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初探_心理学论文

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初探_心理学论文

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关系论文,心理学论文,思想论文,马斯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06)01-0082-04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一名勇敢的心理学家,他是一个天才,他的思想对整个社会科学、实业界以及广泛的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扩大。”[1] (P1)马斯洛更因其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而使他的心理学不同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理论体系,从而成为心理学上的“第三思潮”。《纽约时报》曾评论说,“第三思潮”是人类了解自身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甚至在美国学术界曾有人认为,21世纪,马斯洛将取代弗洛伊德、华生而成为心理学界最有影响的先驱人物。当然这一断言下得有些为时过早。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马斯洛在心理学史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替代的。他对人性的积极关注,他的人道主义的乐观情怀,他的勇敢而执著的开拓精神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对于马斯洛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并不多。事实上,马斯洛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来源

正如精神分析学说所强调的:童年经历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马斯洛的心理学理论包括其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童年生活有关系,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童年不理想的人际关系。马斯洛的童年可以说是不幸福的童年,在别的孩子充分享受童年生活时,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少年老成、心事重重的马斯洛的形象,而这些正成为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的渊源。

首先是母爱的缺乏,它构成了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的最彻底的根源。众所周知,母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天然精神食粮。然而不幸的是,和当时其他一些重要的心理学家不同的是,马斯洛并没有享受到母爱的滋养。他是在严重缺乏母爱的环境中度过童年的。马斯洛的父母是由俄国移民到美国的犹太人,文化程度不高,马斯洛是长子。他和父母的关系谈不上是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尤其和母亲的关系一直非常紧张。马斯洛的母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幼小的马斯洛做错事情时,她经常以上帝的惩罚来威吓马斯洛,因此马斯洛对母亲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憎恨和根深蒂固的敌意,认为她是一个毫无可取之处和令人生厌的人。为此,马斯洛曾经求助于心理治疗,但并没有因此改善和母亲的关系。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马斯洛也拒绝去参加葬礼。他曾经这样描述过他对母亲的感情:“我对她的反应,以及所有的怨恨和反感不仅在于她的外在形象,而且在于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她的吝啬,她对这个世上的人缺乏爱心——哪怕是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她的自恋,她对黑人的偏见,她的损人利己。任何人如果与她看法不同,她都认为对方是错误的。她对其父母和兄弟姐妹都缺乏亲人的关怀,她只有动物一样的自私的只顾自己的本能。”[1] (P8~9)正是因为母爱的缺乏,马斯洛似乎一直在从他的理论中寻找某种程度的补偿,用马斯洛的话来说就是:“我不知道我的乌托邦精神、道德感、人道主义、仁慈、爱、友谊以及其他所有健康的感情来自何处,我仅能肯定这是母爱的缺乏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我的生活哲学及研究、理论建构的动力,均源于对母亲的憎恶,对其所支持的一切事物的拒绝。”[2] (P2~3)

其次,当时美国强烈的排犹情绪以及战争的影响是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诞生的外部条件。上面已经说到,马斯洛是移民犹太人的后裔,这种身世在当时的美国是非常不利的。马斯洛作为非犹太居住区唯一的犹太人,他时时感受到其他同学强烈的排犹情绪,因而他的童年又是在孤单、羞怯和极度的压抑中度过的。马斯洛曾经在日记中写到:“当我是个孩子的时候……反犹太人的情绪实际上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现实,如果你走错街道的左右边,你就会遇到麻烦。”[1] (P3)在学校里,老师对犹太学生也是另眼看待。有一次马斯洛在拼字比赛中获得了胜利,但他并没有得到和其他非犹太学生一样的表扬和鼓励,得到的却是老师的刁难直至最后的讽刺、挖苦。在这种情况下能生活下来,连马斯洛自己都感到吃惊,“为何我在童年时代,不是一个神经症患者?我是一个处于四周皆非犹太人的环境里的小犹太人。这种处境犹如一个小黑人单独进入白人学校一般。我既孤单又不快乐……在童年与青春期的岁月中,我可以说是在独学而无友的状况下长大的。”[2] (P3)这种极度孤独与压抑的生活给马斯洛带来的唯一好处就是:专注于书本,开始对学术的追求。他经常光顾图书馆,饱览众多学科的书籍,这为他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如果说当时美国强烈的反犹太情绪对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尤其是其和平思想的影响还是朦朦胧胧、懵懵懂懂的话,那么战争的影响直接促成了其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和平思想的诞生。二战的爆发,尤其是日本偷袭珍珠港,随之美国加入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马斯洛的生活。他曾经亲眼目睹过悲愤的平民抗议日本不宣而战的游行,被当时的情景深深震动了。他写到:“泪水开始从我的脸上流下来”“那一瞬间改变了我的整个生活,而且决定了从那以后我要做的事情”。[2] (P8)那么,马斯洛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尝试建立一种“和平餐桌”的心理学。他相信人与人之间并非只有仇恨、偏见,而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他要证明人类能够超越战争、偏见、仇恨等而臻于更完善、更超越的境界。

最后,马斯洛性格上的劣势,构成了其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诞生的潜在主观条件。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在马斯洛整个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或者换句话说,马斯洛在阐明其理论时如此强调人际关系的作用,这和他本人的性格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也许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母爱的缺乏,也许是天生的缘故,马斯洛的性格特点一直表现为内向、胆小、羞怯、拘谨、寂寞、孤独、不善于交际。即使到了功成名就的成年期,他也没有摆脱在公共场合坦陈自己思想的恐惧。这使得马斯洛多年在许多情境下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陌生人,心中的难堪和痛苦可想而知。比如对表妹贝莎的爱,尽管他爱得很真很深,为能多陪她一会儿而找出种种借口,但马斯洛自始至终没有用言语表白过自己的心迹。如果不是贝莎姐姐安娜的有意撮合,或许马斯洛就不会有和表妹的幸福生活了。还有,马斯洛和表兄威尔之所以能成为好朋友,且在许多年中,威尔一直是他唯一的朋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人性格上的互补性。威尔性格外向,善于交际,在马斯洛和外界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由于和威尔的交往,马斯洛逐渐感到自己不再是个局外人了。再有,马斯洛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僵,其中当然有母亲的原因,但也不能排除马斯洛确实在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方面的劣势。他不想也不会和母亲沟通。这些切身的感受,使马斯洛在潜意识中意识到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从而成为其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产生的潜在主观条件。

二、主要内容

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散见于其理论的不同部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马斯洛在心理学上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需要层次理论,而他是用“基本需要”的概念来描述人的需要的。所谓基本需要就是在某种可以觉察的程度上由体质或遗传所决定的全人类共同的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这个定义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即:一是基本需要是人人共有的,不论其具有什么样的背景;二是基本需要具有先天性,是人生而具有的。只不过不像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本能那么机械,而是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加上个人的观察以及对一些已知事实的分析研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均属于人际关系范畴。也就是说,马斯洛认为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产生的,并且作为新的中心支配着人的活动。处于这一需要层次的人,他需要归属于一定的团体,希望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会与团体的认可、接受,并与同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他也需要得到别人的爱,并把自己的爱奉献给别人。在此基础上,他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尊。这些需要是与吃饭穿衣等生理需要同等重要的缺失性需要,它非得被满足不可,否则将使主体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二)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自我实现者人格的重要特征,也是自我实现的后效。自我实现者和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理论的核心内容,在这里,马斯洛将人际关系和它们紧密联系起来,足见人际关系对于自我实现者和自我实现的重要。自我实现者即马斯洛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我实现者的和谐人际关系体现在:(1)对他人更大的认可和宽容。自我实现者知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对于他人不可避免的优点或缺点,他们可以视之为理所当然而不抱怨,他们尊重每一个人都成为其“真我”的权利。与此相适应,自我实现者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且虚心向别人学习。他们觉得,不管一个人有什么其他特点,只要某一方面比自己有所长,就应该向他表示尊敬,并积极向他学习;(2)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而且这种感情不是那种狭隘的基于个别人或亲朋好友的感情,而是一种具有博爱性质的感情。自我实现者关心所有的人,他们总能感觉到与其他人有一种最根本的亲缘关系,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种帮助全人类的真正愿望;(3)具有深厚的人际关系。自我实现者比一般人具有更深厚、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相比较而言,这种人际关系的建立绝非易事,因而自我实现者的朋友圈子比较小。但少而精,同时也并不妨碍他们对整个人类的深厚感情。当然,自我实现者在人际交往中也会表现出敌对的反应,但这是情境性的,而非他们的性格本身所致;(4)较少人际关系的烦恼和困惑。虽然自我实现者有人际关系的需要,渴望与人交往,并建立深厚的友谊,但同时他们也有独处的愿望,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空间。在适当的时候,他们渴望并选择独处。和那些依赖别人生活的人相比,自我实现者并不强烈的需要他人,所以别人的言行举止并不能左右自我实现者的行为和情绪,因而较少人际关系方面的烦恼和困惑。正是因为自我实现者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才易于达到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后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好,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三)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心理疾病的根源,而心理疾病的治疗也依赖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心理疾病的探讨,马斯洛从他的需要层次论出发提出了与其他理论不同的观点。当然这也是与他对心理健康的独特认识紧密相连的。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基本需要得到充分的实现,“任由这些潜能充分的实现,乃芸芸众生的最合理的价值选择。”[2] (P248)相应地,心理疾病就是人的基本需要的受挫与失败,是一种缺乏症,是病人没有能力认识并满足人皆有之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基本需要只有通过他人,只有在人际间才能获得真正满足。只有从他人那里,我们才能够得到完全令人满意的尊敬、保护和爱,也只有面对他人,我们才能毫不保留地奉献这一切。然而,大量事实证明,绝大多数精神病是由于病人得不到安全感,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与认可,没有归属感而造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心理病态的人就是一个从来也没学会跟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人”。[3] (P79)那么,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就构成了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即使一种令人满意的人伦关系的构成本身也许并不就是目的而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但是它们仍然必然被看作是心理治疗的必要的或亟须的条件”。[2] (P252)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使患者有所准备以便独立建立人所向往的良好人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相对健康的人能够得到他们所需的许多心理药物”。[2] (P252)基于对人际关系在心理疾病的产生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马斯洛特别强调患者与治疗者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理想上患者与治疗者应当选择彼此,进一步讲,这一选择不应仅仅建立在名誉、金钱、技巧训练、技能等等之上,还应建立在普遍的人类互爱之上。”[2] (P252-253)他还具体区分出了三种医患关系:支配——从属型的、平等相待的、疏远或任其摆布的。对于不同的患者,治疗者应视其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关系。在强调良好医患关系的同时,马斯洛认为心理治疗并非少数职业治疗专家的专利,相反,他特别强调好的和成功的生活经验的治疗价值。他认为每一个善良、有益、正派、心理学意义上的民主、慈爱以及温和的人就是心理治疗的力量。心理治疗的基本原理在于使患者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在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而这乃是任何融洽的朋友、情侣、父母、教师所能提供的,也是从任何良好的日常经验中能够获得的。

三、简评

综上所述,马斯洛从承认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是自我实现者(或理想人格)的重要特征,再到人际关系在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这些心理学思想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对于该思想,我们应辩证地对待。

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的合理之处在于:

(一)马斯洛明确提出了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可以说,马斯洛是将人际关系需要明确列为人的基本需要的第一人。虽然在心理学发展史上,许多心理学家都承认人际关系对个体成长的意义,但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如弗洛伊德曾经说,人伴随分娩而产生的基本焦虑,只有依赖他人才能得到缓解,在他人的轻轻拍打和安抚下,他得到了拯救;费斯丁格认为,亲和行为可成为消除不协调的一种有效工具,因为进入群体,当人们在一起互动和讨论时,可引入消除不协调的认知因素,如新的信息和意见,从而使焦虑大大减轻;罗杰斯强调人际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新精神分析学家霍妮则认为,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阿德勒强调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所不同的是,马斯洛明确提出了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事实上,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生活在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人的交往中。没有与人的交往,即使具有人的遗传素质,其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也不会成为真正的人。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际关系以及人际交往是人成为真人的必须条件。由此可见,马斯洛认为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是符合客观现实的。

(二)马斯洛承认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健康人格的条件,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并提出心理疾病的治疗也依赖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这些对我们全面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启示意义。不可否认,心理健康的人必定有一个相对和谐的人际环境,而许多心理疾病的产生就是因为人际关系不和谐导致的,所以在心理健康问题上重新审视一个人所处的人际环境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把握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包含人际关系的需要归为似本能的性质,这是不正确的。人际关系需要的产生除天生的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后天生活的必须。同时,马斯洛将心理疾病的根源以及治疗统统归结为人际关系因素,这未免绝对化。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际关系因素仅仅是一个方面。相应的,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也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提出解决方案。

标签:;  ;  ;  ;  ;  ;  ;  

马斯洛人际关系心理学思想初探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