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与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_农村人口论文

教育均衡化与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健康发展论文,中国论文,化与论文,城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3)01-0117-06

一、中国教育发展的均衡化水平

中国教育发展均衡进过程从其实质而言,即是义务教育齐一化,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在中国教育发展均衡化方面,我国教育表现出“双低”的特点,一是区域间均衡化程度低,二是城乡间均衡化程度低。

(一)区域间均衡化程度低

中国教育发展区域间均衡化程度低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教育投入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衡量一个地区教育投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生均教育经费开支,在我国生均教育经费开支地区之间均衡化水平低,不同地区间的农村教育投入差距较大。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0)的统计,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开支,上海3106.81元、北京2253.39元、天津1357.78元、浙江1359.96元、广东1208.81元、西藏1077.63元、江苏926.33元、吉林878.38元、黑龙江875.13元、辽宁861.22元、新疆855.11元、福建850.14元、内蒙古834.85元、青海797.62元、云南719.18元、宁夏712.35元、海南697.18元、山西635.54元、山东618.01元、湖南597.63元、重庆594.73元、四川556.14元、广西553.91元、安徽524.89元、湖北516.99、江西511.94元、甘肃503.83元、河北493.86元、河南408.82元、陕西402.27元、贵州363.38元。

(二)城乡间均衡化程度低

城乡间均衡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0、1993、1996、1999年)统计,1990年、1993年、1996年和1999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7.83%、98.31%、98.81%、98.93%;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7.29%、97.94%、98.63%、98.71%;1990年、1993年、1996年和1999年全国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73.53%、80.31%、91.04%、87.56%,农村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69.99%、77.17%、88.83%、85.59%。城乡教育均衡化程度低更突出地表现在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上,城市初中毕业生要比农村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机会大得多。中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因城市、县镇、村屯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根据199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城市普通初中毕业生2743332人,普通高中招生1519240人,职业初中毕业生7730人,职业高中招生749195人,普通初中与职业初中合算初中升高中比例为82.5%;县镇普通初中毕业生4241585人,普通高中招生1892528人,职业初中毕业生41852人,职业高中招生612065,普通初中与职业初中合算初中升高中比例为42.8%;村屯普通初中毕业生8913107人,普通高中招生551471人,职业初中毕业生191843人,职业高中招生242543人,普通初中与职业初中合算初升高中的比例为2.7%。

二、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市集中或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同时也是三个产业人口不断调整,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一致的,因为农村一般都是从事农业的人口,从事工业和从事服务业的人口绝大多数都居于城镇。人口向城市转移是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各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因此城镇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个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二是三个产业从业人口数量的变化及其比例的变化。

(一)三个产业的产值有了明显的增加,三个产业产值比例变化不大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1978-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年3624.1亿元,2000年89403.5亿元,同比增长了24.7倍。其中第一产业,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1018.4亿元,2000年14212.0亿元,同比增长了14倍;第二产业,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1745.2亿元,2000年45487.8亿元,同比增长了26.1倍;第三产业,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860.5亿元,2000年29703.8亿元,同比增长了34.5倍。

我国三个产业之间比例变化并不大。1978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1%、48.2%、23.7%;2000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的18.2%、49.9%、32.0%。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变小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例变化并不十分明显,第三产业比例有了一定提高。第一产业比例降低,第三产业比例增大,我国产业在不断改善。

(二)三个产业从业人口均有所增长,三个产业从业人口比例发生较大变化

三个产业的从业人口增长幅度很大。1978年我国从业人口总量是40152万人,2000年是71150万人,同比增长了1.78倍;第一产业,从业人口1978年28318万人,2000年35575万人,同比增长了1.26倍;第二产业,从业人口1978年6945万人,2000年16009万人,同比增长了2.31倍;第三产业,从业人口1978年4890万人,2000年19566万人,同比增长了4倍。

三个产业的人口数量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78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量分别占从业人口总量的70.5%、17.3%、12.2%;200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量分别占从业人口总量的50.0%、22.5%、27.5%,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例下降了20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例均有较大增长。

三、教育发展均衡化与城镇化的依存共生关系

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指标是人文发展指数,联合国从1990年开始每年都计算和公布人文发展指数。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计算,中国的人文发展指数1990年为0.614,1995年为0.65,1998年为0.706。在世界17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名第99位,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见下表)

1998年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人文发展指数比较

在人文发展指数中,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相比,预期寿命指标和教育指标相对高,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偏低。当然教育指标相对高也是针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的,就农村而言,教育指数并没有那么高,从上面中国教育区域均衡化水平的研究中不难看到这一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偏低的原因是中国农村和农业人口比例过大,农村居民收入相对偏低造成的。根据有关统计显示,尽管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指数增加相对较快,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根据《2001中国发展报告》统计,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3.6元、397.6元、686.3元、1577.7元、2253.4元;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43.4元、739.1元、1510.2元、4283.0元、6280.0元。

中国农村和农业人口比例过大,城镇化程度过低是中国人均国民生总值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速中国产业调整和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口素质的提高,使农村人口从劳动密集型的粗放型生产转移出来或由农村向城镇流动并融入城镇生活成为可能。值得说明的是,我们近年来的农村人口进城的的确不少,但多数从事一种临时性和随机性很强、城市人不想从事的职业,农村人口在入城后没有多元的职业选择,这种城镇化是比较不稳定的,一旦出现经济不景气,大量农村人口就要回流,这对我国城镇与农村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这也是一种低劣的城镇化。出现这种低劣的城镇化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农村人口素质不高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靠中国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人口素质提高的教育的发展。

同时教育的发展,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必须有一部分人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教育的发展必须伴以城镇化。

四、教育发展均衡化对中国城镇化的贡献与能为

在中国城镇化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村人口合理流动和跨产业流动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与城镇人口的素质差距问题,从根本上讲,是解决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差距问题。当然解决这一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划一化的过程,而是一个科学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农村教育能做些什么呢?从教育学的视界看,我们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要做以下努力:

(一)认识到城镇化是一个过程,农村教育要为农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人才,但不是简单地以人口数量为标准,而是要提高在各产业中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的素质。

农村教育要为当地培养人才也应该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但不要持这种思维:农村培养的人才一定要为农村和农业服务,或者说,农村培养的人才大部分要为农村和农业服务。农村培养人才,是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逐渐使从事农业的人越来越少,以改善三个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数量并不是主观的,这个数量要与城市可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一致。同时我们不能高估教育在农村城镇化中的作用。片面发展教育,并企图利用教育使农村跨越某些必经阶段而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想法,在社会发展问题上必然陷入简单的教育决定论。同时也不要把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农民进城”,特别是进入大城市,农村城镇化可以有多种途径。如许多发达地区农村在其自然发展过程中就已经城镇化了。当然这个自然发展过程中有与其发展进程相适应或对其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教育,教育在其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总之,我们要看到城镇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扮演重要角色,是一个积极的促进因素但不是一个决定因素。

我们也不要把农村教育简单定位在“为农服务”。农村教育是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更是服务于整个中国发展全局的,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没有城镇化中国就不可能彻底实现现代化。中国发展的趋势是农民将永远存在,但农民的素质要发生质的变化,不是一提到农民就使人们联想起素质低下,利用原始的工具种田的人。在中国农民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阶层,农民个体将依据发展水平居于社会的不同阶层。培养未来农民和促进城镇化的农村教育是一个行政概念和地理概念,而不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政治概念和经济概念。农村教育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并不是为某一单一取向服务的,而是具有综合性、战略性的,单一取向的发展思路指导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在中国教育发展问题上将犯战略性错误。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农村教育要为农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但不是以人才数量为标准,而是要提高各产业中农村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人员的素质。

(二)做好需求分析,合理设置课程,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培养人才,从而转移农村因农业现代化而日益呈现剩余的劳动力

转移农民或者说农业人口是中国人口现状决定的,农村人口不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中国农业和农村就无法实现现代化,中国也就无法实现现代化。从长远来看,就会影响中国的发展,就会影响中国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我国农村人口或者更确切地说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这与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相去甚远,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针对具体农村而言,要在适当时间和阶段进行“定单教育”,把剩余的农村人口或农业人口转移出来。农村可以与城镇用人单位进行联合,培养人才。农村学校也可以在做好城镇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独立为城镇发展培养人才。

农村课程开发中存在三种取向,一种是简单适应取向,认为农村课程就应该适应农村现在的发展,应该为地方当前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另一种取向认为课程开发应该以发达的城市为标准,因为农村未来发展必然是城市取向的。第三种取向认为课程开发应满足多元需要,实行多纲多本。这三种取向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有其强烈的针对性,又都有其缺点。前两种取向没有看到发展是一个过程,但在这方面这两种取向又有不同。第一种取向是将农村发展看成是在原有水平上维持,这样开发课程不会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作一种“立竿见影”的短期培训课程开发的取向这一取向还是可以的。第二种取向企图超越农村发展到城市中间必经的若干发展阶段,直接以城市为标准,这种取向的缺点是不言自明的。第三种取向背后的假设是从多种课程中一定能选择出一个比较适合一个具体学校的课程。显然这也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具体地区的课程开发应该组织课程专家、地方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实践工作者和地方用人单位在对人才的当前需求和未来需求、本地需求和外地需求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开发。

(三)提高农村教育层次,警惕城镇化泡沫出现

根据有关研究,我国城镇化水平1978年—1998年年均增加0.625个百分点;如果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1978年—2000年年均增加0.827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同期增长速度高得多。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反复和反弹,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那样,一旦经济发展不景气,人口就会迅速回到农村,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到城市并没有进入到多元的城市行业。没有进入城市多元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一般受教育层次低,很难从事科学与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所以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层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警惕出现城镇化泡沫。

农村教育,不仅要解决行业技能问题,而且还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培养他们进入和适应多样多层次行业的技能技巧,仅适应单一行业的劳动者抵制某一行业经济动荡的能力特别脆弱,拥有适应多样多层次行业技能技巧能够帮助他们增强抵制某一行业经济动荡的能力。

为提高城镇化水平,还要有针对性进行创业教育,不能只被动地去适应一个行业,还要主动去创造应时之需的行业。在农村和城镇创业型人才都是非常缺乏的,农村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素质。当某一行业走下坡路时或时代需要某一行业时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创业的艰难历程与创造过程之中。

总之,农村教育要在培养学生必要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受教育者的就业技能和创业品质与素质,尽量使农村进入城市的人口多层次多样化地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行业,并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积极创业,以抵制城镇化泡沫,提高城镇化水平。

标签:;  ;  ;  ;  ;  ;  

教育均衡与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_农村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