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从唯物史观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从唯物史观角度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内涵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几点论文,重要思想论文,内涵论文,深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贯穿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一条红线。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角度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会使我们理解得更加准确和深刻。

一、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

生产力最终动因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出发点和结论。在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诞生标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基本矛盾的起点。他们指出,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把生产力看作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出发点和结论,并把生产力不仅当作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动因,而且当成观察由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而引起的客观尺度。他说,人们在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生产关系,并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建立的政治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当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生产力最终动因论是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唯物主义立场的集中表现,也是将其作为方法论应用首先要坚持的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逻辑起点就是在运用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变革的必然性。纵观人类历史和改革进程,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和发展,都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所以江泽民指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在这一力量的决定下,才有这样的必然性:“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变革。”

其次,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要求的内涵。既然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改革进程的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生产力,那么,作为肩负当代历史使命和领导改革的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就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站在时代的前列,保持先进性。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是什么?江泽民对此进行了科学的阐述,那就是要“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了我们党的历史合理性的客观尺度。我们党的产生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党在革命中发展壮大,是因为顺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以便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用生产力作为客观尺度,对我们党的历史合理性进行了科学的概括。

第四,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说明了全党同志要自觉树立改革发展的基本观点的客观依据,进而提出了体现共产党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的客观要求。根据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改革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因此,江泽民要求,体现先进性和时代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经常加以检查和总结,看看是不是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符合的就实事求是地纠正。”

第五,在运用生产力最终动因论的过程中,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阐述了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问题。首先,江泽民在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之后,对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一是提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提出“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三是提出了对我国仍然存在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最后,提出了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等体制环境建设问题。江泽民关于如何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论述,是站在人类历史的21世纪起点上,展望新的世界发展前景作出的,同时,也是基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和国内进行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

二、按历史辩证法展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图景

在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形成逻辑起点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展开了自己的逻辑图景,强调了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强调了作为社会意识的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并且在论述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的利益时,渗透着深刻的“重点论”原则和“过程论”思想。这种逻辑图景,从思想方法论的角度去透视,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辩证法。

首先,渗透着反作用的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旧唯物论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就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全面的揭示,其中包括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对生产力和社会存在反作用的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运用了这种反作用的思想。第一,运用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原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生产力作为逻辑起点并将其置于起决定作用地位的,但是,并不是孤立地讲要“代表先进生产力”或“生产力的发展”,而是说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什么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那就是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以及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这些必须适应并有利于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运用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思想。“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之所以要有这样一个重要内容,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这是一种对我们社会发展进步的全方位的视野。这一视野是对历史辩证法中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原理的具体运用。

其次,运用了“重点论”原则。辩证法的一条主要的方法论原则,就是在“两点论”基础上坚持“重点论”,即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中要抓住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处处体现了这一原则。在讲生产力时,突出先进生产力;在讲中国人民的利益时,突出了根本利益。这种抓住重点的思路,是我们党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的主导原则。

其三,蕴含着“过程论”思想。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事物的发展是以过程而存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蕴含着这一辩证法的重要思想。首先,用与时俱进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这是事物总是向前推进的思想的具体体现。其次,要求全党在实践“三个代表”时,要做到“始终”。这是事物的本质规定事物的过程特征思想的具体体现。再次,要求全党要有忧患意识,用“三个代表”的要求,解决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启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党有一天没有做到“三个代表”,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党丧失了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和国家就会出现危机,人民就有权重新进行选择。这种事例在国际上和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三、循人民主体论得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结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结论。正如江泽民所说:“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逻辑结论正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主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得出来的。

第一,确定党执政的力量之源的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这一原理要求任何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都必须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惟有如此,才能在革命中获得胜利,在改革和建设中取得成功。纵观历史,80多年来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号召全党同志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地为革命的胜利而英勇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党告诫全党同志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党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勤奋工作。江泽民指出:“我们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第二,确定我们党的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的依据是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相统一的原理。历史一再证明,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和自己的蜕化变质。半个多世纪前,黄炎培在延安同毛泽东关于朝代兴衰更迭、共产党掌权之后是否能继续保持清明的对话,迄今仍有重大的警示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是遵循人民主体论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江泽民告诫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第三,确定党的工作的最高标准的依据是群众、个人、政党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作为先进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观点,是这一重要原则的具体运用。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为此,他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发挥我国社会中新出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他们在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要真正代表一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掌好权、用好权,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作为方法论运用的过程中,又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一)从动态思维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了生产力理论。

首先,将生产力看作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这就使我们对生产力的理解采取了发展的眼光。作为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生产力,是一个不断由先进取代落后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解,中国共产党所要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必然要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不同。用这种动态思维的视角看待生产力,就使得我们从三个方面对生产力的理解获得了新的认识:第一,明确了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职责,即除了要努力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外,还要努力去履行自己的“第一要务”,即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第二,破除了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者先进属性的“预成论”观念。也就是说,在动态思维的视角里,劳动者的先进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因为地位决定的,而是有一个客观形成过程和主观努力过程。这就给了劳动者以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这是符合人的能动性特征和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尤其是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的。第三,由以上两点决定,使我们对社会划分阶层的认识有了新的看法,这也使得我们在处理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关系时,视野更加开阔。

其次,将生产力的先进性置于世界范围和面向未来的参照系上,使我们对生产力的理解采取了全方位的眼光。在世界性的参照系上,我们党所要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的科学技术为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在面向未来的参照系上,我们党所要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发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就使我们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对生产力的理解。

再次,对现有的落后的生产方式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代表先进生产力,就逻辑地包括了如何对待落后的生产力问题。对此,“既不能脱离实际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这是结合中国现阶段实际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

(二)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的功能的发挥确定了直截了当、更趋完善的途径。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承认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进而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的同时,也承认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但是,在共产党执政的情况下,这种反作用功能发挥的途径是怎样的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总结了我们党的改革经验,对此作出了回答:一是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提出了我们党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的思想;二是提出将发展科学技术作为党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的思想;三是提出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运用上层建筑调整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来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前景。这就使反作用功能的发挥途径更趋完善。

(三)通过对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回答,具体地丰富了上层建筑功能完善的理论。

上层建筑功能的完善,决定性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此作出了系统而又科学的回答:首先,要有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次,要处理好党的先进性和扩大社会影响的关系问题;第三,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第四,要按“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第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以克服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运用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发展远不止这些。在这里,我们仅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角度来予以探讨,从而使我们对其内容理解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标签:;  ;  ;  ;  ;  ;  

从唯物史观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