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城乡之间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引发城乡之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的流转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在一些农村学校多半学生都流转到其他学校就读。研究和分析这一现象,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就成为当务之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重点扶持和支持农村学校创新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流转问题,只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肯定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非理性流转之风。
【关键词】 农村学生;川城区;流转
中图分类号: G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1-006-02
目前,由于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教育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中小学生向川城区流转现象十分普遍。这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分析农村学生向川城区流转现象,研究并探讨农村学生向川城区流转问题,不仅仅关乎到农村和城区的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布局等教育问题,也是新形势下反映出来的一个比较迫切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学生向川城区流转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农村学生向川城区流转热一直居高不下,在对一些农村学校的走访发现,流转现象非常明显。各个学校每学期都会有学生的流进和流出,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性质是一样的。在随机抽查中得知,有些城区学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从农村流转来的。学生的流转基本上按照偏僻地区的农村学生向城乡结合地带的学校流转,近郊学生向城区学校流转,致使越是偏僻的农村学校生源越少,教学质量越低,如此循环往复,陷入恶性循环。
当然,对于流转现象,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学生本人。学生作为这场流转热的当事人,基本上属于"被流转"的对象。由于年龄的原因,对于流转现象给流入校和流出校带来的影响知之甚少,有些不是自愿流转的流转生,流转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困扰,特别是学到中途就转校的学生,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无疑会给生活带来不适应,但自己的意见基本上忽略不计。很多事情都被父母包办了,自己只负责跟着父母走,好好的在学校学习就行了。
(二)家长方面。家长是流转问题的主导因素。而且,家长对于学生的流转原因不一,但目的一致: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农村的教育资源本就稀少,质量也不高,让孩子接受较好的教育和管理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很大帮助。因此有的父母认为流转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这是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的方式,是个人的自由。但也有一些父母认为,流转并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但给自己带来经济上压力,而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有影响。
(三)学校方面。学校在学生流转问题中经常陷于两难境地。对于流入校来讲,流转使热门学校班额过大或扩班,造成教育资源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流转学生基本上需要住宿,安全又是一个大问题。对流出校来讲,流转引发的生源不正常流动,使招生计划无法落实,生源的减少意味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被认可,教育资源被闲置,学校声誉受到影响,学校运转逐渐困难等,对于学生的流转农村学校基本上无能为力。而且,流转进一步拉大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和川城区生源和经济收入的差距,直接挫伤了农村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剧了一批基础薄弱学校的办学困境。
二、流转现象的利弊分析
(一)流转的利处
流转现象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长期以来,对充分吸引、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流转现象弥补了教育投入的不足。在政府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相当不到位,城乡地区之间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情况下,各学校因为学生流转收取的费用给学校增加了大量的资金来源。流转现象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一方面,为了追逐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总是尽力把子女送到更好的学校去就读,学校又为了争取更好和更多的生源,这就产生了供求之间的抉择,学校就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内涵,增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教学条件和环境,争取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声誉。
(二)流转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有利处,也就会有弊端。过度的流转生对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来说,已经是一个很不好的现象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流转虽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比起原来更好的教育,但是,当优质学校里学生人数相对过载时,就会适得其反。而教育设备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有很多的教学资源是被浪费掉的。在加上强烈的流转愿望把流转导入了交钱择校的道路上,这在冥冥之中就会滋生很多的社会问题,如:滥用自己的权势压人,社会行贿受贿现象,公立学校更加的商业化,学生之间更加的攀比等等。
三、农村学生向川城区流转产生的原因
农村学生向川城区流转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在,一场中小学生流转的大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更令人惊讶的是,流转风甚至波及到了幼儿园,使幼儿教育出现了小学化的倾向。如此流转热的背后,有家庭和社会教育观念、成才标准的问题,而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毋庸置疑,在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一些地方,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年来采取的"效率优先"的教育资源配置模式造成的。
(二)父母和孩子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增长。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调高,人们在物质条件已经满足的情况下,开始向更好的精神条件方向进军。虽然城乡居民的教育消费能力都有在提高,但同时社会收入差距,尤其是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在加上对于教育"赢在起点"是现在大多数家长培养自己子女时所持的态度。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父母和孩子对高质量教育需求增长,每位家长都希望子女通过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日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境地。因此,就造成富裕家庭和有权有势的家庭占据流转主导权,让经济上的劣势变成了教育上的劣势。通过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流转的原因97%的流转生的择校是父母决定的结论。而家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的原因是:在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就觉得教育投资是一项很好的投资,就算是一般生活水平的家庭,也会尽一切的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教学质量和设备相对较好的学校,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点。
(三)优质基础教育的供给规模和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且对一些学校还不满意、不信任,致使家长把视点放在办学条件好、办学水平高的学校。另外,由师资和生源导致的不平衡,是流转现象日趋严重的另一个因素。
(四)在制度设置上,国家颁布的关于就近入学的政策,也就是以户口为基础进行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强制性行就学方式,让很多不好的流转现象产生。国家政策的颁布也是偏向重点学校,让一些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水平差距过大,从而导致学生流转。
四、农村学生向川城区流转问题的对策建议
根据对流转问题的综合分析,本文认为,要解决农村学生向川城区流转问题,要标本兼治,多管齐下,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
(一)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积极的采取措施。流转问题与社会对教育、学校的评价标准有着密切的关联。提高公众对教育的认识水平,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对流转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
1、加大倾斜力度和政策支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标准为农村中小学配齐图书、教学仪器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村小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从方便就近入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结合的角度,合理确定教学点、村小、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以及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安排。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这样,就可以防止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水平而择校。
2、教育部门要完善和调整教育规章制度,对不合理和不好的教学现象制度严格的规章制度,并且要严格执行。
(二)引导和教育人们正确对待流转问题,要认真考虑,而不是盲目的跟从,要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要让广大家长认识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理性对待流转行为,避免盲目流转和从众心理。应当加大对教育发展现状和政策措施的宣传,促使全社会全面、客观地了解教育发展情况,正确看待学校教育质量,增进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争取社会各界对解决流转问题的理解和支持。
(三)学校要严格执行有关流转问题的规章制度,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而选择流转生的数量,争取做到教学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教学质量的最大发挥。不能为了增加学校的的财政收入而忽略其它问题的大量接收流转生,要量力而行。只要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肯定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非理性流转之风。
论文作者:巩志成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0
标签:学校论文; 农村论文; 学生论文; 现象论文; 自己的论文; 城区论文; 社会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