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谋[1]2004年在《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研究》文中认为鹧鸪山隧道属深埋长大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对鹧鸪山隧道进行系统化的施工地质预报实践与研究,不仅对该隧道的正常施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其它隧道工程的地质预报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通过现场跟踪调查、测试与试验、监控量测及室内试验、分析计算等工作,主要获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打破传统思路,将施工地质预报的工作内容由主要进行地质条件的预报扩展到地质条件预报与地质灾害预报并重进行。 (2)以地质分析为主线并结合超前探测等方法,对鹧鸪山隧道主要地质条件(岩性、围岩类别、长大节理、断层、破碎带、地下水、地应力状况)进行了预测预报。通过地质分析、类比分析、监控量测、数值模拟、神经网络等方法,对鹧鸪山隧道潜在的主要地质灾害(塌方、涌水、岩爆和大变形)进行了预测预报 (3)在现场地应力测试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数值计算进行应力场反演,基本查明了沿隧道轴线剖面的地应力分布规律:地应力量级在最大埋深附近达到最大值24MPa,并预测K2+260~K3+000段将很可能成为鹧鸪山隧道的高地应力段。 (4)塌方往往与断层破碎带及千枚岩相联系。断层破碎带岩体力学性能极差,千枚岩遇水易软化,这些地段发生的塌方往往是支护不及时或支护不力造成的。采用地质分析的方法可以预先识别塌方危险段,利用监控量测可以预先进行预警预报。 (5)通过地质分析并进行涌水量计算预测,认为隧道发生大的涌水现象可能性小。隧道最大涌水量为4220.9m~3/d。 (6)试验、测试与计算表明,隧道在高地应力地段的Ⅳ类围岩中存在发生轻微岩爆的岩性及地应力条件。但从围岩结构条件及与主应力、隧道轴线的关系来看,围岩发生岩爆的可能性很小。 (7)鹧鸪山隧道发生围岩大变形的主要力学机制是在地下水的软化作用下,以挤出、流变为主,膨胀为辅。通过对鹧鸪山隧道Ⅱ_3围岩变形性状进行弹塑性有限元数值计算并利用监控量测资料进行软岩流变分析,得出其总变形在预留变形量之内。 (8)通过鹧鸪山隧道施工地质预报实践与研究,初步建立了公路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系统。该系统对于今后其它隧道的施工地质预报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王睿[2]2003年在《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岩大变形是地下工程中危害极大的一种地质灾害。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施工至今,已经多次出现大变形险情。掌握大变形的形成机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保证鹧鸪山隧道工程的顺利施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详细阐明了鹧鸪山隧道区工程地质条件,对隧道区地应力场演化过程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基于大量的施工现场跟踪调研,研究了鹧鸪山隧道围岩大变形的形成机制;在工程地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下工程现代支护理论和施工理念,结合现代监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从大变形的支护、预测、信息化设计施工叁个方面对大变形的防治进行了探讨。主要获得以下研究成果: (1)综合水压致裂法、室内岩石Kaiser效应试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研究成果,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隧道洞轴线小角度相交,对隧道围岩稳定性有利;根据现场应力解除法测试结果,目前鹧鸪山隧道尚未进入高地应力段,最大主应力量级为17Mpa~20Mpa。 (2)通过隧道围岩变形破裂特征跟踪调研,对鹧鸪山隧道大变形的形成机制、破坏模式进行深入研究,认为鹧鸪山隧道大变形有其特殊的机制模式,不同于人们对大变形的传统认识。 (3)详细阐述了新奥法先进的支护理论,采用FLAC~(3D)对各种支护结构的加固机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针对鹧鸪山隧道特有的地质特征建立了一套服务于支护设计的围岩分类方案;在以上研究成果基础上确立了大变形的支护原则,制定了一套大变形支护设计方案。 (4)从理论上阐明了大变形预测的几个基本问题,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大变形预测方案,通过对典型段落的具体应用,证明了该预测方案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5)采用多种量测技术对围岩变形及支护结构受力状态进行监控,运用信息化设计施工技术将以上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变形防治的具体实施,证明了信息化设计施工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牟力[3]2007年在《公路隧道施工地质工作管理探讨》文中提出作者通过大量工程调研,对目前公路隧道工程地质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着重探讨了如何加强对隧道地质工作的管理,并对一些关键问题和环节提出了具体管理方法和建议。
谢勇谋[4]2019年在《巴朗山隧道综合勘察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复杂地质条件下深埋长大隧道的勘察,应当采用遥感、地质调绘、物探、钻探、各项试验及测试、关键问题专项研究、工程类比等综合勘察手段,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文章介绍在巴朗山隧道勘察中,即采用了上述多种勘察方法和手段,查明了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条件。对于如何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的勘察精度,不仅需要在综合勘察手段上思考和改进,还需要对规范要求的勘察目的等原则性指导意见进行思考,以指导勘察工作的技术路线和重点。施工阶段施工地质工作应当与设计阶段勘察工作一脉相承,由设计阶段的前期地质综合勘察,加上施工阶段的施工地质工作,才能形成一个准确反映围岩实际情况的地质成果报告,为设计及施工提供最大限度的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研究[D]. 谢勇谋. 成都理工大学. 2004
[2]. 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围岩大变形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D]. 王睿. 成都理工大学. 2003
[3]. 公路隧道施工地质工作管理探讨[J]. 牟力. 现代隧道技术. 2007
[4]. 巴朗山隧道综合勘察回顾与思考[J]. 谢勇谋. 四川建筑.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