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江苏探索
□ 金世斌 张亚超 边恩江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差异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统筹推进区域优化发展、特色发展,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之间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样板。认真总结、提炼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对于江苏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各项任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具有重要意义。
肉仔在那里嬉皮笑脸接过话——你不得我脱皮是吧。好哇你来,我见一次捶你一次。看哪个狠。像牛皮糖这样的角色他见得多了,哪个不是被他那副块头和凶狠的样子吓退了的。一个操杀猪刀的,谁不怕呢。
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与特征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1949年—1978年),区域低水平均衡发展阶段。 解放后,我国确立了单一公有制经济体制,以重工业为主导向内地倾斜,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作为老工业基地的苏南,承担了支援全国重点建设的任务,本地工业潜力反而未得到有效发挥;在农业方面,先后实施开挖苏北灌溉总渠、整治洪泽湖大堤、兴建江都水利枢纽、引淮入沂、引江济淮等工程,到1974年全省初步建成相对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高产稳产农田占了总面积80%以上。这一时期江苏实施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有效改善了解放前区域差距过大的现象。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79年—1993年),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区域优先发展政策,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江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省第七次、第八次党代会先后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发展要求,苏南成为投资和建设的重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享誉全国的“苏南模式”。同时,苏北也涌现了以户办、联户办、村办、乡办四轮齐转“耿车经验”为代表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尽管这一时期,江苏注重“加快发展苏北”,但由于经济技术水平上的明显差异,“南快北慢”现象比较突出,苏南、苏中、苏北占全省GDP比重由1978年的2.8∶1.6∶1扩大为1993年的4.4∶2.1∶1。
坚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体系。 江苏始终把区域发展作为重大战略进行整体部署,因时因势提出不同内涵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重大改革举措,形成比较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苏北发展协调小组自2001年成立以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积极强化政策支撑,建立健全多级管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区域政策体系。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全省“一盘棋”思想,强化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才能增强区域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只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才能久久为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 。江苏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深入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带动辐射长江中上游,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宁镇扬同城化步伐加快,南京特大城市能级和城市首位度不断提升。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迈上新台阶,与南通、泰州跨江融合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沿海地区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有力促进了与周边城市的互动融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南京江北新区、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平台先后获批,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注入了新活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得到国家批复,成为淮河、大运河流域共同行动纲领,合力推动跨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各区域之间呈现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留守儿童“啃秋”乐
区域协调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第四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区域协调发展阶段 。2011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把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三大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2016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在更高层次统筹区域发展”。2017年,提出并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旨在重构江苏经济地理版图,实现区域之间由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变。2019年7月,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抓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省内全域一体化”。这一时期,江苏不仅注重苏南、苏中、苏北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强调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注重经济协调发展,更强调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区域发展短板弱项明显改进。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短板,是必须首先攻克的难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江苏就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了多轮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有力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好解决了困难群众的温饱问题。2008年起,又先后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脱贫奔小康工程,到2015年底,全省411万农村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成为东部地区率先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省份之一。“十三五”以来,聚焦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经济薄弱村,组织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到2018年底,全省累计有199.4万年收入6000元以下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72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达标,经济薄弱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历史性。江苏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探索创新和生动实践,对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提供了有益经验借鉴。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大幅缩小。 70年来,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从缩小到扩大、再到缩小的演变过程。1978年,苏南苏中苏北GDP占全省比重为48%、23%、29%,比1952年分别提高2.7个、-3.3个、0.7个百分点,变化并不明显。改革开放后至新世纪初,苏南苏中苏北发展差距逐步拉大,2005年苏南GDP占全省比重上升至历史最高值62.6%。此后,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党的十八大以来,苏中苏北追赶步伐明显加快,到2018年底,苏南苏中苏北GDP占全省比重由2005年的62.6%、17.6%、19.8%演变为57.2%、20.1%、22.7%。自2013年起,江苏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全国城市GDP排行榜前100名,是唯一所有设区市都跻身百强的省份;2018年全国百强县评比,江苏占26席(数量最多),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10、9、7席。
李太嶂道:“秦捕头功力深厚,我等自愧不如,自知与阁下交手非死即伤。只是今日肩负缉拿乔十二郎重任,不敢渎职。来呀!带人!”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江苏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先后颁布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全民健身条例等地方法规,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等政策文件,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截至2018年底,全省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化总体实现度达到90%以上,其中乡镇、街道、建制村和城市社区的标准化实现度分别达97%、98%、87%、89%;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体实现度达98.1%,其中,苏南苏中苏北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指数分别为96.28、94.42、92.06,呈现“南高北低”态势;苏南苏中苏北发展指数分别为90.28、91.19、91.51,呈现“南慢北快”态势。
弹簧在折页机构中并没增加系统的自由度,因为弹簧的变形量受运动副间约束反力和刚度的制约,弹簧变形的方向应始终与运动副间约束反力的方向保持一致.因此,轴承滚子的径向变形可视为局部自由度.各运动副约束反力为FR=(FR1,FR2,FR3,FR4),X、Y方向分力为FRix、FRiy,则各弹簧受压缩的变形量lki和变形方向γi为
江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启示
动物疫病的出现会影响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威胁人们群众的健康。因此,需重视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对动物疫病的监测,以便将疫病扼杀在摇篮中。
第三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八大前(1994年—2011年),区域共同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明确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未来15年经济社会必须贯彻的重要方针之一。为缩小苏南苏北发展差距,1994年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未来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2001年,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200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促进苏南加速提升、苏中加速崛起、苏北加速振兴”。可以说,缩小南北差距成为这一时期江苏区域发展的主要议题,苏北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1999年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基本格局;从2007年开始,苏北县域经济增长分别快于全省经济增长率和全省县域经济增长率。2011年,苏北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3.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坚持政府主导,有效激励多元主体广泛参与。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资源再分配、利益再调整的系统工程,必须突出政府主导作用,以改革创新举措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从江苏实践来看,省委、省政府着重做好战略规划和制度供给,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市场准入门槛、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对苏北实施土地、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为区域协调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打破行政分割、市场壁垒和利益藩篱,切实提高区域开发质效。此外,注重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通过“五方挂钩”等激励性政策工具,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致力于区域协调发展。
由式(4)第1式、式(11)、式(12)、以及图1的△OA1B1、△OA2B2知,当φ为φ1、φ2时,φ为0、180,δ为δmax、δmin,α为α1、α2,注意到式(13)即知φ1、φ2是αmax可能出现位置。
坚持“造血”为要,切实增强落后地区发展内生动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坚持“四化同步”,不断增强经济薄弱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向苏北大力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以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苏北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南北共建园区为主要载体,促进苏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以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人才集聚为抓手,强化南北科技人才交流,加大苏北科技人才培养与储备力度,优化苏北的产业链、创新链,为苏北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坚持南北共建,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合力。 2001年,明确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苏州与宿迁、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结对关系,围绕园区共建、劳务培训、人才交流、科技教育、卫生旅游等内容开展南北挂钩合作。2006年,进一步作出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简称共建园区)的重大决策,借鉴苏南发展经验,强化产业协同推进与高端要素承接,补齐苏北发展短板,增强发展韧劲。目前苏北共有南北共建园区38家。此外,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薄弱地区还有7个共建园区,享受苏北共建园区扶持政策。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园区快速发展,已成为省内区域合作的关键纽带、南北产业联动的主要载体、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提高政策精准度有效性。 针对苏北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2008年启动实施“一市一策”,比如,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盐城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实现宿迁发展更大突破,等等。2018年,在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对苏南苏中苏北提出差异化指标,引导各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策
(作者单位: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江苏省发改委)
责任编辑:陈学科
标签:区域协调发展论文; 统筹区域发展论文; 统筹推进论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论文; 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论文; 江苏省发改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