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教学研究室 赵 勇
学校德育居于首要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要提高德育效果,必须努力让德育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并通过规则意识,提高德育质量,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范畴。我们的德育,从小学就开设《品德与社会》,到了初中的《思想品德》,高中和大学的《政治》。就是在各种各样的讲话表述中,也总是将德育作为必要话题强调再强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导似乎也贯穿始终,可是德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学校而言,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不强,德育方法呆板、活动形式单一,重说教,轻实践,缺乏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生动活泼、新颖的德育形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提高教育质量”,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从国家层面的高度再一次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何提高德育质量,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思考,我以为,提高学校德育质量,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努力让德育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德育,本来就应该成为人生重要的内容,更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要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学会过道德生活。德育的生活化回归,有利于克服学校德育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弊端,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德育才能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校教育,要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学生道德的主体性与自主性,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在体验中融合和内化,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意义和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通过现实生活,教育、启迪、指导学生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自觉地内化道德规范,从而实现我们的道德目标。德育培养不是虚无的,而是具体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交往习惯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惟其如此,我们的德育才有抓手,我们的德育也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在学校教育中,为了凸显德育主题,我们可以以专题德育活动为载体,创设各种道德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自我构建。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样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环境的、制度的、精神的诸多方面,但一所学校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塑造才显得更为关键,只有校园精神才有凝聚力,才能形成师生共有的向心力,才能促进促进学校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第二、通过强化规则意识,提高德育质量。正如前面所言,引导道德建设的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制度建设,制度就是规则、规范,道德教育必须和道德规范的建设与执行结合在一起。道德要靠教导,但不能仅靠教导,还必须确立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道德。有规则、没道德,久而久之,道德自会成型;有道德、没规则,久而久之,道德亦会沦丧。这就是法治的力量。社会的进步需要法规,学校德育效果也必须依靠学校德育规则的执行来达成。现有的学生在校规则就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是规范,也是规则。
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是对《守则》《规范》的宣传多,执行少,校园内到处张贴,班主任班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甚至不少学校要求学生背下来,但真正的执行却少之又少,一是有不少学校没有将《守则》《规范》的内容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具体细化,二是对于违反了《守则》《规范》的行为没有严格的甚至是必要的惩戒措施,致使学校规则落不到实处,有时候对于一些违反规则的人或事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简单地批评教育,规则失去了尊严,也必然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法律的尊严靠的是执行,没有执行法律也就没有了尊严,规则的尊严同样需要执行。所以,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必须加强规则的执行。排队、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诚实守信、不乱扔杂物等基本的道德准则应该融入日常生活中,违反了规则必须受到惩戒或提醒,而不是全社会默认和容忍一些恶习。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对于道德的教育要落实到“做人”上,也就是将人的行为、人对规则的遵守情况作为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高尚与否的标准,而不是看一个人对道德学习了解了多少。所以,学校德育,必须强制性地执行一些规则,引导学生逐渐自觉地遵守规则。
论文作者:赵勇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德育论文; 道德论文; 规则论文; 学校论文; 学校德育论文; 守则论文; 重要内容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5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