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趋势分析_大学论文

日本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动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制度改革论文,动向论文,教师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日本全力推动大学教师评估制度的改革,其内容包括大学教师身份的非公务员化和大学内部教师评估制度的改革等。这些改革被视为日本在新时代下为重新定位大学教师职业所作的努力,其特征和针对的问题都非常突出。本文通过对日本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的分析,意在为探寻我国高校中类似问题的出路提供借鉴。这里需要略加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大学教师”,特指“就职于大学、拥有专业领域、进行学术活动,并拥有特定文化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统称”,[1]而不包括大学职员在内。

一、日本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的背景

(一)大学教师评估改革的外部动因

20世纪末期,日本大学的外部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除国际化、终生学习化、市场化、信息化等重要因素外,日本国内长期的经济低迷、出生率下降、教育经费的减少等,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变革要求。为此,日本政府大力推动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教师评聘制度,成为改革的焦点之一。

将市场理念导入大学运营方针,形成各大学之间的竞争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日本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是日本一揽子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早在1999年7月颁布《国立大学法人化通则法》时,远山文部科学大臣就曾明确指出,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心思想,就是要将企业的竞争原理导入高等教育管理之中。这一时期,被称为“远山计划”的高等教育改革设想,包括了国立大学的独立行政法人化、大学教师的非公务员化、高等教育经费的重点投入等内容。其中,大学教师的非公务员化被视为改变平均主义、提高大学教师科研和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大学之间的竞争归根究底是教师科研和教学水平的较量,就在此时,竞争观念已经悄然进入大学教师的工作之中。

在此背景之下,大学教师的角色转换也成为必然趋势。日本大学教师长年存在重研究、轻教学的传统。1992年的相关调查表明,有72%的教师承认自己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超过教学。[2]但近年来出生率不断降低,已经让不少大学开始焦虑怎样确保生源的问题。1992年日本18岁的人口为205万人,但到2009年,预计将减少到120万人。[3]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急剧减少,给各大学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各大学为争夺有限的生源,开始将关注的重点转向教育教学,关注作为消费者的学生的要求。社会尤其是学生看待大学的目光变得日益挑剔,学生要求大学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传授对我们有用的知识”。[4]为此,日本自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导入学生参与下的教学评价制度。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必须转换单纯的研究者的角色,开始关注大学教学教育事务。而对一向以钻研学术著称的教师们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长期以来,“日本的大学教师被社会看作是不问世事、与世隔绝地潜心研究高深学问的人群。对于社会的种种批评,大学教师通常以干涉学术自由、妨碍大学自治等反驳之”。[5]但是,在教师评估制度改革呼声渐高的今天,却没有太多大学教师明确表示反对意见。实际上,不少大学教师也期望能够以本次改革为契机,改变大学目前的现状,解决多年沉积下来的问题。因此,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怎样改而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了。

(二)约束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的内部因素

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最大的举措之一,就是教师的身份转换,即从国家公务员变为非公务员。与此相关的改革,则有责令大学实施教师评估制度以及施行教师聘任制等。但与其他改革的力度相比,日本在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中体现出十分谨慎的态度。深究其因,这与日本大学教师集团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

1.大学教师集团形成过程中的国产化传统。后发现代化国家高等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移植西方模式,其中大量派遣留学生,将留学回国人员聘为大学教师等被视为是不少国家迅速模仿和追赶西方大学的最有效手段。在大学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建构上,日本虽然积极学习西方,惟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却十分注重国产化。这一特征,与日本近代大学建立时政治上高扬国家主义旗帜具有密切关系。例如,1887年东京帝国大学建立时颁布的《帝国大学令》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帝国大学以根据国家需要教授学术技艺、探究深奥学问为其目的。”[6]东京帝国大学作为当时日本的最高学府,培养为国献身的学术人才,并向全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输送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国产化特征由此发其端绪。在该大学建立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东京大学毕业的教师们很快将原来占主流的留学生和外籍教授排挤出去。“东京大学改编为帝国大学不久,构成讲座制核心力量的73位教授中,原东京大学四个学部毕业生为49人,其他国内高等教育机构毕业生为15人,国外大学毕业生只有9人。”[7]随着后来6所帝国大学的增建,这种倾向变得更加稳固。1962年新堀通也进行的全国大学教师毕业学校调查表明,当时有55%的大学教师毕业于原帝国大学系统。[8]直到30年之后的1992年,美国卡耐基基金会的相关调查仍然显示,日本大学教师中有93.5%在本国取得最终学位。[9]为在国内培养优秀的大学教师,国家不遗余力地给大学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一方面,这种做法当然有利于日本迅速建立本国的大学教师队伍,自主形成国内的学术研究体系;但在另一方面,它也在日本大学中造成了学阀林立、近亲繁殖等根深蒂固的症结。这种局面,显然不是几次评聘改革就能解决问题。

2.以讲座制为中心的教师任用制度。日本于1887年引入大学讲座制,即将大学的研究单位分为各个讲座,每一讲座各设一个教授和副教授、1-3个助手。职称名额、学生名额、研究经费均以讲座为单位下拨到各个大学。实行讲座制的最大目的,一是保障大学教师在稳定且少竞争的环境中安心从事研究和教学,并将大学教师变成具有相当魅力的职业,避免工科、法科等专业的教师跳槽或兼职;二是从制度上明确大学教师尤其是教授的学术责任。在讲座制之下,研究经费主要是以讲座为单位拨付,并不考虑大学教师有无相应的研究成果;而且,同一职称的各大学教师之间在待遇上也没有明显差异。2000年,文部科学省对全国大学教师65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4.9%的教师回答本校的报酬体系是“论资排辈”,37.5%的教师回答是“按职称分配”,只有0.9%的教师回答本校的报酬体系是“按能力分配”。日本大学中的终身雇用和论资排辈体制,造就了不少无所作为的“大学懒人”。1992年至1993年,美国卡耐基教育振兴财团进行的大学教师国际调查表明,在14个对象国中,日本大学教师的正式任用率为99.1%,为对象国中最高者;日本教师的大学间流动率只有10%,仅高于韩国(5.0%)和俄罗斯(8.9%),[10]大学教师作为国家公务员极少有被解职的可能性。新堀通也将日本大学的这一特征称为“严格与宽容之间的矛盾”,即要成为大学教师必须经过十余年严格的学术训练、培养和筛选,但一旦进入大学就可相对自由地工作。在此次改革中,日本虽然力图改变讲座制的上述弊端,但显而易见,要改变百余年承袭下来的传统当然并非易事。

3.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原则。1894年日本文部省颁布《改正帝国大学令》,规定将大学自治作为大学的管理方针,并明确授予大学教授会人事权和学校事务决策权。从那时起,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就一直被视为是确保日本学术发展的重要法宝。大学教师的评聘权由大学教授会掌管,在大学自治原则下,大学拒绝进行来自外部的评估;在学术自由原则下,教师则拒绝他人通过评估对自己的学术研究进行干涉。而且,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的日本社会中,大学曾被视为“圣域”,社会承认其各项自由权利。因此大学教授有权自己确定研究的学术价值,自己决定接班人的人选,他们很容易结成学阀甚而排斥外界人员。在学校内部,大学教师集团也往往提出学部自治、讲座自治等要求。在改革步伐日益临近的今天,如何让大学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出“象牙塔”供人品评,同时又不会伤及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原则,这实在是日本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中的难点所在。

二、大学教师评估制度的改革动向及个案简析

(一)内阁、文部科学省、大学的改革动向

在这次改革中,教师的非公务员化,是否意味着大学教师变成了大学的聘用人员?如果是,那么对大学教师的聘用是长期聘用还是任期制?如果是任期制,应该导入何种教师评估制度?教师评估会不会与教师聘任及其待遇挂钩?上述问题,是日本在最近几年改革过程中不断尝试着回答,且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要得出结论的问题。

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法案颁布后,日本内阁加快了大学改革的步伐,对大学教师评聘制度改革要求随之被提上议事日程。在2001年内阁关于体制改革的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即把教育作为6个重点改革领域之一。具体而言,在上述报告中对教育提出了包括建设大学自主管理环境、竞争性地投入科研经费和实施大学教师评价在内的改革建议。2002年,在该会议提交内阁通过的《关于体制改革的3年计划》中,对于高等教育一项特别指出,2003年内要在全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全面导入大学教师评估体系,“各大学应令本校教师确立工作目标,并对目标的达成与否进行评价,建构具体的评价标准和审查体系,同时改革教师人事管理体制,明确评估结果与教师待遇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此,该计划提议保障大学的自主管理权,确保大学自主建立“对非公务员型教师的管理制度”。[11]

在政府公布上述改革政策的同时,文部科学省也陆续发表了关于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方面的设想。2000年,大学审议会向文部科学省提交了题为《21世纪的大学形象与今后的改革方向——在竞争环境中闪耀个性的大学》的咨询报告。其中,在第二章“关于指向大学个性化的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评估。在翌年的咨询报告《适应国际化时代要求,建构高等教育的理想模式》中,更是特别提出“增强教师的流动性”、“教师结构的国际化”以及“讲座制等教师组织体系的弹性化管理”等具体改革设想。2002年,国立大学等独立行政法人化相关调查审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新的国立大学法人化》则探讨了包括教师身份、教师的选聘和任免、待遇、劳动时间、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具体改革方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报告明确提出,对大学教师的人事管理,要达到保障评估前提下的自主管理、确保大学的多样化管理、促进教师的大学间流动等目标。

在上述报告陆续出台的前后,各大学纷纷改革本校的教师评估制度,以备2004年启动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制度之所需。2001年,90%的大学实行包括教师评估在内的大学自我评估制度并公开评估结果,80%的大学推行学生评估制度。到2002年底,日本共有196所大学导入教师聘任制,为4年前的9倍。[12]不过,在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的改革力度上,日本却显示出慎重其事的立场。在2002年《关于新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报告中,已经提出应考虑到国立大学运营方针的改变将对大学人事制度带来的影响。诸多咨询和改革报告,也多次警告对大学教师的评估要谨慎实施。例如,有人已经提出:教师评估不应直接与教师聘任挂钩,评估不应太频繁,不应因为评估影响教师的正常工作以及工作积极性等等。下面仅以冈山大学为例,简要分析一下日本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中的一些初步特征(见表1)。

表1.冈山大学教师评估内容

资料来源:《冈山大学教师评比に与すゐ说明材料》,笔者根据冈山大学2002年公表整理而成。

(二)冈山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简析

冈山大学位于日本关西地区冈山县冈山市内。该大学成立于1874年(明治8年),由冈山藩医学馆发展成为目前的国立综合大学,据2003年统计,拥有10,707名本科生,2,970名研究生和2,718名教职员工。[13]冈山大学自2003年开始实施教师个人评估制度,在日本国内引起较大反响。该大学的最近一次教师评估公布于2003年,包括助手、讲师、助教授、教授在内的1,183位教师参评。

冈大提出以下5项评估原则:1.依据2004年开始实施的《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法》和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中关于大学评估的相关法律精神,对本校在职教师进行评估;2.将评估结果作为判断本校是否达到中期目标的依据;3.将评估作为提高本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动力;4.评估应考虑对社会的说明责任;5.评估应反映本校的教学科研实际情况。

教师评估分为教育活动评估、科研活动评估、社会活动评估、校内管理活动评估四大领域,采用量化评估和定性评估两种基本方法。评价周期为每3年一次(研究活动为每5年一次),用于量化评估的各类数据则由教师个人根据学校提供的“个人评估调查表”每年填写并提交到本部门负责人处。各学部、研究生院负责人对本院教师进行“特别优秀”、“超过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水平”、“有问题需要改进”、“需要改进”等5阶段评价,且公开所有教师个人的评价内容。至于评价结果是否会与教师的待遇和聘任等挂钩,冈山大学目前尚没有做出具体决定,只是指出“将进一步探讨”。

从表1对冈山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改革的扼要介绍中可以看出,日本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给予大学教师工作领域相当的自由度;对大学教师的评估尽量客观全面,尽可能多方面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将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结合起来;在评估结果是否与教师的聘任、待遇直接挂钩等问题上谨慎行事;对教师评估采取公开原则,注重多方面听取意见等。

众所周知,日本不少大学能够跻身于世界优秀大学之林,在大学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中,日本有些大学也能名列前茅,[14]而其大学的整体学术成就更是有目共睹。显然,日本大学的种种成就,都是由成千上万的日本大学教师构筑而成的。因此,如何在确保教师处于竞争环境的同时保障其学术自由及其合法权益,进而避免因导入竞争机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是日本改革大学教师评估制度时采取谨慎态度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种谨慎从事的态度和做法,显然是十分符合大学教师这一职业特征要求的。

标签:;  ;  ;  ;  ;  

日本大学教师评价体系改革趋势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