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语言“软暴力”伤害孩子的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暴力论文,语言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初二学生小钢显得“心事重重”。自从去年上初中开始,小钢成绩就明显下降,学习信心严重受挫。
笔者了解到,小钢其实是个聪明的孩子,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可能是一下子没有适应新学校的教学方法,第一次期末考试有两门不及格。在家长会上,老师把学生的成绩向家长作了通报,并对他妈妈说:“这孩子哪是读书的料啊……”小钢的妈妈是个很要面子的人,差点气晕过去,回家后就开始责骂孩子,小钢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之后只要考试考砸了,妈妈就用“责骂+眼泪”的“教育”方式教育小钢,每一次都像刀一样扎着孩子的心。从第二学期开始,小钢便一蹶不振,常常一个人躲起来掉眼泪。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也是由于家长对孩子实施语言“软暴力”而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
你曾经遭遇过“软暴力”吗?
在现今的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硬暴力”——体罚。其实还有另一种暴力更为普遍,这就是“软暴力”——家长、老师、同学对孩子的语言伤害。“软暴力”这种语言的心理刺激和伤害甚至远超过肉体上的伤痛,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与自尊,产生的后果甚至更令人担忧。
笔者采访了青少年活动中心及一些学校的心理辅导专家,发现在他们平常所接待的咨询、治疗案例中,学生遭遇家庭、学校“软暴力”的现象十分严重。心理咨询专家陈老师谈到:“与那些厌学、逃学的孩子对话,你会发现,其实这些孩子原本并不讨厌学习。之所以厌学,很大的原因是他们曾受到过语言伤害。对他们伤害最大的语言有:‘隔壁的××样样都好,就你什么都学不会!’‘你这么贪玩,哪是读书的料啊!’‘你怎么那么笨,每次考试都是全班后几名,我们的脸都被你丢尽了!’等等。对孩子们来说,这些虽然都属于‘软伤害’,但却最容易形成‘内伤’,尤其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伤害更大,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正确的沟通方式很重要
据许多临床心理医生的总结,家长、老师或同伴侮辱性的语言是对孩子心灵杀伤力最大的“暴力”行为。青少年处于性格形成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在逐步增强,需要家庭、学校给予充分的肯定。当父母、老师、同学的侮辱性话语“侵扰”、“冒犯”了他们脆弱的心灵,他们就很有可能变得尴尬窘迫、自我封闭、痛苦无助乃至心灰意冷,再也提不起学习与生活的信心了,容易出现成绩下降、失眠、情绪不稳等现象,久之则会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还有些父母对孩子管得太死,孩子做什么事都得他们做主。父母的目光就像聚光灯,时刻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思所想,孩子稍稍违背父母意愿,就会引来一阵指责。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有管教孩子的职责和权利,但孩子也应有自己的权利。现在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事全权包揽,并试图在精神上驾驭孩子,这些行为其实也是“软暴力”,会给孩子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弱化了孩子的心理素质,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现在的学生自尊心都特别强,也特别敏感。”身为初二班主任的徐老师谈到,“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有时老师、家长一句脱口而出的话就会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很深的伤害。另外,也有些家长、老师觉得小孩子不会太在意别人的话语,便无所顾忌地说一些批评和讽刺的话,但恰恰是这些不经意的话却伤害孩子最深。再加上现在升学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学校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孩子本身压力就很大,当听到这些言语讽刺和挖苦后,更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畸形发展。”
当前校园、家庭中的语言“软暴力”现象已不容忽视,与肉体伤害相比,心灵伤害是危害孩子成长的隐形杀手,需要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当大人用“软暴力”来教育孩子时,得到的只能是孩子的不满和怨恨,根本无法起到交流和促进的积极作用。相反,当孩子成绩下降或做错事时,最希望听到的是家长、老师鼓励性的话语,比如“这次虽然没有成功,但只要努力,你一定行”、“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已经有进步了”等。这些赞扬、鼓励的话,是对他们自信心的一种激发,一味地语言伤害只能使孩子自信心崩溃。
因此,专家建议,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在面对孩子时,都要时时提醒自己克制情绪,用平等的交流方式架起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填补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