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浙江丽水市莲都区供电公司 323000
摘要:国网丽水供电公司成立于1981年4月,是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大型供电企业,隶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下辖国网丽水市莲都区供电公司、国网青田县供电公司、国网景宁县供电公司、国网云和县供电公司、国网龙泉市供电公司、国网遂昌县供电公司、国网缙云县供电公司、国网庆元县供电公司和国网松阳县供电公司等9家县级供电企业,承担着为丽水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可靠优质电力保障的重要责任。
配电网作为电力网中起重要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是直接面向电力用户的重要环节,也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近年来,地震、洪水、台风、冰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配电网和配电设备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严峻考验,电网企业迫切需要强化科学的应急指挥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国网丽水供电公司建立的新型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电力防灾减灾作用,加快故障排查处置速度,促进灾后及时恢复供电、灾后自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实现“精准预警、精益管控、精确处置”。
关键字:配电网;应急指挥;管理;创新实践
一、实施背景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象灾害繁多,经常遭遇季节性强台风、强雷暴雨、洪涝灾害等极端恶劣天气,容易造成大面积区域停电事故。特别是经历了2008年冰雪灾害、2013年余姚水灾、2014年“8.20”洪涝灾害等事件,更使得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需要达到了战略高度。
目前整个应急指挥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目前调控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供抢服务中心分散办公。遇突发应急灾害事件时,难以统一指挥,无法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共享和协调,部门沟通不畅。在组织开展事故抢险、电网恢复、应急救援、恢复生产等各项工作效率未最大化。
2.外部信息来源单一闭塞,仅能通过政府应急办获取少量灾害信息,无法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社会公共信息,造成灾害无法有效预警、灾情无法实时掌握、故障无法快速处置。内部信息(运检、调度、营销各系统)未有效集成,不利于评估分析,对应急处置和优质服务造成一定影响。
由此,在灾害来临时,如何实现灾害有效预警、灾情实时掌握、故障快速处置,成为摆在供电企业面前的最大难题。
为了有效弥补这方面存在的“短板”,丽水公司在深刻总结“8.20”洪灾经验教训下,经过探索与实践,2015年初建立全新的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并在莲都区供电公司成功试点。该体系的建设,覆盖了公司各相关部门,应用范围涵盖了灾害监测和预警、决策和现场辅助、抢修指挥和处置、应急救援等电力应急抢修相关工作,为促进电力防灾减灾、加快故障排查处置速度,实现灾后及时恢复供电提供有力保障。该成果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内涵和做法
(一)基本内涵
新型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最终目标是实现“精准预警、精益管控、精确处置”。通过运用“互联网+”的模式,以构建“大数据”、“大智能”、“大指挥”综合信息平台为理念,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以“一中心、一平台、一智库”建设为核心,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运行和保障等配套机制,确保了全天候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及时、快速、到位。该体系的建立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电力防灾减灾作用,加快故障排查处置速度,促进灾后及时恢复供电、灾后自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该体系通过广泛采集与配电网灾害预警有关的信息,利用政府各部门已有的系统,融合电力系统内外信息,实现配网管理信息化,从而更科学地开展评估决策。并通过设备远程实时监控及音视频的实时交互,掌握现场实际情况,有效组织抢修,实现配网运检智能化。具体来讲,就是通过接入气象、水文、覆冰、天网监控、地质灾害、交通路况、小区物业、地形地貌等公共资源,并与配网网架拓扑、设备环境监测、营配贯通数据、配网用户信息等电力资源信息整合并进行综合研判,形成一套集多重监测、灾害预警、决策和现场辅助、抢修指挥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和信息复合系统。结合百度全景地图、3G视频监控、天翼群呼对讲等手段,在专家远程诊断指导下开展现场处置,更安全高效地实现应急抢修。
主要创新点有四方面:一是接入了气象、水利、公安、交通等大量公共资源信息,摆脱了灾害来临时外部信息来源单一闭塞的尴尬;二是整合内外部信息数据,通过流域水位智能研判功能,实现灾害精准预警;三是引入危控区理念,利用接入系统的各类监控资源,实现基于GIS的危控区可视化管理,达到精益管控的目的;四是利用天翼对讲功能、3G视频功能等实时音视频交互工具,实现专家远程诊断,结合我公司自行研发的临时电源快速切换箱,达到精确处置的目的。
(二)主要做法
该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运用“互联网+”的模式,以构建“大数据”、“大智能”、“大指挥”综合信息平台为理念,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以“一中心、一平台、一智库”建设为核心,并建立相应的管理、运行和保障等配套机制。
1.“一中心”:供电抢修服务中心
以“2+1”模式打造新型供电抢修服务中心。构建“大指挥”格局,将调控中心调度台、供抢中心95598后台以及原应急指挥中心指挥台的场地及功能进行有效整合,既独立设置办公区块做到互不干扰,又安排在同一片场所实现合署办公。在应急条件下便于统一指挥、快速协调、同步更新信息(见图1)。
运用“大指挥”理念,从整体上实现人、财、物资源的合理调度和科学把控,能综合运用配网应急(灾害)预警指挥平台接入的交警部门接入的路口视频监控信息、3G视频远程监控功能、天翼对讲设备定位和对话功能、抢修车辆定位和轨迹查看功能、三维全景图真实地理环境查看功能、“网格化”抢修模式等实现包括抢修最佳路径选择、大型装备配置、专家远程诊断在内的抢修全过程对接、协助、指挥。
图1 新型供电抢修服务中心组织架构
2.“一平台”:配网应急(灾害)预警指挥平台
以“1+N”模式打造配网应急(灾害)预警指挥平台。构建“大数据”系统,配网应急(灾害)预警指挥平台由1个基础信息平台融合了N种信息构建而成。它对外整合了水文、气象、交通、公安、城管、小区物业、地质灾害等外部公共信息,对内整合了配网网架拓扑、营配贯通数据、配电自动化系统等电力系统内部信息,为平台各项功能的开发应用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见图2)。
图2 应急(灾害)预警指挥平台总体功能架构
3.“一智库”:配网应急抢修指挥智库
以“1+1”模式建设配网应急抢修指挥智库。构建“大智能”平台,以“预案库+智囊团”的模式建设智库。预案库涵盖三个层面内容:一是管理层面(含:基础资料管理库、应急措施预案库);二是技术层面(含:典型故障案例库、标准化作业流程库);三是保障层面(含:人财物资源库、媒体应对库)。智囊团按专家层级、专业类别分层分类建设,形成应急抢修专家库。适时从省、市公司管理、技术、技能专家库名单中择优邀请人才专家,组建智囊团为项目建设、运行提供支持。
4.配套机制
(1)预案标准化建设机制。明确了各类应急预案、危险点标注、定向短信发送等相关预案的制订、修改、演练标准化作业流程,实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预案快速查询功能,确保预案的编制程序规范、预案的措施正确。
(2)“电•X”专业化联动机制。建立“电•线”联动(见图3)、电力-物业联动、电力-消防联动、危险品处置联动的专业化联动工作机制,在保障问题处置妥当、联动机制运转高效。
(3)信息规范化接入机制。制定应急(灾害)预警指挥平台信息接入管理规定,为各相关专业的信息接入制定规范,确保各类信息接入的标准化和安全性符合系统正常运作的要求。
(4)远程化会诊机制。为破解故障现场的技术难题,应对突发状况,综合应用天翼对讲装置、3G视频监控等实现故障处置远程可视化、沟通直观化,从而建立远程化会诊机制,实现专家远程诊断,明确了现场难题处置的远程设备使用规范,人员组织、到会等方面的要求(见图4)。
(5)专家高效化介入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建立机制灵活的专家邀请和聘用机制,建立应急抢修专家库,为系统功能的研发、现场难题的破解等方面引进高级人才力量的支援。
(6)人员系统化培训机制。出台《配电网灾害预警和快速响应体系岗位人员职责清单》,明确相关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以及外围辅助人员工作职责;建立了相应的培训管理办法,针对性开展培训。
5.主要功能
新型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工作流程及主要功能运作如图5所示:
图5 新型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工作流程
图6 公安天网视频监控信息
(1)监测。能实时获取当地公安部门“天网工程”涵盖的视频监控信息(见图6)、气象部门接入的实时天气信息、小型多功能气象站提供的微气象区信息(见图7)、水利部门接入的河段水位信息(见图8)、部分智能小区的内部监控信息等重要公共资源信息,整合了公司内部的生产、营销等有关系统数据信息。实现了信息覆盖区域的全方位、立体化、全天候的多重监测。借助这一功能,实现了对危控区的有效管理。
(2)预警。运用“物联网”理念,在重点防控的地势低洼区域重要电力设备处安装水位监测和告警装置,实时监测水位并实现超过水位值预警(见图9);在开闭所内部安装环境监测装置,用以探测开闭所内部的温度、湿度、烟雾、水位情况,一旦超过警戒值便实现提前预警(见图10),同时采用视频监控模式实现设备可视化远程监控;建立防汛水位与设备高程数字模型,通过对系统自动推送的实时天气信息及预报信息、小型多功能气象站提供的微气象区信息、河段水位信息等进行智能分析研判,结合设备高程坐标、营配贯通信息等自动分析给出可能影响的区域及对应的电力设备、用户,实现防汛水位智能研判预警功能。针对强台风、强雷暴雨、洪涝灾害、外力破坏、电网过载、超载等信息实现信息自助分析和预警。
图7 小型多功能气象站系统界面
(3)指挥。运用“大指挥”理念,能从整体上实现人、财、物资源的合理调度和科学把控,能综合运用交警部门接入的路口视频监控信息(见图11)、3G视频远程监控功能、天翼对讲设备定位和对话功能、抢修车辆定位和轨迹查看功能(见图12)、三维全景图真实地理环境查看功能(见图13)、“网格化”抢修模式等实现包括抢修最佳路径选择、大型装备配置、专家远程诊断在内的抢修全过程对接、协助、指挥。
(4)处置。来自外部公共资源信息数据与电力系统内部信息系统的整合,在故障处置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为影响范围分析、线路转供、故障隔离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结合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实现故障快速隔离处置。利用自行研制的临时电源快速切换箱,实现故障点快速恢复供电(见图14)。
(5)辅助。一是决策辅助。系统能模拟不同抢修方案带来的停电时户数、实际影响区域等数据变化,用以优化抢修方案;二是指挥辅助。运用危险点标注(见图15)、地质灾害统计、网格化防汛等功能为指挥抢修提供辅助;三是抢修辅助。完善的数据库为前台实时传输接线图、设备台帐等信息。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在丽水地区的实践,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实现了灾害有效预警、灾情实时掌握、故障快速处置,进一步实现电力防灾减灾作用,加快故障排查处置速度,促进灾后及时恢复供电、灾后自救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该体系的运转有力地彰显了责任央企的社会基层形象,实现了人员更精化、效益更大化、服务更优化。
(一)取得的技术成效
1.沟通交互直观
配网应急(灾害)预警指挥平台的沟通交互方式主要以视频和声音为主,兼备声音和文字交互功能,使前后台沟通变得直观,更拉近了前、后台之间的距离。新型供电抢修服务中心采用一体化、分体式大屏设置,中心显示屏由多组小屏幕组成屏幕墙,底下由多组计算机控制其显示内容,可同时显示12组不同的数据信息。
数据门类齐全
构建“大数据”系统,可显示水文、气象、交通、公安、小区物业、电力生产、营销系统等重要信息。水文信息主要有地表水位、河流水位等;气象信息主要有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向、风速等;交通信息主要有道路地理信息图、车辆通行情况、道路施工信息等;公安信息主要有“天网工程”涵盖的城区视频监控等;小区物业信息主要有物业监控信息、电力-物业微信群信息等;电力生产信息主要涵盖了配电线路、变电站等线路及设备基础信息图纸,人员、车辆定位和相应运行轨迹等;其他方面还整合了PMS生产管理系统、营配贯通系统、公变终端在线监测系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可靠性监控系统、配网自动化成图系统等方面的数据。
图14 临时电源快速切换箱
图15 危险点标注提示功能
信息传递高效
一是“大指挥”格局的构建缩短了后台各关联业务座席间的空间距离,为后台指挥人员之间的工作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二是综合运用视频、图像、声音打造了立体式交互平台,使信息的传递更准确、快速;三是智库的建设使应对各类复杂的现场情况兼顾更周到、应急更从容、方法更多样。
(二)取得的管理成效
实现企业应急抢修效率提升
通过新型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的构建,实现了精确预警、实时监测、科学响应,变变动抢修为主动抢修,有效提升应急抢修效率。截止2015年底,丽水公司各项抢修相关指标较2014年有了明显改善:(1)故障工单用户回访满意率达到100%;(2)故障报修到达现场及时率达到100%;(3)故障抢修平均处理时长与2014年同期相比降低38.7%。
2.建立应急抢修长效机制
以“1+1”模式建设配网应急抢修指挥智库,并建立相应的管理、运行和保障等配套机制。通过该体系的构建,使《国家电网公司应急物资管理标准》等7个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公司出台了《配电网应急(灾害)预警指挥平台操作手册》等14项新制度,完善和改进了4个工作流程,有效促进了企业管理提升。
3.促进员工业务水平提升
丽水公司结合体系构建,出台《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岗位人员职责清单》,明确相关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以及外围辅助人员工作职责;建立了相应的培训管理办法,针对新研发的临时电源快速切换箱、天翼对讲装置等开展培训及应急演练,有效提升员工抢修技能及业务水平。
(三)取得的经济效益
1.提升抢修效率,减少电费损失
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实现故障快速响应,加快故障排查处置速度,提升抢修作业效率,从而有效减少电费损失。以莲都公司为例,2015年平均每月故障工单360张,平均故障修复时长由2014年的116分钟压缩为71分钟。莲都公司平均配变容量为250kVA,则年减少电费损失(产生经济效益):250kVA*(116-71)/60小时*0.53*12*360=42.93万元/年。
2.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避免设备损坏
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实现配网设备管理更加的精益化,及时发现设备隐患,避免故障停电及进一步设备损坏。以莲都公司为例,通过设备环境实时监测、“电•X”专业化联动机制的运行,每年可挽回经济损失约244.62万元。
3.引入公共资源信息,节约平台建设成本
该项目的建设取得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成功获取了气象、水文、公安、物管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协助。与“天网工程”、气象站、水文勘测站等建设动辄千万、上亿元的投入相比,该系统花费几十万元的投入获得了宝贵的公共资源,实现了以小的投入获取大的收益。以莲都公司为例,通过引入公共资源信息,每年节约配网应急(灾害)预警指挥软件平台建设维护资金约102.2万元。
综合上述,通过配电网灾害预警和快速响应体系的构建,抢修效率、设备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一个县公司每年可创造的经济效益合计42.93+244.62+102.2=389.75万元。全市目前共有9家县级供电单位,每年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389.75*9=3507.75万元。如果本创新成果在全省电力系统推广应用,按照全省的业务量为丽水20倍估算,每年可为全省电力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3507.75万元=7.02亿元,同时能带来巨大的管理效益。推广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四)取得的社会效益
1.提升应急管控水平,获得上级肯定
丽水公司以制度、组织、指挥、保障四大系统建设为支撑,构建了职责清晰、协同联动、流程优化、智能高效的灾害应急响应体系,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应急管控水平。为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奠定基础;同时使员工抢修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变被动抢修为主动抢修,提高客户满意率。配电网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和运用先后得到了省公司总经理张磊、副总经理阙波、工会主席王幼成、总工程师凌卫家等领导的高度肯定。
2.发挥抢险救灾作用,赢得政府好评
丽水公司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联系,新型应急响应体系在抢险救灾中,凸显了巨大效用。为地方的防灾减灾及灾后救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供电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更加融洽,树立了供电企业的良好形象。例如,在2015年“11.13”丽水莲都里东山体滑坡事故救援中,该体系的高效性进一步得到实战检验,丽水供电公司是首个抵达受灾现场的救援单位,并在现场点亮第一盏应急灯;次日上午实现现场供电和照明全覆盖,有力保障了现场救援的快速进行。
新响应体系在此次里东救援中的表现达到了建设预期目标:一是在指挥效率上,指挥高效,响应快速,凸显出“大指挥”的巨大作用;二是在现场处置上,应急抢险人员能够冷静应对突发状况,第一时间完成应急照明;三是在社会影响上,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丽水市应急办主任这样评价道“电力部门第一个抵达救援现场,我们应急办到达时,现场已经灯火通明,工作十分高效。”丽水市委书记王永康等也高度评价电力保障工作,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等都对灾区电力保障进行了重点报道,树立了良好的责任企业形象。
3.提升优质服务水平,获得百姓美誉
通过该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通过快速响应来压缩受灾用户停电时长,另一方面通过精确预警、实时监控降低设备受损概率,减少故障停电次数,从而保障供电质量,提升优质服务水平,用户回访满意率明显提升,在系统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浙江省电视台、新华网、《国家电网报》、《中国电力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系列报道。
论文作者:邱佳杰,杨劭炜,吴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4
标签:信息论文; 灾害论文; 丽水论文; 体系论文; 公司论文; 故障论文; 快速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