别纳入15例和16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受伤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腹腔积血量、输血例数、术中修补方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优于后者。实验室检查方面,入院时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谷丙转氨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III、Ⅳ级肝右后叶外伤患者,左侧卧位腹腔镜治疗是安全、可行的。2、左侧卧位腹腔镜具有暴露好、修复方便、二次损伤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祁红艳,王玉贤,强锦辉,李春丽,赵红蕾,马国瑞[2](2020)在《闭合性肝外伤CT分级与临床治疗方式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CT对闭合性肝外伤分级,并分析与临床治疗方案选择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80例闭合性肝外伤患者,均行64排CT检查,依据AAST分级标准,属于I~III分级的研究对象采用非手术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应用异甘草酸镁药物,治疗后对比组间临床总有效率。结果:按影像分级标准,分级属于I~III级的非手术治疗肝外伤研究对象共80例,对照组无效的8例,研究组无效的2例,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闭合性肝外伤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为主的治疗模式,主要是基于CT影像的分级诊断,CT可准确评估肝损伤程度,并可以动态监测病情变化。因此CT分级在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研究组异甘草酸镁在闭合性肝外伤非手术治疗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有望成为闭合性肝损伤首选药物。

曾美玲[3](2019)在《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儿童肝脏外伤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3年7月至2018年12月肝脏外伤患者257例,其中217例纳入研究,均为闭合性损伤,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按照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比较性别、年龄、受伤机制、入院时是否存在休克、WBC、HB、PLT、ALT、AST、LDH、AAST分级、ISS评分、损伤肝叶、合并损伤、输血量等因素分别在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再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手术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运用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能。结果:非手术治疗205例,手术治疗12例,经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休克、HB、ALT、AST、AAST分级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HB和AAST分级与手术有关,将这些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休克(OR=7.009,p=0.022)和AAST分级(OR=2.056,p=0.022)是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休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4(p<0.001),AAST分级的R0C曲线下面积为0.796(p=0.001),最佳界值为Ⅲ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83、0.61。存活206例,死亡11例,经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两组在受伤机制、受伤至入院时间、休克、合并颅脑损伤、合并脾脏损伤、合并骨骼肌肉损伤、AAST分级、ISS评分、手术、输血量、HB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伤至入院时间、休克、手术、输血量、ISS评分、合并颅脑损伤、合并脾脏损伤、合并骨骼肌肉损伤、WBC、HB与死亡有关,将这些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休克(OR=26.318,p=0.002)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p<0.001)。结论:①入院时存在休克和AAST分级是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AAST分级越高需手术的可能性越大,两者对于指导儿童肝脏外伤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②入院时存在休克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儿童肝脏外伤的预后有一定的意义。③加强患儿看管,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及积极纠正休克,以最终减少意外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王昊[4](2018)在《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目的: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会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轻度至重度的颅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学表现是不同的。为研究TBI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生理学机制,目前有几种啮齿类动物颅脑损伤的模型包括液压冲击(Fluid percussion impact,FPI)、可控皮层冲击系统(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 systems,CCI)和落锤撞击模型(weight-drop models)用来模拟和研究颅脑损伤。虽然这些模型可以模拟人类TBI后的某些病理特征,但没有一种较好的动物模型可用来再现人类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本研究旨在改变以往的致伤方式,建立以气动冲击产生加速装置的一种新可分级的大鼠闭合性颅脑撞击伤(closed head impacts,CHI)模型,以模拟人类真实环境下的颅脑撞击伤后产生的颅脑及神经功能损伤。方法:选择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75只,平均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Sham)、0.5、0.6、0.7和0.8 MPa组,每组15只。应用自制空气驱动装置产生加速度撞击大鼠头部致伤,气压范为0.5-0.8兆帕(MPa),对应的冲击力和加速度分别为:I组(0.5 Mpa):785.3±14.12牛顿(N)、5.71米/秒(m/s);II组(0.6 MPa):837.72±10.41 N、6.06 m/s;III组(0.7 MPa):857.65±11.11 N、6.25 m/s;IV组(0.8 MPa):955.6±16.35 N、6.67 m/s。致伤过程中的运动参数由力学传感器和高速摄像机记录。伤后检测死亡率、昏迷时间(翻正反射时间)、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脑含水量(BWC)。HE染色和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随缸内气压的升高,力学输出也随之升高,导致大鼠损伤程度加重。0.5、0.6、0.7和0.8 MPa组的翻正反射时间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CHI后24 h检测mNSS评分、BWC值和MRI定量分结果发现CHI伤后24 h时0.8 MPa组损伤程度明显高于0.6和0.7 MPa组,但后两组又明显高于0.5 MPa组(P<0.05),0.6与0.7 MPa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检测CHI大鼠脑内APP时发现在大脑皮层、胼胝体和脑干区域其表达增加,这也明确提示在模拟CHI后脑组织出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表现。随气压的提高产生的加速度也越大,造成的损伤也逐渐加重,因此可根据给予0.5/0.6-0.7/0.8 MPa的来进行伤情分级。结论:本实验建立的CHI大鼠模型是一种操作简便、可控性强、重复性好的模拟不同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CHI所致的损伤程度与气缸内压力改变引起的冲击速度变化呈正相关,可根据调节气压来控制神经功能的损害程度。本研究为不同损伤程度的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有用的实验模型。第二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对伤情的影响目的: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的地理环境,目前对低压、低氧后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伤情及病理生理变化仍未有深入的了解。发生损伤后的不适当运输会对患者健康带来危害,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旨在观察急进高原地区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mild-to-moderate closed head injury,mmCHI)急性期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下的伤情变化并提出救治策略,以期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预后而提高生存质量。方法:健康平原饲养的雄性SD大鼠108只,首先称量基础体质量。模拟海拔6,000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再次称体质量。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观察大鼠致伤后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分,随机分为3个不同海拔高度组[ND(Non-descending altitude)、D-4,500m(descent to 4,500m altitude)、D-3,000 m(descent to 3,000 m altitude)]进行观察,并分别对相应海拔高度下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NSS评分、体质量(body weight,BW)、脑含水量(brain water content,BWC)、脑含水量与体质量的比值(BWC/BW)及颅脑核磁(MRI)检查。结果:急进高原mmCHI大鼠在致伤后6 h各海拔高度组mNSS评分减少值明显低于伤后12 h、24 h评分减少值,P<0.05;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体质量下降最少,与伤后滞留于6,000m的ND组及下降海拔高度的D-4,500 m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各海拔高度组脑含水量(BW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伤后计算各组脑含水量占体质量(BWC/BW)的比值发现,伤后快速下降的D-3,000 m组大鼠BWC/BW的值高于伤后D-4,500 m组且低于滞留于海拔6,000m(ND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在mmCHI后6 h、12 h、24 h的动态MRI检查后定量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伤后下D-4,500 m组的大鼠在胼胝体水肿及脑室扩张程度明显低于其他海拔高度组,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结论:高海拔极限环境下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损伤后24 h内伤情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下表现不同,急进高原mmCHI后可引起较严重的脑水肿和体重减轻,应予以高度高重视。在伤后应尽早改善通气、补液、缓解脑水肿,同时进行早期、阶段转运至低海拔地区治疗,避免大跨度降低海拔高度,有利于缓解脑外伤后的继发性损伤,早期动态进行MRI检查可提示脑组织损伤程度,对预后判断及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目的:急进高原mmCHI后大鼠免疫应激反应及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尚未澄清。急性缺氧和颅脑损伤均可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机制之一。为研究在相同致伤因素下不同低压、缺氧条件对颅脑损伤伤情影响的可能机制。本研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测致伤后不同低压、缺氧状态下脑组织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研究其在急性低压、缺氧大鼠颅脑损伤后不在同海拔高度下表现的关系及炎症反应过程中NF-κB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探索高原颅脑损伤后早期转运对伤情变化的影响及继发性脑损伤可能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18只模拟海拔6,000 m持续低压、低氧处理24 h后采用气动式撞击装置制作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致伤后按的海拔高度[6,000m(ND)、4,500 m(D-4,500 m)、3,000 m(D-3,000 m)]随机按分成三个组(n=6/组),ND组作为阳性对照。将致伤后大鼠置于低压舱内,自由饮食、水,于伤后24 h时进行头部MRI扫描后处死,取大鼠脑组织作GFAP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检测伤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急性低压、缺氧状态的脑损伤后24 h,各组大鼠脑内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及炎症因子达量明均显增多。定量分析发现,D-3,000 m组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比率(45.32±4.17)显着高于D-4,500 m组(36.26±3.55),但明显低于ND组(56.88±5.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4,500 m和D-3,0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分别为:IL-1β/GAPDH:0.69±0.07、0.78±0.08;TNF-α/GAPDH:0.72±0.06、0.84±0.08,与ND组(IL-1β/GAPDH:1.00±0.09;TNF-α/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IL-1β和TNF-α水平与D-3,000m组比较也有所降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对NF-κB phospho-p65和p65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发现D-4,500 m和D-3,000 m组phospho-p65和p65水平分别为:0.62±0.06、0.76±0.07;0.48±0.05、0.78±0.08,与ND组(phospho-p65/GAPDH:1.00±0.09;p65/GAPDH:1.00±0.10)相比显着降低(P<0.05)。同时,D-4,500 m组phospho-p65和p65的水平也显着低于D-3,000 m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量可作为一种判断急进高原mmCHI严重程度以及指导临床在伤后转运中判断伤情变化的标志物之一。低压、缺氧性颅脑损伤后NF-κB的激活参与了炎性因子IL-1β、TNF-α的调控,与继发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有关,NF-κB的抑制或激活与不同的低压、缺氧状态有关。调节低压、缺氧状态将对减轻高原颅脑损伤后的脑继发脑性损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陆德锟[5](2018)在《血必净对水下爆炸致兔急性肝损伤MMP-9和IL-6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各国海上争端不断,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海上对峙亦是愈演愈烈,台海、东海、南海危情不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部队的卫勤保障任务十分重要,无论在和平环境还是在战争中,爆炸冲击波伤致大量人员伤亡时有报道,各种急性损伤亦常有发生,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爆炸伤,都可造成一种直接对肝组织的损害,或者是爆炸冲击波致伤后炎症因子引起的内爆效应和瀑布效应共同作用造成的间接损伤,其死亡率极高。爆炸冲击波致伤实验研究是军事医学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表明,冲击波是在爆炸时发出的巨大压力,由于水的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且无明显压缩性,其传导作用大于空气,水下冲击波对生物的杀伤效应远高于空气冲击波,损伤强度大,死亡率高。水下爆炸是特定条件下尤其是海上战争发生的主要致伤因素,但由于国内外对此类研究的保密性,可查阅到的针对水下爆炸伤的研究资料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对这类伤害进行相关研究。肝脏是腹部损伤时易受伤的一个器官,肝脏损伤后引起的大出血、休克及大量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相关文献报道肝损伤的死亡率可高达14%40%。然而,水下爆炸致肝脏损伤目前缺乏相关研究,对此进行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利用中科大近代力学系的水下爆炸装置建立水下爆炸致肝脏损伤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救治,进一步的揭示水下爆炸致肝脏损伤病理机制和伤后救治的方法。因此有关水下爆炸冲击波造成的损伤的诊断、急救、治疗将是军事医学和创伤外科研究的重点之一。我们所作的研究,正是探讨并寻找水下爆炸导致肝脏致伤机制及早期救治的方法。研究目的通过我们所做的实验揭示水下爆炸致急性肝损伤的机制,探讨血必净对水下爆炸致兔急性闭合性肝损伤早期干预的效果研究,对临床救治因水下爆炸导致的肝损伤提供一定的参考。材料与方法健康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只进行爆炸)和干预组(爆炸后使用血必净进行干预),以水下爆炸致兔急性闭合性肝损伤,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爆炸后0小时、4小时、12小时、24小时兔血清中ALT、IL-6、MMP-9的浓度,爆炸后24小时放血处死实验兔,取肝脏做病理及组织匀浆。观察伤后24小时新西兰兔肝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兔肝脏组织匀浆中MMP9的变化,并对结果差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爆炸后12小时,24小时血必净组和损伤组相比ALT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爆炸后4小时血必净组MMP-9的表达量和损伤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爆炸后12小时、24小时血必净组和损伤组相比MMP-9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爆炸后4小时血必净组IL-6的表达和损伤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爆炸后12小时、24小时血必净组IL-6表达量和损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爆炸后24小时放血处死实验兔,损伤组肝组织MMP-9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血必净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组肝病理损伤明显,可见明显水肿和出血,血必净组病理损伤有所改善。结论血必净干预下实验兔在爆炸后12小时、24小时血清中ALT、MMP-9、IL-6明显降低,爆炸组肝脏组织中MMP-9mRNA表达明显增高,血必净治疗组则相对较低,爆炸后肝脏大体标本及镜下观察均表明血必净治疗组的损伤程度较爆炸组明显减轻,说明血必净对水下爆炸致兔急性闭合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刘道明,吴名士,王祎,杨智杰[6](2013)在《肝外伤56例诊治体会》文中提出目的: 总结肝外伤的诊治经验,提高肝外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56例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56例,非手术治疗21例,治愈20例,1例中转手术,治愈率95.2%;手术治疗36例(包括中转1例),治愈30例,死亡6例,治愈率83.3%。术后发生并发症14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对于肝外伤患者,准确判断伤情程度,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李菲,荣晶晶,梁明,孙景阳,郭凯,那立夫,韩雅玲[7](2016)在《野战综合手术方舱内微创介入救治闭合性肝损伤出血的护理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野战综合手术方舱,在战场一线或严重灾害现场等野外复杂环境下,对闭合性肝损伤出血实施紧急介入救治的护理配合模式。方法选取8只比格犬,利用比格犬构建肝损伤出血的大动物实验模型,在野战综合手术方舱内采用微创介入的方式对损伤部位进行栓塞止血,并由护理人员按照不同于院内治疗的特殊护理模式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结果 8只肝损伤出血大动物模型均救治成功,且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战场一线或严重灾害现场等野外复杂环境下,利用野战综合手术方舱实施介入救治,并采用不同于院内治疗的特殊护理模式,可有效救治闭合性肝损伤出血等重要脏器急重伤病。

蔡立智,向进见[8](2015)在《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严重肝外伤的诊治经验。方法对27例严重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5例,临床治愈22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再出血2例,胆漏1例,肺部感染、肺不张5例,膈下感染4例,肝脓肿1例,切口感染3例,均经相应治疗而治愈。结论根据患者的局部和全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有效方法。严重肝外伤要注意损伤控制手术理念运用,从而提高极危重患者的早期抢救成功率。

刘旭东[9](2014)在《创伤性肝破裂(附120例)的救治体会》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创伤性肝破裂救治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经临床收治确诊的120例创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保守治疗6例中2例中转手术,在填塞缝合止血38例中有4例再次手术,在114例手术患者中死亡6例。结论临床准确的诊断与伤情正确的评估,术前积极的复苏急救,熟练有效的手术操作,积极正确处理并发症在肝外伤救治中至关重要。

杨新安[10](2014)在《32例闭合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损伤程度不同的闭合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32例闭合性肝损伤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闭合性肝外伤治愈30例,2例死亡。1例死于探查术中;1例死于术后2 d脑挫伤并脑疝形成。结论 1血液动力学稳定,病情稳定ⅠⅡ级肝外伤可试行腹腔下探查和缝合止血。2严重肝外伤在积极补充血容量的同时应立即手术止血。3术中腹腔积血自血回输对抢救患者生命是一种良好措施。4腹腔穿刺在闭合性肝损伤的诊断中是一项简单、便利、有效、可靠方法。

二、闭合性肝损伤的救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闭合性肝损伤的救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左侧卧位腹腔镜手术治疗Ⅲ、Ⅳ级肝右后叶外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围手术期情况
    1.3 手术方式及具体步骤
    1.4 术后处理
    1.5 出院标准
    1.6 复查与随访
    1.7 观察指标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术前资料
    2.2 术中资料
    2.3 术后资料
    2.4 术后相关并发症
    2.5 手术前及术后第1 天血常规及肝功能变化情况
    2.6 术后随访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腹腔镜在肝外伤诊治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闭合性肝外伤CT分级与临床治疗方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CT影像表现及与非手术治疗的相关性
    2.2 计数资料对比
3 讨论
    3.1 闭合性肝损伤的CT诊断价值
    3.2 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肝外伤的应用

(3)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治疗方式
    3. 手术相关的因素分析
    4. 死亡相关的因素分析
讨论
    1. 儿童肝脏外伤的特点
    2. 治疗方式的选择
    3. 影响手术的相关因素
    4. 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致谢

(4)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新型气动式闭合性颅脑撞击伤模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伤情变化的观察
    3.1 材料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脑损伤后转运至不同海拔高度脑组织GFAP及炎症因子变化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清GFAP蛋白的变化与伤情及预后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高原颅脑创伤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血必净对水下爆炸致兔急性肝损伤MMP-9和IL-6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实验一 血必净对水下爆炸致兔急性肝损伤的血清中MMP-9和IL-6的作用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二 血必净对水下爆炸致兔急性肝损伤的肝脏组织中MMP-9的作用
    引言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语
    附录B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8)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2诊断
    1.3治疗
    1.4结果
2讨论

(9)创伤性肝破裂(附120例)的救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伤情及分极:
    1.3 临床表现与诊断:
    1.4 处理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10)32例闭合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损伤部位及合并伤
    1.3肝损伤分级与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3.1 早期诊断
    3.2补充血容量和抗休克的治疗
    3.3 手术治疗
    2.4非手术治疗

四、闭合性肝损伤的救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左侧卧位腹腔镜手术治疗Ⅲ、Ⅳ级肝右后叶外伤的临床研究[D]. 陆礼柏.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闭合性肝外伤CT分级与临床治疗方式相关性研究[J]. 祁红艳,王玉贤,强锦辉,李春丽,赵红蕾,马国瑞.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11)
  • [3]影响儿童肝脏外伤手术及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曾美玲. 苏州大学, 2019(04)
  • [4]急进高原轻-中度闭合性颅脑撞击伤后在不同海拔下伤情变化的研究[D]. 王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5]血必净对水下爆炸致兔急性肝损伤MMP-9和IL-6的作用[D]. 陆德锟. 蚌埠医学院, 2018(02)
  • [6]肝外伤56例诊治体会[J]. 刘道明,吴名士,王祎,杨智杰. 解剖与临床, 2013(03)
  • [7]野战综合手术方舱内微创介入救治闭合性肝损伤出血的护理模式探索[J]. 李菲,荣晶晶,梁明,孙景阳,郭凯,那立夫,韩雅玲.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22)
  • [8]严重肝外伤27例诊治分析[J]. 蔡立智,向进见.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5(04)
  • [9]创伤性肝破裂(附120例)的救治体会[J]. 刘旭东. 中国医药指南, 2014(34)
  • [10]32例闭合性肝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体会[J]. 杨新安. 中国实用医药, 2014(29)

标签:;  ;  ;  

闭合性肝损伤的治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