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银行息差管理的探讨论文_陈晴

关于银行息差管理的探讨论文_陈晴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关键词:银行息差,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客户结构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从此中国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在存款利率方面,201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允许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的上限提高到基准利率的 1.1倍,2014年11月调整为基准利率的 1.2倍; 2015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再次进行调整,先后将浮动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 1.3倍和 1.5倍,并于2015年10月23日宣布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限制。至此,中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也已放开。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后,市场竞争加剧会使存款利率上升、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下降,进而导致银行息差收窄。息差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利润来源,利润是商业银行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随着存贷款利率从严格的管制利率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息差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十分严峻的考验。

息差是衡量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重要指标,息差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息差指标的好坏不仅是商业银行定价管理、资产配置、运营效率能力的体现,也是商业银行客户基础、渠道建设、风险管理等综合实力的缩影。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金融脱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息差的收窄是大趋所势。那么到底什么是息差呢?净利息收益率又称净息差,是利息净收入与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是反映银行盈利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市场对银行估值的重要依据。息差分化表面上是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水平的差异,实际上是各家银行在客户结构、风险偏好、业务模式、资负配置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等方面差异的综合反映。在怎样做好息差管理方面,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注重全面平衡

这里的平衡有三方面。一是要平衡好规模、质量、效益的关系。从整体经营管理来看都脱不开这三者的联系,只强调效益,忽略了质量,或者一味追求规模,最后结果都可能是得不偿失。二是要平衡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站在局部看,某项业务我们要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但客户的整体价值未必是最大化。三是要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不能为了短期的息差杀鸡取卵,放弃了长期的利益,但也不能只顾长期对的利益,不断投入,而忽视了短期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客户结构

要在加强对经济、金融形势研究和预判的基础上,在确保流动性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资产负债业务的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将低成本的活期、短期资金来源投向期限相对较长的中长期、高收益项目,以期获取相对较高的息差和稳定的利润来源。

(一)资产端

负债业务要优化结构,做大低成本负债。在扩大负债规模的基础上,主动压降负债成本,控制高成本负债的规模及收益,提升低成本负债占比,提高息差管理能力。要严格贷款定价审批,安排好优质项目发放。要继续对新增贷款要求不低于授信审批利率进行再议价。对存量到期续贷的要求不低于上期上浮水平,对到期续贷且客户评级较低的,加强与授信部联系,请客户经理再议价,力争高于上期水平。

(二)负债端

资产业务要以效益优先为导向,提升定价水平。紧盯市场变化,抓住当前个贷额度紧张的关键时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升利率定价水平,以价补量,提高个贷整体息差空间,提高板块利润。要大力发展低成本负债,适度发展次高成本负债。持续发展财政、烟草、军队、社保、住房、医疗、教育等重点行业客户,深耕大型优质企业客户,赢得结算份额,筑牢客户基础,拓展源头型、结算型低成本负债。加强与信托、租赁、保险等内外部机构的协同,多渠道寻找低成本资金、实现全市场的合作,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融资方案拓宽议价空间。

(三)非息业务收入

积极拓展非息业务收入,增强盈利能力。息差是利润的重要来源,非息收入是利润的重要补充。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做大非息收入对于弥补利润缺口、增强盈利能力的作用尤为重要。卡业务一直是零售板块非息收入的支柱,要进一步优化用卡环境,优选热门商圈和优质商户,持续开展活动,促进卡消费回佣增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强化风险管控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承担和管理风险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原动力,要将息差管理与风险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平衡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利润的当期性与风险的滞后性,合理确定风险偏好,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获取相对较高的息差。要强化对欠息管理的考核和处罚,持续开展欠息清收的专项行动,合理加大欠息清收的激励力度,保全业务要发挥专业清收团队的作用,担负起全行风险化解处置的主要任务,要把化解存量资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好欠息清收,减少息差损失,一手抓好非生息资产压降,通过存量挖潜增加生息资产,扩大息差来源。

四、发展创新业务

在大数据和信息化时代,创新跟不上,就会被淘汰。要在业务、产品、工具、渠道等方面加强创新,同时要认真领会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前瞻性做好研判和准备,根据企业转型、融资形式变化做好银行的服务转型,通过创新,改善经营,提高息差。

一是加强管理工具创新。针对重点项目、重点业务,要开发相应的预算模型,结合市场行情、同业情况,进行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预测。二是加强产品创新。要抓住目前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期,通过互联网平台、二类账户、扫码支付等方式,为增加低成本负债提供渠道。要将创新转化为银行的竞争力和消费者能够切实享受到的高质量服务。提升创新意识,在工作落实上创新、在业务开拓上创新,拓宽学习渠道。

五、精细管理模式

在管理上做减法,是指将管理工作做精做简,简化流程,突出实效,利用系统和技术手段,减少干部员工,特别是一线营销人员事务性工作内容,让全行员工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提升竞争力的工作中。在风控上做乘法,即为应对严峻的风险形势和日益严格金融监管,对风险管控秉持“穿透式管理”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让风险管理措施直切重点,精简而高效,做到事半功倍。

1、管理部门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和梳理,以风险可控为底线,减少不必要环节和流程,为经营单位和客户经理减负,为业务增效。例如:需要多级审批的事项减少跑批签字的层级;长达几十页的授信报告、小企业报告表格化、精细化;各类定期需要报送的数据、表格、报告归并和整合。

2、进一步提升各类业务系统的功能,与外部平台建立合作,拓展从外部获取信息与数据的能力。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增强获取客户基本信息,风险信息的及时性和便利性。

3、搭建集中的风险管控平台。将包括审计、监察在内的各条线和部门的风险排查或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风险提示、风控措施等信息在平台上进行整合、共享,让风险管控在部门条线间形成合力,减少重复检查和管理冲突。

息差管理绝不仅仅是一个定价管理和成本管理的问题,也涉及到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流动性管理、风险偏好于容忍度等问题。2016年末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占比达到70%,市场环境变化为银行息差管理带来压力,利息净收入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息差也是市场重点关注的银行业绩指标之一。大力拓展低成本存款,通过日常结算,形成结算资金有进有出的持续性循环,留存客户的低成本存款增强客户的粘合度,通过传统产品和创新产品的综合运用快打销售的范围和力度,建立客户分层分类管理将产品定价和客户管理相结合,做大优质客户低成本负债沉淀,拓宽低成本负债来源。一家银行的息差管理情况不仅反映了其定价管理水平,更是其在市场定位、客户选择、营销拓展、定价把控、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等各方面经营能力的综合反映。息差是利润的重要支柱,在息差管理上找到有效措施并落到实处,是保证银行盈利水平和市场地位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鄂永健仇高擎武雯.商业银行息差管理:新挑战、新观念、新策略.商业银行2017年7月号.

[2]杨伟.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利差 .商业银行2016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陈晴,女,1988年4月,就业于交通银行天津市分行河北支行,担任对公会计核算,现为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

论文作者:陈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0

标签:;  ;  ;  ;  ;  ;  ;  ;  

关于银行息差管理的探讨论文_陈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