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精细石器概况_文物论文

河南细石器概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论文,石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目前已发表的资料,河南出土细石器的遗址约有29处(见图表),它们主要分布在豫北、豫中和豫西地区,其中豫北地区8处、 豫中地区4处、豫西地区6处、豫东1处。在29个遗址中, 属于典型细石器遗址的2处,属于早期新石器遗址的8处,属于仰韶文化的2处, 属于龙山文化遗址的14处,属于商代遗址的3处。

一、河南细石器的主要特征

河南发现的细石器有哪些主要特征呢?在对河南各个时期细石器特征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按时代的早晚将其特征分述如下:

(一)典型细石器遗址中石器的主要特征

在河南发现典型细石器的遗址共有两处,即许昌灵井遗址和舞阳大岗遗址。

1、灵井遗址细石器的主要特征:

灵井遗址的细石器中有大型石片石器和小型石片石器两种,其中以小型石片石器为多。石制品的种类有锥状石核、半锥状石核、柱状石核、扁锥状石核、扇形石核石器、砍砸器尖状器、雕刻器、长条刮器、弧背长刮器、陡刃刮器、圆刮器、单刃刮器、凹刃刮削器、圆头刮器、复刃刮器等。石质以石英为主,约占石制品总数的十分之七。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极少见压制法,不见砸击法。

2、舞阳大岗遗址细石器的特征:

舞阳大岗遗址为一处裴李岗文化遗址。在该遗址第三层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片、磨制石器和少量细石器。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遗址第四层发现大量细石器,且不与陶片共存。石制品的种类有锥状石核、石叶、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石片、石屑等。笔者曾两次对这批标本进行仔细的观察,通过观察,我们认为舞阳大岗第四层的石器,以中小型石器为主,不见大型砾石石器,有些石片标本近似石叶,石核中以锥状石核为主,极少见船底形石核。制作工艺比灵井遗址进步,有些燧石上的石片痕浅平细长,可能为压制法制成。石质从总的情况来看以石英为主,燧石为次。一般来说石英质的工具粗糙,加工简单,燧石质的工具比较精致,打击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少量压制法。

河南细石器一览表

此表据文后所附参考文献①—(29)制成

(二)河南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细石器(以下简称“河裴细”)的主要特征:

河南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址约有二十多处,但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遗址不多。在已发掘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有7处发现细石器, 总数约在一百件以上。这7 处遗址主要集中在郑州到许昌一带的豫中地区。综合这7处遗址中细石器的材料, 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有如下共同特征:

1、石质均以石英为主,很少见到燧石。

2、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少量压制法。

3、石制品的种类有石片、石核、刮削器、尖状器。 每一类又可分若干小类,如刮削器就可分为弧背长刮器、带尖刮削器、圆形刮削器等。石制品中以石片最多,其次是刮削器,尖状器较少,不见雕刻器和石镞。

4、尖状器的尖均为歪尖,且一般向左倾斜,尖中比较钝。

5、石片长度一般在2—4厘米之间,宽度在1—2厘米之间, 长宽之比为2:1,没有发现典型的细石叶。

6、石器工艺很粗糙,未见制作精致的器物。

7、石核主要为锥状石核,锥尖部分有的比较光滑, 有的已经残断。

(三)河南仰韶文化中发现的细石器(以下简称“河仰细”)的特征:

“河仰细”数量极少,目前仅在两个遗址中发现了3件细石器, 石器的种类为石片和雕刻器,石质为黑色燧石,打片方法为锤击法和压制法。

(四)河南龙山文化中发现的细石器(以下简称“河龙细”)的特征:

在河南龙山文化的14处遗址中发现了细石器,其中豫北地区6处, 豫中地区3处,豫西地区4处,豫东地区1处。综合这14 处遗址中的细石器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河龙细”有如下特征:

1、石质以燧石为主,极少硅质岩和石髓。

2、在14处遗址中发现的细石器总数约在60件以上。 石制品的种类有石核、石片、刮削器、镖枪头、镞等。

3、细石镞的种类有凹底石镞、平底石镞和带铤石镞三种, 其中以凹底石镞最多。石镞一般采用压制法修制,非常精致。

4、打片方法虽仍以锤击法为主, 但用压制法修制的石器大量增加。

5、“河龙细”均出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地层中。 豫西地区发现“河龙细”的地层上直接叠压着早商文化的地层,如临汝煤山遗址,偃师灰嘴遗址,洛阳吉利东杨村遗址等。

(五)河南商代遗址中发现的细石器(以下简称“河商细”)的特征:

在河南商代遗址中发现3件细石器,这3件细石器的特征是:石质为燧石,打片方法为锤击法,石制品种类为刮削器和石镞。

二、河南各个时期细石器的相互关系

(一)河南典型细石器遗址之间的关系

前面我们谈到了灵井遗址和大岗遗址细石器的文化特征,从它们的主要特征来看,二者具有很大的共性。这种共性表现在:石质都以石英为主,少量燧石;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压制法少见;石制品的种类有:锥状石核、小石片、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石器制做都比较粗糙,一般在刃部简单修理几下;石核中以锥状石核为主要石核。从总的文化面貌来看,二者属于同一文化发展传统。由于在舞阳大岗遗址的细石器层中以小型石器为主,不见大型石核石器。且有些石片近似石叶,和石核上石片痕较细长,所以大岗细石器遗址的时代应晚于灵井遗址。

(二)河南细石器遗址中的细石器和“河裴细”之间的关系:

通过“河裴细”和灵井、大岗细石器文化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1、石质都以石英为主,燧石次之。

2、打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压制法少见。

3、石制器的种类基本相同:如都有弧背长刮器、长刮器、 带尖刮削器、窄长小石片、锥状石核、状状器等。

4、尖状器的尖都是歪尖,极少正尖, 其中有些尖状器从形制上看,二者十分接近,如都有尾端呈尖状和尾端呈凸脊的尖状器等。

5、刮削器不仅种类基本相同,而且形制也十分相近。

6、都以锥状石核为主要石核。

7、石制品中尖状器较少,且不典型。

8、都未发现细石器文化中的典型器物——石镞。

9、在舞阳大岗遗址中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直接叠压的地层关系, 而且在裴李岗层(第三层)中发现的细石器和细石器层(第四层)发现的细石器不论在形制上,制做工艺上均有很大的一致性。

10、细石器制做工艺比较粗糙,大多数修理不精致,仅在刃部或尖部打几下即可。

二者之间虽然存在着上述的相似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如“河裴细”在数量上和种类上都不如灵井、大岗细石器文化多。细石器制作工艺也不如灵井、大岗细石器文化进步。在“河裴细”中未发现典型的“雕刻器”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反映了“河裴细”是灵井、大岗细石器文化的延续。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则说明由小空山文化发展起来的那一支细石器文化,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呈现出退化和衰落的趋势。

(三)“河裴细”与“河仰细”之间的关系

由于“河仰细”数量很少,故很难反映其文化面貌,但从仅有的几件石制品的特征来看,似和“河裴细”有所不同。如“河仰细”的石质为黑色燧石,而“河裴细”的石质以石英为主,极少见黑色燧石。“河仰细”中发现的半月形雕刻器不见于“河裴细”。这些不同点是否意味着小空山文化发展起来的细石器文化并没有延续到仰韶文化,或许可以说,“河仰细”另有其源流。这值得我们进一步工作和进一步研究。

(四)“河裴细”和“河龙细”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河裴细”和“河龙细”特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如下几个问题:

1、 龙山文化时期发现的含有细石器遗址的数量大大多于裴李岗文化时期,而且分布地域也有所扩大。

2、“河龙细”石制品种类增多,共6种,而“河裴细”的种类只有4种。

3、“河龙细”中的典型器物石镞和镖枪头不见于“河裴细”。

4、“河裴细”的石质以石英为主, “河龙细”的石质以燧石为主,不见石英。

5、“河龙细”的许多器物的边缘上带有规整的锯齿, 这不见于“河裴细”。

6、“河龙细”中压制石器的技术在石器工艺中占很大的比重, 这不同于“河裴细”。

从总的文化面貌上来说,“河龙细”的制作工艺比“河裴细”要进步得多。从文化发展系统来看,二者可能分属于不同的文化系列,也就是说“河龙细”另有其文化源流,这一点我们下面将详细讨论。

(五)“河龙细”与“河仰细”、“河商细”之间的关系:

由于“河仰细”材料太少,故无法进行详细对比,但“河仰细”中的半月形雕刻器不见于“河龙细”,这似乎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些差别,或许也可以说它们不属于同一细石器传统。

“河龙细”和“河商细”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如“河龙细”中的典型器物石镞不但在“河商细”中有发现,而且形制和制法也完全一致。另外在发现“河龙细”的遗址中常有早商地层叠压,如偃师灰嘴等。这些都似乎说明了二者之间在文化传统上有某种密切关系。

三、灵井细石器文化的起源

大家都知道,细石器文化是由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而来的。目前发表的河南旧石器晚期文化的遗址有两处,一处是安阳小南海遗址,一处是南召小空山遗址。关于这两个遗址的关系,我们根据各自的文化特征对比认为它们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灵井细石器文化和这两个旧石器晚期文化之间有没有渊源关系呢?下面让我们分别对比一下:

(一)灵井细石器文化和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对灵井细石器文化和小南海旧石器文化的对比,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南海遗址石器的石质以燧石为主, 而灵井遗址的石质以石英为主。

2、灵井遗址中的一些典型器物如雕刻器、扇形石核石器、 小型厚刃斧形器不见于小南海遗址。

3、小南海遗址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砸击石片,这不见于灵井遗址。

4、小南海遗址中尖状器在石制品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同时, 这些尖状器不仅制做精细,而且种类也多。灵井遗址中尖状器的数量和种类均较少,而且也不典型。

5、小南海遗址石器加工工艺比较精致, 而灵井遗址的石器很粗糙。

当然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都有弧背长刮器,打片方法均以锤击为主等。但总的来说,差异性大于相似性,这说明二者不属于同一文化发展系列,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可能没有渊源关系。

(二)灵井细石器文化和南召小空山旧石器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过对灵井细石器文化和小空山旧石器文化的对比,发现二者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1、它们都以石英为主要石料,少量燧石制品。

2、打片方法均以锤击法为主,很少见到砸击法。

3、灵井遗址中发现的砾石砍砸器不论在形制上, 制作方法上均同于小空山遗址的砾石砍砸器。

4、灵井遗址中石英石核的制法基本同于小空山遗址。 在灵井遗址中发现的柱状石核“以砾石岩面做台面,底部收缩,但无尖锥,局部周壁有明显的剥片疤痕。”这种以岩面做台面的石核,在小空山遗址中很普遍。如小空山遗址的87NXX②:47号石核即是。

5、石制品种类基本相同,都有锥状石核、小石片、刮削器、 大型砾石砍砸器、雕刻器、尖状器等。

6、尖状器的数量和种类较少,且不典型。

7、石器加工工艺粗糙,仅在刃部或尖部简单修理几下。

8、石器中大、中、小型均有。

两个遗址虽然存在着上述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如灵井遗址的石器中小型石器居多,燧石石制品的数量多于小空山遗址,有些器形如小型厚刃斧状器等不见于小空山遗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灵井细石器文化和南召小空山旧石器文化之间确实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密切关系已说明了二者之间应该具有渊源关系。

两者之间的不相似性,可能反映了二者之间有缺环。最近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在荥阳县发现了织机洞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这个遗址以石英为主要石料,燧石次之。石器中以中小型石器为主。许多器物如龟背状刮削器、带岩面的锥状石核等和小空山遗址完全一致,另外,它的燧石制品如小石叶、尖状器等同灵井遗址一致。从总的文化特征来看,比小空山遗址进步;从伴生的动物化石(赤鹿、斑鹿等)以及小型石器较少来看,其时代又早于灵井遗址。所以这个遗址可能是连接小空山遗址和灵井遗址的中间环节。

织机洞遗址和灵井遗址相距不远,直线距离仅73公里左右,同时织机洞遗址位于秦岭的余脉——伏牛山——外方山系,而灵井遗址位于这一浅山区的边缘地带的平原地区,这正符合人类逐渐离开山区走向平原生活的历史进程。另外织机洞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最晚期的遗址,灵井遗址是中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二者在时间上也比较接近,为此,我们可以认为,灵井细石器文化应起源于小空山文化系统的织机洞遗址。

《河南许昌灵井的细石器时代遗存》一文中认为:“灵井遗址的细石器距山西峙峪遗址颇为接近,……”。我们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我们认为峙峪文化不是灵井细石器文化的主要源流。因为在峙峪文化中发现了细石器的典型器物——石镞,而且这种器物应该是愈晚愈多。但是在比其晚得多的灵井遗址中并没有发现石镞。所以,我们不能想象,在峙峪文化中出现的石镞,在灵井文化中会全部消失,另外,峙峪遗址位于山西北部,距灵井遗址甚远,且中间尚有大河相隔,故我们也无法想象,峙峪人是怎样跋涉千里把其文化传播到中原地区的。

至于灵井细石器文化和峙峪旧石器文化的某些相似性,则反映了我国旧石器晚期文化在向细石器文化转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共性,它并不具有什么特殊意义。

我国考古学界过去曾有这么一种倾向,即在谈及文化起源的问题时,喜欢采用单中心传播论,如过去考古学界一般都认为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现在,随着大量新的考古材料的发现,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不仅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同时也认识到长江流域、辽河流域及其它地区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细石器的起源也不是单中心,而应是“满天星”。现在看来,只要有适合产生细石器的地区,只要有旧石器晚期文化,就可以产生本地的细石器文化。目前,在我国北方地区各省基本上都发现了细石器遗址,在南方一些省份也陆续发现了时代较早的细石器遗址。由于这些细石器遗址的时代差不多,所以不可能同时受一种文化的影响,而只能是各地旧石器晚期文化的发展和延续。

四、河南细石器和相邻各省细石器的关系

除湖北省外,其它与河南相邻的省份均发现了典型细石器文化。与河南西部和西北部相邻的陕西省和山西省的细石器文化主要有陕西大荔沙苑细石器文化和山西沁水下川细石器文化。这两个文化同灵井、大岗细石器文化相比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有锥状石核,扇形石核等。但它们之间的差别是显著的,沙苑文化和下川文化以燧石为主要石料,细石器加工制作工艺相当精致,细石叶很多,石核上石片痕细长浅平,特别是都有箭镞,这不同于灵井细石器文化。与河南相邻的东部和北部的山东省和河北省的细石器文化以山东临沂凤凰岭遗址、山东郯城黑龙潭遗址和河北黄遗址为代表。灵井细石器文化同上述细石器文化相比,似乎共性又大一些,特别是同黄遗址有更多的相似性,如石器工艺比较粗糙,许多器物仅在刃部或尖部简单修理几下,石制品中以刮削器为主,雕刻器较少,不见石镞等。

在邻近各省同河南裴李岗文化时期相当或稍晚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有:河北的磁山文化、山东的北辛下层文化、陕西的老官台文化等,在上述这些文化遗址中,均未发现细石器,故无法进行对比。

根据目前我们收集的材料来看,在仰韶文化中发现细石器的情况,除河南省外,仅见于北方草原地区和东北地区,与河南相邻各省均未发现。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细石器的情况,不见于陕西、山西、安徽、湖北各省。在山东省仅在一些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细石器,且很不典型,石制品为刮削器,不见箭镞。在河北省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细石器较多,且愈往北愈多。河南龙山文化中发现的细石器和河北以及北方草原地区龙山文化中发现的细石器基本上完全一致。如带铤石镞、凹底石镞、平底石镞是这些地区细石器的重要特点,也是连接这些地区细石器文化的钮带。河南是目前发现上述三种石镞最南的地区。我们知道,发现典型细石镞的地区,从时代上来说,最早的地区是东北三省,大概在中石器时代末期和新石器时代之初,在东北地区就发现了上述三种石镞。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河南地区龙山文化中的细石器是东北地区细石器文化的延续。

在商代遗址中发现细石器,目前邻近各省中均未见报告。

五 结论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河南细石器大致有两个或三个系统。

①小空山——灵井系统。这个系统在河南延续时间较长,它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小空山文化——织机洞遗址——灵井遗址——大岗遗址——裴李岗文化。裴李岗文化以后,这个系统的石器工艺就消失了。

②东北地区细石器文化——“河龙细”系统。这个系统在河南存在的时间很短,大致从龙山文化晚期到商文化时期。

至于在河南仰韶文化中发现的细石器是否另有其源流,目前由于材料所限,尚不能肯定。

2、中国细石器的起源不是单中心,而是“满天星”。

由于新石器文化是由细石器文化转变而来的,所以,新石器中的细石器残余可以使我们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某些问题,诸如某支新石器文化的来源或发展情况等得到一些帮助或启示。

1、关于裴李岗文化的研究:

我们都知道,裴李岗文化是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它以陶器原始、石器先进为其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磨制精细的锯齿镰、石铲、石斧等,在后期的仰韶文化中并没有发现。通过对河南细石器的研究,使我们看到了小空山——灵井系统的细石器传统到了裴李岗时期已经衰落,裴李岗文化之后,就全部消失。

2、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指豫北和豫西类型)和商文化的来源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先商文化和商文化的来源问题,争论不休,有的认为来自东方,有的认为来自北方。通过对河南细石器的研究,我们注意到,在河南龙山晚期类型中的细石器和东北地区的细石器完全一致,而且这种类型的细石器愈往北愈多,时代愈早。所以,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河南龙山文化(豫西、豫北类型)和商文化受到了北方细石器的强烈影响。

注释:

〔1〕《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 《中国考古学报》1947年第2册75页。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56年3月。

〔3〕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庙底沟与三里桥》, 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

〔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年—1959 年殷墟发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

〔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渑池鹿寺商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9期435页。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偃师灰嘴遗址发掘报告》, 《华夏考古》1990年第1期。

〔 7〕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细石器时代遗存》, 《考古》1974年第2期。

〔8〕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春安阳后岗发掘简报》, 《考古》1972年5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临汝煤山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2年4期。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唐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84年3期。

〔11〕商丘地区文管会等:《1977年河南永城王油坊遗址发掘概况》,《考古》1978年1期。

〔12〕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新郑裴李岗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78年2期。

〔13〕安阳地区文管会:《河南汤阳白营龙山文化遗址》,《考古》1980年3期。

〔14〕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密县莪沟北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河南文博通讯》1979年3期。

〔15〕开封地区文管会等:《裴李岗遗址一九七八年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3期。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河南一队:《1979年裴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4年1期。

〔1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1期。

〔18〕郑州市博物馆等:《郑州阎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3年4期。

〔19〕安阳地区文管会:《安阳八里庄龙山遗址发掘简报》,《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2期。

〔20〕开封地区文管会等:《河南巩县铁生沟新石器早期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0年5期。

〔2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禹县瓦店遗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3期。

〔2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新郑沙窝李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3年12期。

〔2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1期。

〔24〕周军等:《洛阳首次发现细石器》,《洛阳日报》1984年10月13日第1版。

〔25〕方孝廉:《洛阳市一九八四年古文化遗址调查简报》,《中原文物》1987年3期。

〔2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文化部文物局郑州培训中心:《郑州站马屯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

〔27〕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大寒村南岗遗址》,《考古学报》1990年1期。

〔28〕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第六次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1期。

〔29〕张居中:《舞阳大岗发现细石器文化遗存》,《中国文物报》1990年7月5日第1版。

〔30〕安志敏:《河南安阳小南海旧石器时代洞穴堆积的试掘》,《考古学报》1960年1期。

〔31〕小空山联合发掘队:《1987年南召小空山旧石器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8年4期。

标签:;  ;  ;  ;  ;  ;  ;  ;  ;  

河南省精细石器概况_文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