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愿失业的原因及心理分析_大学论文

大学生自愿失业的原因及心理分析_大学论文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成因及心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愿性论文,成因论文,心理分析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254(2008)03-0048-03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据调查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就业率仅为70%—80%,而其中自愿性失业人数的比例就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0%左右[1]。这说明,如今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现象不仅存在,而且程度不低。本文拟对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分析。

一、自愿性失业群体的界定

自愿性失业是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失业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劳动能力,二是愿意就业,三是没有工作。从失业者的第二个条件看,似乎不存在自愿性失业,实则不然。因为失业者中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具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且拥有工作机会,但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于是宁愿选择暂时失业。从主动选择职业的角度,可将这部分人定义为自愿性失业者。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自愿性失业界定为,面对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做出选择或是不满足已有的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自愿性失业者不等同于自愿性不就业者。前者愿意工作并且有工作机会,只是对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而暂时不工作;后者则不论是否有工作机会也不愿意工作。本文所讨论的自愿性失业的大学生群体属于前者。

二、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两种特殊表现

(一)“考研校漂型”

“校漂族”是指那些已经毕业但为了考研或找到更理想的工作、留在向往的大城市或害怕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而继续留在高校周围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住在学校或周围,经常到学校听课,或去图书馆自习、查资料,或参加学校举办的毕业生人才招聘会等活动。他们俨然是高校的一员,和在校生没有任何区别,但实际上他们已和学校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了。由于求职时心理准备不充分或应对不当,一旦求职遭遇挫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大大下降,这时候,回校考研在他们看来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既避开了就业冲突,又可以增加未来就业的砝码。

“考研校漂”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青年一代在市场经济时代就业竞争加剧后所暴露出的脆弱一面,他们虽然已经毕业,应该走入社会,但是心理上仍没有“断奶”。

(二)“傍老啃老型”

大学毕业生中的“傍老族”专指受过高等教育,但在就业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或害怕进入激烈的就业市场转而退出就业或处于游动就业状态,部分或全部依赖父母,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长期衣食无忧的生活使他们在就业中不愿选择工资不高、条件艰苦的工作,而向往的高薪行业和单位竞争又异常激烈,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太多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如果“高不成”,他们就选择“低不就”。

大学生“傍老啃老族”的出现给社会发出了一个预警信号,它可从侧面反映出高等教育自身的某些问题,这种行为是长期形成的优越感在择业遇到挫折时的消极心态,是优越感中隐藏的自卑心理的爆发。这种心理如不及时调整,不仅会严重阻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就业,还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影响,贻害无穷。

三、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不利影响

有人认为,大学毕业生把“考研校漂”或在家“啃老静思”作为人生角色转换的缓冲带,利用这一时期可以客观地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如果这一时期不长,半年或一年,这很正常,我们可以理解,但如果这种生存状态持续下去,进而演变成一种生存常态,那对大学毕业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视的。

(一)给大学生自身带来失落感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群体虽然出入校园却不是学校的学生,虽然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却赋闲在家、不属于任何组织或单位,这种游离状态使他们缺乏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这种落寞情绪长时间积累就会使他们变得失落、孤独和郁闷。而用人单位因为事实和观念上的原因,往往很不看重往届不就业的毕业生,当机会一次次浪费的时候,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彻底崩溃,不仅对就业、找工作,就是对以后的人生都是贻害无穷的。

(二)给家庭带来负担

“考研校漂族”的日常开支主要由家庭负担,经济条件好的尚能承受,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在子女上学期间已经不堪重负,如果子女毕业后还要家庭负担,压力可想而知。“考研校漂族”尽管不用交纳学杂费,但租房、生活费用明显超过在学校的开支。而“啃老族”的出现会使许多家长担心自己子女的前途和命运,担心巨额教育投入是否有所回报。在这种质疑中,他们不可避免地降低对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入的信心和决心,毕竟现在已出现大量因教育而返贫的现象。

(三)给社会带来的隐患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族中绝大多数既不是能力出众,也不是水平低下,他们属于中间层,但他们内心深处又普遍存在着对自身定位不准的问题。他们向往好工作,对一般的工作往往不屑一顾。他们的思想波动较大,易产生冲动和不满情绪,将自己面临的困难归咎于社会和政府。当一定数量的自愿性失业族聚在一起时,一种独特的、相对稳定的“新弱势群体”就会形成。在人们对“天之骄子”模式的定式思维中、在这种“护犊”的气氛中,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族也易情绪激动,更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四、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择业心理成因分析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经济学家费尔浦斯提出了保留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在劳动力市场寻找职业的人,从搜寻职业开始就对工资水平有一个起码的心理价位,因此,当他在市场上寻找工作时,如果雇主开出的工资条件超过他预定的价位,他就接受这工作,否则就拒绝接受[1]。目前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就业的工资心里有一个期待价位,将自己的工资底线定在1000元以下的人非常少,所以当代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一个原因在于其预期的保留工资偏高,高于实际的市场均衡工资。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一旦用人单位给出的薪酬低于他们的预期工资时,他们的挫败感油然而生,屡挫屡败后,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回到学校专职考研,另一部分学生则自暴自弃,根本不再考虑工作这些烦心事,安心做起了“啃老”一族。

(二)从人格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1.寻求自身匹配心理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人们在寻找职业时都希望与自身的性格、气质、兴趣等相匹配。在倡导素质教育、宣扬个性的当今社会,人们更注重内心的需要,在择业方面更注重职业与自身的相符。对初涉职场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由于对人才供求比例、市场供需状况等信息掌握不全,对职业的寻求过程过多地表现为一种观望状态,看到现实的薪酬、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与理想中的相距甚远,就产生一种不能委屈自己的逃避心理,自愿性失业也就随之产生了。

2.惧怕挫折心理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心理学上讲,在可能预测的挫折面前,有人表现镇定,积极寻找克服困难、战胜障碍、摆脱困境的途径;有人则选择暂时规避,另择一条路径或修改目标,改变行为的方向,待对挫折的耐受力逐渐增强后,期望一帆风顺地达到目标。

从当初毕业时信心百倍地奔赴各种招聘会现场,到一次次挫败而归,对失败的恐惧感一层层加重,最终导致向职场投降,把找工作推给父母,自己躲在家里、学校里,啃老、考研,这也是易于产生挫折感的当代大学生选择自愿性失业的最隐藏的理由。

五、对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反思与对策

(一)培养劳动观念,反思传统教育模式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与包办使他们缺少实际生活经验,脱离社会生活。“校漂”和“啃老”现象的存在,从根本上说是他们心理不成熟,心在“漂”。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要求大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让子女树立“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观念,培养子女的劳动能力。同时,学校教育应与社会接轨,给学生提供体验教育的舞台,提供职业倾向咨询和培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开设模拟招聘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应战能力。

(二)增强择业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群体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敢坦然面对生活现实,只会一味地依赖和逃避。这一现象应引起我们对人才标准的反思,真正的人才必定是自立、自强、不怕挑战、善于合作的人,而不是依赖性强、没有独立判断力的人。此外,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也是大学生成熟的重要标志[2],这为高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了启示与思考,在注意素质教育的同时,心理、人格的健康同样不容忽视。

(三)加强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由于他们对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合适的定位。有的毕业生不是根据自身能力来确定就业期望,而是拿自己的标准和其他同学比较;还有的学生存在依赖心理,寄希望于家长,缺乏求职的自主意识,消极等待。种种原因使得他们最后只能继续“漂”在校园里,在家里“啃”着等机会。

大学生定位不清暴露出了当前大学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大学教育一开始就应明确个人未来的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对其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职业生涯教育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并加强对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方面的指导,积极开展职业心理测量和相关能力培养。

(四)建立社会体系,扩大援助机构能力

大学生失业群体的出现造成了家庭教育投资的无回报和社会人才闲置和浪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遏止自愿性失业群体范围的扩大,最根本的还是要帮助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正视社会、重返社会,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对此,可以建立就业弱势群体援助中心,提供就业信息与岗位,给自愿性失业群体以帮助;二是建立社区心理辅导中心,改变大学生毕业后有心理问题而无人可问的现状,让社会和家人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三是改变教育模式,增强体验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社会实践和公益性劳动中来,让他们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总之,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现象的出现是各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社会风气的功利和浮躁,使大学生更多关注于工作回报而不是工作本身;高校的大量扩招和专业学科设置问题培养了大批学无所长的泛泛之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知识能力有限,使其对社会认识肤浅。这都有形无形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此,学生、家长、高校、社会四方应共同努力,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使大学生毕业时少一份茫然、多一份从容,顺利就业。

收稿日期:2008—02—24

标签:;  ;  ;  ;  

大学生自愿失业的原因及心理分析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