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曹县青岗集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4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是不同时代人民的共同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所需要的美好生活则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和更加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作出的历史总结,也是贯穿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根本价值追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一、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已经取得重大进步但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判断基础之上的。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个重大判断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社会发展进程所做出的历史性判断。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不能抛开时代和历史空谈理论,画饼充饥,我们强调的人民所需要的美好生活必须是立足于新时代的可以预见的能够实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远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2万亿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8260美元,这些数据分别是1978年的51倍、43倍。简单的数据背后是几十年复杂的的奋斗历程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40年的时间里,我们先是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又在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并且即将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尽管我们已经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不能躺在以往的功劳簿上洋洋得意,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同样还面临各种各样复杂的问题,社会生产许多领域大而不强,突出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民主法治建设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社会安全面临的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仍需警钟长鸣;人口政策与环境保护问题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需要审慎判断灵活决策;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不仅是人民的呼唤,更是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因此,新的时代不仅意味着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才能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创造新的美好生活,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处理好三者关系是确保改革开放平稳有序推进的关键。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好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实际上就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切入点。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明确要求:“以深入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导向,着力把蓝图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现实。”
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成就感和获得感,是习近平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鲜明特色。比如,党风政风方面,明确畅通人民群众举报和监督渠道,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公权为民。经济改革方面,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司法改革方面,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文化改革方面,明确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社会事业方面,强调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困难群体倾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关于住房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应,同时要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倡导符合国情的住房消费模式。”关于食品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的监管体制和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总之,我们要关注群众多方面多层次需求,多用善用会用多予少取、放活普惠的办法推进改革,让老百姓有更多成就感获得感。
二、人民所需要的美好生活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共产党是诞生于中国无产阶级襁褓中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年代,我们党为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极大成就,也展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真正的人民民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民主形式,巩固法律和制度保障。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人民作为主人翁的自豪感和积极性。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遵循了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把握当前我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分析了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目标。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还是解决面临的矛盾,都离不开发展这一主题,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抓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必须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必须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的发展必须要考虑“为什么人”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要扎根中国大地,深入百姓生活,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艺术作品。文化是联结人心灵魂的纽带,也是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因素,更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外在表现。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就深刻指出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才能达到可持续的发展。人民需要的美好生活不仅要有充足的物质财富和丰富的精神食粮,还需要有美丽的生态环境和合格的生态产品。这就需要国家、政府、社会、公民层层动员,逐级落实,坚持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绿色生活方式,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自然以青山绿水,给人民以蓝天白云。
三、结 语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人民的美好生活。美好生活依靠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由人民共享。我们党立足新时代,汇聚新期望,提出新目标。通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终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也将以“共建、共享、共治”的主人翁姿态,共同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5] 廖乐焕.马克思生态思想与美丽中国建设[N]光明日报,2014-7-24.
[6] 刘佳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N]光明日报,2015-11-20.
[7] 陳纯仁,王迪.“美好生活”的解读及其实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2):33-36.
[8] 桁林.“中国梦”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J].学术论坛,2016,39(09):150-155.
论文作者:王明春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美好生活论文; 新时代论文; 人民群众论文; 社会论文; 文化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习近平论文; 《建筑实践》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