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玲[1]2003年在《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文中认为企业并购作为优化资源配置手段,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在刚刚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也由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竞争的加剧等多方面的原因,发展成为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重新配置的重要方式。然而,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多项实证研究表明:(1)并购失败的可能性要大于成功的可能性;(2)并购的价值创造源于后期的整合工作,并购后整合是决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因而,本文试图从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入手,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并购后整合分析框架,探求通过有效的并购后整合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财富。 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而企业并购是培育和提升核心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并购后整合中,只有通过有效的企业能力管理,即紧紧围绕着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的保护、转移、扩散和提升,并购才会真正创造价值。学者们关于核心能力的研究很多,对什么是核心能力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技术和技术创新观、知识观、资源观、组织和谐和文化观四个研究视角。从上述四个视角来看,企业核心能力内化于企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主要体现为关键的技术和技能、企业内部的独特的知识集合、组织和管理机制、独特的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其载体是个人和组织两个层次,因而影响核心能力的培育和提升的企业子系统关键在于技术和研发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和企业文化子系统之中,因此,本文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优先级,选取以人力资源整合、文化整合、组织机制整合、技术和研发整合四个子系统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这也是通过并购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重点关注的领域。 具体而言,本文所建立的并购后整合的分析框架大致如下: 一、基于核心能力的人力资源整合的首要任务是保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这关系到以个体和组织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与有效联结,关系到企业核心能力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只有保护核心能力的载体不被破坏,才能推动并购后双方能力和资源的转移与扩散。保持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性主要涉及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二是关键人员的保留;叁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整合;四是裁员问题。 二、在企业并购中,由于文化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源整合、组织整合、技术整合和运营整合的效率,进而影响到并购双方资源和能力的单向或双向转移。因此,文化整合从根本上决定着其他子系统整合的效率而处于并购后整合管理的核心地位,直接决定着企业并购的绩效。研究发现,文化差异是决定并购绩效能否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因而,为了减少后期整合中不必要的文化风险,同时发挥文化协同效应,在并购目标选择时就应该从双方文化匹配性和协同性的角度考察。并购后的文化冲突本质上源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但也取决于一些非文化的因素,主要权变因素包括文化整合的模式、并购后双方对整合模式的认同度、并购双方组织文化适应性、多文化宽容度和并购的规模等。文化冲突积极的一面在于,迫使公司领导层去思考什么是最有利于公司的企业文化,并可借此机会进行文化改良或文化变革。有效的冲突管理能够使并购双方在如何管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冲突、实现并购的潜在协同效应等方面达成一致,从而在并购双方组织中创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淡化企业文化冲突的消极影响,促进包括关键技能、知识等核心能力在并购双方的单向或双向转移和扩散。根据并购战略、双方文化优劣和强度大小、文化适应性等因素,可以将并购后文化整合模式划分为以下五种:吸纳式、分离式、融合式、变革式、消亡式,每种模式下组织的相互作用程度以及能力和资源的转移、扩散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对文化边界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笔者认为,基于核心能力的文化整合是运营整合的基础,有效的文化整合能有利地促进能力在并购双方之间的单向或双向转移;文化整合的目标是以并购为文化变革的契机,创建基于能力的企业文化。 叁、本文将组织机制整合分为组织结构整合和组织制度整合两个层面分析。组织机制整合的目的和功能在于:营造企业的组织核心能力;促进并购后企业其他层面核心能力的转移、扩散和提升。并购是企业制度变革的一个有效途径,并购后组织制度整合包括管理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整合两方面内容。在组织结构整合中,首先考虑的问题是集权化与分权化管理的一般性模式选择,主要影响因素是并购类型与战略。不同的组织结构设计将导致并购后能力和资源的转移、扩散程度是不一样的。成功的组织机制整合需要遵循的几条原则:协调性原则、快速转移原则、与战略匹配原则、全面创新原则以及精干、快速和灵活性原则。 四、核心技术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技术能力本质上是技术创新能力。并购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捷径,在高科技企业和生物技术公司尤其盛行;通过并购也可以实现核心技术能力的扩散,从而分摊高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基于核心能力的技术和研发整合,包括四部分内容:整合研发系统、整合信?
郑秦[2]2003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内部控制一般认为是为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保证信息的完整无误,促进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进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和管理方法。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企业竞争环境激烈程度的加剧,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企业制度体系建设与创新,便成为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中首先整合的“内生资源”,企业核心力培育的制度基础。本文研究表明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牵引和制度效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揭示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控制的耦合机理,在传统内部控制框架中注入新的管理理念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控制系统,对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阐述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研究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此论题的研究现状,确定了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然后,阐述了核心竞争力和内部控制理论,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提升的环境基础,明确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接着,围绕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动态有效性、“约束刚性”与协同效应的统一两大因素,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界定了指标体系参数,描述了评价过程,构建了模糊多级综合评价体系与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案例企业问题诊断,对内部控制体系再造及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证明了理论的可行性。
文风[3]2004年在《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生活中风起云涌的多次企业并购浪潮以及并购失败的惨痛教训,人们对并购风险已普遍有所认识。对于并购失败的原因,人们虽然还未形成共识,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并购后的整合不仅是成功的关键,而且是远比完成并购交购要复杂和困难的工作。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默沙管理咨询公司以及其它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忽视并购双方企业文化的差异、没有妥善解决文化冲突、未能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企业并购是企业快速积累资本、占有市场资源、扩张市场的一种重要途径。但是企业并购也充满着各种风险,甚至失败率高出50%。导致失败的原因很多,文化整合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文化整合在企业并购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在明确了研究目的和研究范围的基础上,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基于经济学、管理学特别是并购整合理论中的现有研究成果,在识别影响并购整合成功的关键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并购中基于核心能力的文化整合,然后紧紧围绕文化整合通过理论的演绎和实证的分析,阐释与企业能力进而与市场竞争优势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而演绎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的并购整合分析框架。本文在管理学、经济学特别是并购整合理论中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运用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的诸多问题,如动机、内容、步骤、模式、方法、原则等等一一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具体而言,论文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研究:(1)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和回顾了有关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国内外相关文献。(2)对企业并购、企业文化的内涵作了理论的界定,指出了并购企业中文化的双重属性的存在,从而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可能。(3)研究了企业并购中的文化冲突。通过对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形成的原因的详细分析,以及企业并购中文化冲突的内容的阐述,说明了没有经过有效的文化整合是企业并购失败的原因之一。(4)建设性地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构筑和培育的文化整合”新思维框架,给出了“企业并购→文化整合→提升企业文化素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传导机制。无数事实表明,企业文化整合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败,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文中着重阐述了核心能力与文化整合的关系,强调了文化整合是提高企业核<WP=4>心能力的重要途径。另外,本章还就企业并购中文化整合的内容、整合的模式、整合的过程以及需要把握的原则作了较为深入的论述。(5)如何在并购企业中进行文化整合?论文从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强调要打好“叁大战役”。即:①整合企业精神文化,建立价值理念系统。②整合企业行为文化,建立行为规范系统。③整合企业形象文化,建立形象识别系统。(6)对并购整合后的企业文化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必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企业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文化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针对并购企业文化整合后的绩效评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企业文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7)在对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企业文化,把企业文化和创新结合起来,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创新机制作了有益探索。论文对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定义、特点以及培育方法上作了理论的探讨,得出培育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一般模式。总的来说,作者希望能为企业并购提供一套较为完整的关于其企业文化整合的管理体系与操作方法,促进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为我国的企业并购服务。
陆芳芳[4]2008年在《中国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已经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国际化,当今国际市场上最为引人瞩目的经济趋势之一,就是跨国并购,它正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着整个世界经济。中国,作为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之一,深刻的明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大意义,因此跨国并购方式正成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这几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更是发展迅速,一些企业已经迈出了海外并购的步伐,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联想并购IBMPC全球业务部门,开始在国际市场上与戴尔、惠普等行业领袖展开了全面的竞争。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尤其是对于那些希望借助跨国并购来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有效的选择目标企业,如何在并购之后进行有效的整合还需要有建设性的对策和方法。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等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关于企业跨国并购和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理论的阐述,旨在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第叁章主要叙述了中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的动因、概况和存在的问题,旨在对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所碰到问题进行分析。第四章是针对上述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中国企业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跨国并购的目标选择和整合方法。本文采取层层推进的方法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证,其真正目的就是希望能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活动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更加期望能为各界所注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尽一份力。
朱波强[5]2011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一般认为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得到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一项制度安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界和理论界研究热点。在传统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中如何吸纳、运用以核心竞争力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构建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一个新课题。研究这一课题,对发展我国企业管理理论,提高会计控制理论研究水平,以及指导企业的会计控制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首先阐述了研究缘由,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了研究目标、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方法。然后论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关理论。接着揭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之间的关联机理,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理论框架、核心论点与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收集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熵权法对所设计的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系统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与实践性,为优化、提升内部会计控制提供可操作性方法。具体来讲,论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1从理论上揭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之间的关联机理问题。从资产专用性、代理成本、企业边界调整、团队生产、企业演化等经济学角度,从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公司治理、价值管理等管理学角度分别进行了诠释。为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研究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2设计了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主要就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理论框架与核心论点及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系统控制要素和运行及保障机制的建立等做了比较深入地论述。3拓宽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评价的维度。以内部会计控制环境、风险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与纠偏机制五个要素为主线,设计了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系统,以能更加客观、全面的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进行评价。4改进并检验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系统。从核心竞争力视角比较全面、完整、系统地设计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评价系统。研究了熵权法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评价中的可行性问题,通过收集上市公司数据,采用熵权法进行传统评价方法及常见评价模型与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模型的比较分析,检验了内部会计控制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与实践性。使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进一步优化了会计控制,提升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能力和水平。
杭桂兰, 张慧[6]2015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企业界和理论界已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传统企业也将核心竞争力运用到内部会计控制框架之中,本文在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加以研究,以期指导企业的会计控制。
陆军[7]2011年在《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全面技术装备和基础支持的主导产业。大力振兴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是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我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经过叁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道路的拓展与摸索,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已经在全球激烈竞争和国际装备制造业链条中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国同许多国家一样,都把发展装备制造业及装备制造企业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核心竞争力是保持装备制造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装备制造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可靠保障和不竭源泉。本文以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以装备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为研究主线,以动态管理体系与过程的确立为研究重点,对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的竞争力要素确定、培育、应用、评价与提升策略的整个动态的、循环的、带有反馈机制的管理系统进行了全面整合与创新研究。旨在有效调配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现有资源及能力,充分整合与利用外部多种可得性资源,有效地集中运用到提升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来,使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本文明确了研究的“装备制造业”的具体内涵。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和基础性作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模式的主体研究思路,论证了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培育、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应用、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水平评价,并以HQLJ公司为实证案例研究对象,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检验与实际论证。本文探讨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模式,是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实际情况出发的,主要研究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如何从自身能力的重新整合和再认识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提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水平提高和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保障措施。本文认为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应用是对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过程中的两个主要方面。如何做好培育和应用工作是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能否实现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的良性有序发展,需要合理有力的运作保障管理措施。从装备制造企业内部战略管理的角度,必须分别从战略思路、战略模式与路径选择叁个方面构建完善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模式发展运作的保障体系框
周晓明[8]2007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企业战略联盟的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企业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的企业集群之间的竞争。从行业寡头的超大型垄断联盟到中小企业的群体对抗联盟,战略联盟作为这种合作竞争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合作主体、合作形式以及合作目的层出不穷,不断丰富着战略联盟理论与内涵。通过战略联盟使自己的公司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战略思维方式,当今的时代就是战略联盟致胜的时代。而在联盟战略凸显重要的当今,我国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无论从合作方式还是合作效果来看,都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现实意义、该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基本构架。第二部分,通过对战略联盟现状分析,总结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明战略联盟研究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意义。第叁部分,为论文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相关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战略联盟产生的基础和原因、核心竞争力理论,并通过博弈分析对战略联盟的成因进行深入的探讨。第四部分,系统分析了核心竞争力与战略联盟的关系,从企业成长的角度分析了战略联盟在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中起到加速度的作用,并结合对典型企业跨地区、国际化战略联盟的案例分析,借鉴不同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组成不同模式的战略联盟成功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验,总结出四种战略联盟模式。第五部分,通过对战略联盟竞争优势的分析,总结得出我国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战略模式选择,并提出企业组建联盟的建议和对策,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本文在战略联盟和核心竞争力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分别从战略联盟成因、联盟对核心竞争力的塑造以及企业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常常面临的合作方式、对象、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运用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建立合作模型,深层次探讨了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和本质。然后,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海尔、海信、青啤及青岛港等青岛市典型企业进行了个案研究,从中总结出规律,以期对我国企业未来灵活运用战略联盟,全方位提升战略运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导向。以求为我国企业走出战略联盟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指明方向,为企业加速发展提供建议。
陈洪转[9]2004年在《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综合应用了金融学、经济学、竞争优势理论、博弈论、价值链理论等理论,初步探讨“什么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多强”、“各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优劣势所在”、“如何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问题。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的属性及其SWOT进行了分析,并从博弈的角度围绕迈克尔·波特的五力量模型,研究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强度、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和银行产品的替代效应等客观因素对我国商业银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促进机理,从价值链的角度界定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探讨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其次,基于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探讨了商业银行价值链及其特点,从业务流程和业务运作管理角度建立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外部价值链;基于价值链思想和商业银行价值链从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二个方面建立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模型;围绕该模型对资源要素、能力要素和环境要素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贡献进行了定性分析,并探讨了它们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层次关系和互动关系。第叁,在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影响要素识别的基础上,基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角度,初步建立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和识别、评价、培育流程,基于该评价体系和流程,建立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多层次模糊一致矩阵模型,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基于评价结果和评价系统对它们进行了SWOT分析和聚类分析。第四,运用非参数方法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对非有效商业银行的投入剩余和产出亏空间题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和相对有效性评价两个角度的评价结果,得出判断商业银行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依据,系统地对我国商业银行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五,基于评价体系、培育流程和评价结果,从优化商业银行价值链的角度,研究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策略。通过商业银行整个价值链的优化,充分挖掘价值链中信息的价值,创造独特的价值链,从而从本质上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沈乐权[10]2013年在《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兴业银行文化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兴业银行是1988年成立的一家商业银行。在高度同质化的金融服务市场中,兴业银行保持着强有力的发展势头、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不断上升的市场份额。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是其能够迅速扩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研究兴业银行文化体系有利于推动兴业银行文化建设,同时也为中国商业银行文化研究提供实例分析,为进一步研究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提供了借鉴。本文从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及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出发,首先对企业文化及核心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驱力模型。其次分析了兴业银行文化建设的现状、特色以及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持久动力,企业文化对整个体系渗透不足,高层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等。最后结合理论与兴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基于内部驱动模型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兴业银行企业建设体系,从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以及产品层四个方面全面构建了兴业银行的企业文化体系。基于兴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给出了提升兴业银行文化体系竞争力的一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D]. 胡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D]. 郑秦. 中南大学. 2003
[3]. 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研究[D]. 文风.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4]. 中国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并购研究[D]. 陆芳芳.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研究[D]. 朱波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11
[6].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研究[J]. 杭桂兰, 张慧.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
[7]. 装备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研究[D]. 陆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8].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企业战略联盟的模式研究[D]. 周晓明.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9]. 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 陈洪转. 河海大学. 2004
[10].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兴业银行文化体系研究[D]. 沈乐权. 湖南大学. 2013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企业并购风险论文; 企业文化理论论文; 企业核心竞争力论文; 企业内部环境论文; 竞争分析论文; 兴业银行论文; 跨国并购论文; 会计论文; 核心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