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红 浙江省乐清市建设路小学 325600
【摘要】“文本细读”对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夯实教学的底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本文就“音乐教师文本西读与策略”展开初步的探讨,分析现状,论述成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与解决方法,让我们立足课堂,研修教材,将“文本细读”进行到底!
【关键词】关注;文本细读;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222-01
前言
2017年9月25日,笔者参加了市小学低段音乐欣赏课文本细读研讨会。在此次研讨会上,我们观摩了由小学的一节一年级音乐欣赏课《跳圆舞曲的小猫》。这堂漂亮的示范课带给我们的除了是享受,更多的是思考——将“文本细读”进行到底,只有将文本读懂、读透、才有所超越。
一、此备课非彼备课
(一)可怕的备课靠“百度”
当下很多的“我们”是这样细读文本的,“拿到教材后,我们似乎总缺少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首先做的,是翻阅教参,把握主旨,领会重点。紧接着为了有更好的课堂设计,我们上网查阅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稍加改动皆可以为我所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先进,使得我们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可怕的备课靠百度。
再看看上海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第一次备课——“独立备课”。不看任何参考书与文献,绝不做照搬照抄教学参考资料的人;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教案力求自己真懂。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仔细对照”。看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人家也想到了。哪些东西我没有想到,但人家想到了,学习理解后补进自己的教案。哪些东西我想到了,但人家没想到,我要到课堂上去用一用,是否我想的真有道理,这些可能会成为我以后的特色”。第三次备课——“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次“备课”,修改教案;每课必写“教后记”,一课一反思。
(二)“27天”带给我的思考
我常做这样的思考,在小学6年的学习时光里,学生有多少时间在接触音乐?老师能教给他们多少知识与技能,孩子们到底又能学到多少?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计算。一孩子一星期2节音乐课,一周有80分钟在学音乐,1学年便是3200分钟,折合成天数的话为4.4天,那么6学年的漫长时间里孩子学习音乐的时间仅有27天。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作为老师的我们又该怎样有效地利用课堂,我们该怎样将如此庞大的知识点慢慢地渗透下去,我们该怎样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如果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那么孩子们将“赤裸裸”的来,又“赤裸裸”的去。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课后做好反思才是我们当下最迫切的任务。
故当下大力倡导“文本细读”,对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也是对目前音乐课堂过分注重教学技巧,忽略文本钻研现象的一种矫正,更好的引导教师夯实教学的底蕴,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走进“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精确的阅读分析,从而实现对教材意义准确、明晰、透彻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读透、超越”是文本解读的三大境界。备课时,反复聆听音乐或弹唱歌曲数遍后,你对歌曲是否理解,是否已读懂教材;其次是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你是否已经读透旋律,能否找到音乐的关键要素,找到教学的切入点;最后便是超越,借鉴他人教学方法的接触上又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超越教材。
文本解读能力是音乐老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也是专业知识、音乐技能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素养的综合外显。文本解读是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前提,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同时也是现阶段不少音乐教师的“软肋”。当前许多音乐老师对“文本解读”存在以下6大问题。
(一)解读过于肤浅
在音乐教学方面,很多教师总是在没有耐心听完第二遍音乐的情况下就开始考虑“怎么教”了:哪种方法套用在这里可以出彩,某一高招可以在这里移植……岂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殊不知,教师对教材的正确解读、深切感受才是基础,是底气。有了这个基础和底气,教师才有可能挥洒自如,无论怎么教皆成格调。
(二)解读过程倒置
我们往往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参的依赖和对通行解释的迷信,文本解读过程倒置,主体缺位,即不是先熟悉音乐文本,而是先阅读教材说明和其他参考资料,再聆听、弹唱文本,有的甚至对文本过而不入,没有自己的弹唱体验与发现。当他用别人的东西武装自己时,其实自己已经面目全非了,这样不真实、不脚踏实地的音乐课怎能打动学生呢。是先熟悉乐曲还是先参考教材是决定一堂好课的关键之处。
(三)盲目地教教材
有些音乐教师把教学内容看得太死,只知道教科书上要求我们上什么内容,那我们就按照上面的内容备什么样的课,从来不去想学生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这么长的一首管弦乐,低年级的孩子是否能耐住性子听。我们总认为他们是孩子,没有什么想法,一切都离不开老师课前的“规划”,一步一步让学生走进老师埋好的“陷阱”,最后还不得不喜欢上这个“陷阱”。其实我们老师要引导得当,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善于裁剪音乐,巧用教材,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使音乐课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充满了睿智,让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解读重心失当
当下,很多音乐音乐老师在备课时只为追求创新的教学设计,而不注重制定教学目标,有的教案设计里根本就没有教学目标的设计;有的即使有教学目标但只是照抄教师参考用书上的单元目标;有的教学目标制定的模糊不清,并不具体,没有针对性;有的教学目标的设置过分偏重认知目标,形同虚设;有的教学目标的陈述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而非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如“使学生能自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它的主体对象是老师,而并非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以生为本”而非“以师为本”。那么,一堂课没有一个好地目标,好比是一艘船没有了指明灯,毫无方向地前行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解读有人无己
在绝大多数课题相同的公开课上,上课教师在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素材的选用等方面惊人地相似,在“优质课”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如此的“撞车”、“撞衫”事件。部分老师备课时并不是去认真理解课标要求,深入分析教材、了解学情,而是急于上网查找与上课课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以及相关资料,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下载和“研究”这些资料,找出每个教学设计、课件的“精彩”之处加以合并,然后稍作修改,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就这样完成了。这样照抄照搬他人的教学设计没有能够从教学内容、教师及教学资源等实际出发,没有对学习者进行科学分析,没有能够综合考虑采用何种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不利于因材施教。借鉴他人教学设计的同时,更要学会消化,远离“千面一课”,有原创才有自己的风格。
(六)偏离学科性质
由于课程理念中有一条“提倡学科综合”。基于此理念,当学习歌曲《大雨和小雨》时,有的就把“通过学唱歌曲,了解雨的形成”作为目标之一;当学习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又把“了解回声原理及特点”设计为目标之一;当学到歌曲《长江之歌》,则又把“了解长江的发源地及地理位置”列为目标之一等等。这些目标的设计,更多偏向的是自然、地理课的教学目标,因此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偏离音乐性,没有音乐性的音乐课无法实现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中适当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喧宾夺主。四十分钟的课如有二十分钟是在讲其它学科的知识,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感到:音乐老师比我们的地理老师、自然老师上的还好的局面。
三、将“文本细读”进行到底
“研修教材”从文本解读开始。文本解读能力是音乐老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也是专业知识、音乐技能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素养的综合外显,现阶段文本解读却成了不少音乐教师的“软肋”。当下,我们迫切要做的便是多维视角解读文本。
(一)“仰视”新课标
在特级教师项雅丽老师主讲的《小学音乐唱歌课文本解读策略》讲座中,项老师提出的第一策略便会“心中有目标,从新课标中去解读文本”。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建立在新课标的解读与梳理之上,《新课标》是学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考虑课标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如果说教材是我们的兵马粮草的话,那么,新课程标准就是这三军的统帅,是指挥官。只有了解熟悉了指挥官,熟悉他的指挥思想,熟悉他的作战方法,我们才能有效地理解他是如何调动三军作战的。才能理解胜仗是如何取得的。所以,认真学习理解、熟悉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们教授好音乐课,一是具有方向性的作用,二是具有措施方面的作用,三是使我们更深地理解音乐课的重大意义。
在梳理目标时,我们心中先要有个“纵向目标”,了解低年段和高年段的知识分布点。再梳理其“横向目标”,了解学生这一学年该学习哪些知识,需要达到哪个水平?接着再梳理“面向目标”,也称单元目标,了解这一个单元需要达到的目标,在设计单元目标的时候需要结合横向目标。从面到点,我们再梳理课时目标,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来设计本课教学目标。只有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梳理与解读,我们才能弄清楚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层层渗透,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教学,促进学生系统性的掌握知识。
(二)“平视”教材
1、熟悉教材
特级教师李逸轩老师多次强调:“备课时,教师通过不断地弹唱、聆听来熟悉教材,达到背唱的程度方可进教室。”项雅丽老师在讲座中也多次强调,备课时要善于寻找歌曲中情感激发的最高点,善于寻找音乐与语言的联系,善于寻找乐曲中得节拍点,善于编配合适的钢琴伴奏,善于运用课后练习,灵活处理乐曲中得重复乐句的等等。
备课不仅要熟悉所要教授的每一课的内容,还要熟悉教材的整体构架,具体地指,这册教材是怎么样编写的,它是以怎么样的脉络为主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分为几大版块,每个版块有又具体的哪些内容构成。了解了这些以后,还要更深地拷问一下,编者为什么要这样编写,他是为了体现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结果,需要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等等。在《小猫跳圆舞曲》课例中,厉彬彬老师说自己在备课时足足听了20遍的音响,熟悉教材后,她抓住了“猫的叫声”为切入点。是呀,20次的反复聆听,厉老师身体上的每一处细胞都已经跳跃起来,只有先让音乐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学生。
2、整合教材
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弹性加大,教材、教参留给音乐教师的余地增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需要决定教学内容的增减,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音乐教师应该成为音乐新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在《小猫跳圆舞曲》课例中,厉老师在非常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对乐曲第三乐段进行了大量的裁剪,因为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所以厉老师就单单截取了第三乐段变化的部分。厉老师这样有效地截剪音乐,重整教材,学生乐意听,更乐意学。而且在一些合唱歌曲教学中,如果教材中的和声与学情不符合,那么执教者应该整合教材,将二声部做调整,创编些简单的二部合唱,让学生渐渐地爱上合唱,而不要因教材太难而放弃二声部教学。
(三)“俯视”学生
项老师在《小学音乐唱歌课文本解读策略》讲座中也一再强调“心中装着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起主导作用。”我们要在上课之前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如:这首歌的调学生是否上去?学生是否第一次接触这首歌?知识点怎么教,如何深入浅出?歌曲前奏如何编配才能适合这首歌?生在演唱时哪些地方有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有问题意识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放低身段,寻找师生共鸣点,在对话、交流、探讨等等环节体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如在《跳圆舞曲的小猫》案例中,厉彬彬老师很好的抓住了一年级孩子的特性,通过编故事、律动、手势法、整合教材等一些教学方法激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小结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教师理解不一,其处理也就不同。教师惟有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以很好地使用教材。其实,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有时还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采用恰当的方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堂好课就像一杯茶,耐人寻味。这样一杯好茶,是需要千千万万个工序才能端上前台,供人享用的。我们的音乐课也是一样,是需要千千万万次深入,才能呈现别样的精彩。“贴在地面行走,不在云端跳舞”,让我们立足课堂,研修教材,细读文本,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⑵陈怡.行进中的音符.〔M〕.浙江教育学院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2007
⑶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丛书——音乐.〔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5
⑷音乐教师与新课程.〔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⑸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⑹曹理.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评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⑺林绿琪.中国音乐教育文选.〔M〕.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1
⑻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论文作者:黄元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教材论文; 音乐论文; 文本论文; 教师论文; 老师论文; 学生论文; 目标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