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必须从国情出发——澳大利亚基础教育考察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澳大利亚论文,教育改革论文,基础教育论文,国情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世界银行贷款复式教学项目计划,湖南、湖北等六省教育工作者一行13人,于今年5月20日至6月10日赴澳大利亚,以复式教学为重点,对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进行了专题考察。
在澳大利亚,我们访问了新南威尔士、西澳、南澳、维多利亚四个州和首都地区(堪培拉)的13所小学、2所中学,4所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州教育部、州远程教育中心和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开发署,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情友好的接待。通过参观、听课、座谈和研讨,我们对澳大利亚的复式教学、基础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发现这个历史不长的、多元文化国家的教育有其独特的体系。虽然中澳两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迥然相异,但是教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教育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因而,借鉴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经验,对于我们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从本国实际出发,致力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进步相适应,注意实效
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重视实用性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模式
培养面向21世纪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是当今澳大利亚教育的基本目标。1989年,澳大利亚联邦教育部提出了十条中小学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提出:“提供与社会、文化和国家经济需要有关的教育;促使学生发展自信心,关心他人和获得个人的成就;通过给学生提供在他们未来的就业中具有最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技能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要;发展识字、计数、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计算技能……。”并根据这一教育目标设置中小学课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他们非常重视科学技术教育、计算机教育和外语教学,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开设这三门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所考察的学校,都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较好的场地和设备,教室里都陈列着学生创作的各种作品。正如斯卡丹小学校长所说:我们不仅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而且要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成为适应21世纪国际竞争需要的实用性人才打好基础。
(二)二元化的办学体制
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是以州政府办学(联邦政府只对各州中小学教育提供补助)为主体的二元化办学体制,州政府办的公立学校约占中小学总数的75%,私立学校约占25%。私立中小学主要由教会举办,其中大多数是天主教学校,政府按私立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给予适当资助。这种二元化的办学体制是与澳大利亚的联邦制政治体制,及其与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的财税体制相适应的,是与该国的宗教传统密切相关的。
(三)面向教学实际的教育管理
从联邦教育部、州教育部到地区教育办公室,在机构设置、工业指导思想和任务等各个方面,都体现了面向基层、面向学校、面向教学实际的原则,把课程研究、教学指导与管理机构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组成部分,强调教学业务管理,实行教学业务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例如,西澳的阿斯佩兰斯地区教育办公室,共有职员17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3人(正、副主任各1人,内勤和财会1人)、教学业务指导人员12人、图书资料员1人、电教仪器设备管理员1人。这种教育管理模式,既明确了教育管理的职能是加强教学业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又理顺了关系,精简了机构,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四)高度集中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中小学的办学经费由各州政府投资和统一管理,联邦政府提供的中小学教育补助经费也下拨给州政府。这种高度集中的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在联邦宪法和义务教育法案里有具体的明确规定,它与分权制的财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保证城乡基础教育相对平衡发展和顺利实施十年义务教育。正由于这样,城市中小学与郊区、乡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没有差别,即使是十分偏远的乡村复式小学,也同样有舒适的校舍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城乡儿童享受基本相等的教育机会和学习环境。但是,由于各州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州与州之间在教育投入水平上存在着差异。西澳洲是澳大利亚人口稀少而地域最广的一个州,其教育投资略低于其它各州。据西澳州教育部长介绍,1993年教育经费占州财政收入的25%左右,小学生年生均经费3100澳元,中学生年生均经费4600澳元(指州政府的拨款,不包括州以下地区政府的教育投入和家长的资助等)。
(五)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在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有单式班学校,也有复式班学校;有只用一种普通语言——英语进行教学的学校,也有采用双语教学的学校;有各民族学生混合的学校,也有专门设置的土著人学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有非正规的学校教育。澳大利亚的非正规学校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庭教育。凡居住非常偏远的、有教育能力的家庭,其子女可以在家里接受教育。如西澳州的阿斯佩兰斯地区规定:凡离学校汽车单程1.5小时以外的村民,其子女可接受远程教育,父母有教育能力的,可接受家庭教育。经所在地的学校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二是远程教育,即通过有线电话、计算机、电视等信息媒介进行教育。各州都非常重视远程教育,设置了规模较大的远程教育中心。例如,新南威尔士州远程教育中心有一栋11层楼的办公大楼,仅编制高中远程教育教材的就有30多人,州政府每年为全州1500名接受远程教育的中小学生投资1000多万澳元。他们把远程教育作为偏远乡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重要手段。
(六)广泛的社会参与
在澳大利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广大人们自觉的教育行为,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参与教育的机制。这种广泛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社会参与教育的主体的广泛性,即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都关心与支持教育。(2)参与内容的广泛性。社会各界不仅参与兴教办学、教育决策、教育发展规划等宏观方面,而且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微观方面。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所有中小学都成立了有当地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学生家长、教师代表和学校校长参加的学校教育委员会,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协调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参与学校教育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各个方面,并支持学校不断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据西澳州教育部长介绍,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捐资助学金额每学年生均200澳元。许多家长都主动给学校添置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有的还给学校捐建房子。例如,阿曼底洛小学的大活动室是几位学生家长捐建的。这种广泛的社会参与密切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不仅使中小学教育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实际,而且促使社会更加关心和支持教育。
(七)注重实用的学校建设
足够的教育投资使中小学具备了现代化的办学条件。但是,澳大利亚中小学学校建设不追求豪华和气派,而注重实用和对教育教学产生实效。无论是在偏远的乡村,还是在世界著名的海——悉尼和墨尔本,所有中小学都没有一栋宏伟壮观的教学大楼或办公大楼,几乎都是平房,而且有很多是结构简单的活动式房屋,只是外墙喷上涂料。学校大多数房子都是一室多用,既是教室,又是学生手工作品陈列室、电脑操作室;既是校长办公室,又是招待室。但是室内装饰美观、适用,学习和生活设施很齐备,教学仪器设备现代化,校园绿化美化搞得很好,都是花园式的学校。正如一位小学校长所介绍的:“在校舍建设上,我们强调实用;在教学设备上要求现代化;坚持把每一分钱用在有利于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上。”
二、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成就与问题同在
建国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社会教育意识的增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大多数中小学都达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中小学危房比例已下降到1.96%。(2)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大城市和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普及初级中等教育。据1993年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已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50多个县(市、区)进行了“两基”评估验收。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7%,在校小学生12421.24万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1.8%,初中在校生4082.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44.1%,普通高中在校生656.91万人。(3)教师队伍素质有所提高。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84.7%,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59.5%,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51.1%。从总体上看,全国基础教育呈现出崭新的发展态势。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举步维艰。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已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有的地方中小学生辍学现象较为严重,教育质量不高,等等。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从我国国情出发,教育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的实际。具体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片面理解“分级办学”体制
由于对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办学”体制的片面理解,所以在全国农村形成了县办高中、乡办初中和中心小学、联村办高小和村办村小的基础教育办学体制。这种体制虽然在调动县、乡、村三级的办学积极性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存在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因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早已有名无实,不少乡办企业不发达的乡镇也无能力办学。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村村都办小学,生源缺乏,有的班级只有几个学生,造成教育投资的严重浪费。
(二)滞后低效的教育管理
虽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进行了数年,但是一种新型的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高效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远远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当前最突出的问题:(1)在机构设置上,机构庞大,人浮于事;(2)在工作指导思想上,不是如何为基层和学校服好务,让学校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办学的主动权和积极性,而是如何去管住基层和学校;(3)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的宏观指导上,而是放在具体的事务管理上;(4)责权不明,关系不顺,该管的事无人管,不该管的事都争着管、抢着管。
(三)分级包干的高度分散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
自80年代以来,按照财政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体制,义务教育的投资全部下划到地方财政——城市是市财政,农村是县、乡财政,由地方政府全部负责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这种高度分散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使义务教育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各地的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状况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教育意识。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教育意识存在差异,从而直接影响对义务教育的投入,造成全国范围内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差别很大,与义务教育制度的要求相悖。另外,经济落后地区和边远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力支撑义务教育,遂造成义务教育经费严重短缺,陷入困境。
(四)培养应试秀才的教育目标
由于传统观念、社会就业问题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我国基础教育仍未突破应试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学校一切工作围绕升学考试转,师生被束缚在考试分数上,从而使基础教育严重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背离了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目标。结果,少数尖子学生被塑造成只会死背书本的应试秀才,多数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术,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无益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五)脱离实际的教育模式
现行的教育模式脱离实际的主要表现:(1)单一的学校教育形式脱离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极不均衡的实际,不利于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普及。(2)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课程结构脱离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各地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3)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忽视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脱离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实际。(4)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轻社会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们在与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时一致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理所当然地应该是世界上的教育大国。他们还非常诚恳地说到,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别的国家的教育模式、教育理论能够取代中国的教育模式,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只能依靠中国自己去探索和创造,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之一,就是办教育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我国基础教育要通过努力,逐步形成面向21世纪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体系,关键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改革,不断发展,逐步完善。江泽民总书记在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个实际,深化教育改革,使我们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这一精辟的论述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把教育办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高质量和高效益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整体改革。
(一)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李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都对我国基础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作了明确的指示,强调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办学的体制。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主要由政府来办,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这种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体制,是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及现行的财税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相适应的,有利于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加快基础教育的发展。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目前必须抓好以下两个方面:(1)大办私立中小学。我国有悠久的兴办私学的传统,应当发扬光大。但是据1993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只有私立中小学2000所左右,发展潜力很大。关键是我们要转变观念,明确私立中小学是社会主义基础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私立中小学在坚持非赢利性的原则下,按照“以支定收”的标准,可以也必须收取学费。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澳大利亚的私立中小学每年每生收费达数千澳元,公立中小学则实行免费教育,学生可任意选择公立或私立学校入学。(2)要正确理解和完善“分级办学”的体制。我们认为,“分级办学”是指各级都有办学的责任,都要为发展中小学教育出钱、出力、出主意,而不是县、乡、村都要办学校。前已述及,乡、村两级,特别是村一级不具备办学的能力。因此,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责任应当主要在县(市),不能把办学责任下放到乡村。
(二)国家投入为主、多方筹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
前面已经指出,现行的高度分散的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能有效地保证基础教育的正常投入,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而高度集中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经过实践证明存在着统得过死、不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对基础教育投资的积极性的弊端,早已成为改革的对象。因此,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同时考虑到义务教育的要求,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并采取教育经费预算单列,专款支出,直接下拨到校的做法,以防止中小学教育经费被中途截留或挪用。从世界各国发展基础教育的成功经验来看,也是如此。例如,澳大利亚、美、日、德等国家基础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州政府承担。这种基础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克服了过去高度集中的和现行的高度分散的基础教育投资的弊端,既能有效地保证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有利于在一个较大区域的范围内基础教育能够相对平衡发展,又能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并且它与正在进行的分税制的财税体制改革要求相吻合。
(三)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体制
进一步改革和加强基础教育管理,形成充满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是基础教育达到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关键。为此,必须:(1)明确基础教育管理的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我国取得21世纪国际竞争主动权开发好人力资源。这是规范教育管理行为,指导教育管理工作的准则。(2)理顺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之间、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各职能单位之间的关系,减少外耗和内耗,形成合力,增强活力,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基础教育稳步协调发展。(3)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学业务管理相结合,并把重心放在教学业务管理上。这样做,符合“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机构改革要求。(4)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小学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育投资效益、教育质量等方面开展适度的竞争,激发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兴教办学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基础教育蓬勃发展。
(四)确立为培养21世纪国际竞争人才打好基础的教育目标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基础教育必须确立为21世纪培养国际竞争人才全面打好各种素质基础的教育目标。因此,根据基础教育的未来性和基础性两个基本特征,中小学教育要真正贯彻“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要着眼于未来,加强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种基本素质。并根据这一目标,进行教学整体改革,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学体系。
(五)合理调整学校布局
目前农村中小学布局过分分散,班额严重不足,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有的乡办初中在校学生不足100人,村办小学几个年级只有学生二三十人,造成教育投资效益低下,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它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的必要性,并做好广大农民的思想工作,正确处理方便儿童就近入学与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未来的人口增长预测和教育发展规划,认真制定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的方案,采取有效措施,该撤并的学校坚决撤并。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效益,而且有利于减轻农民的办学负担,有利于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