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论文_何承进

(安徽省池州市第八中学,247100)

摘要:作业的设计和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和评价进行了阐述,以期抛砖引玉,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标;改革;作业设计;作业评价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业设计与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由此可见,在新课改下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地位更加突出,关注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对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和评价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设计

为使学生能够较好完成课堂作业,笔者曾使用过多种方法,比如切断网络,在这种硬性规定下,学生基本能完成作业,很多学生只是应付了事,但这个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却差强人意。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找对适合他们口味的作业形式,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作业中获得愉悦和成功,做到学以致用。为此,作者尝试了以下几种作业方式:

1、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很多学生喜爱的活动。因此设计形式活泼、富有趣味的游戏式作业,将所学的知识蕴涵于游戏中, 是学生喜欢的一种作业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种好办法。

2、开放式作业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是新课改中所提倡的,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开放式作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改要探索的内容之一。学生的优秀作品是新课程的重要资源,在学生的很多奇思妙想的作品中,都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意识,这一过程既是一种启发,又是一种提高。

对于开放式作业,要求我们转化教师与学生的作业观念,认识到信息技术课堂无差生,不同学生有不同的作业内涵,只要是体现学生性情的,有真情实感的,并能围绕一定的课堂知识点的作品都是好作品。这些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可基于理论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作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实践式作业

实践性作业是“学以致用”的最好注解,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联系实际的问题不仅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使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他们的代码编写正确时,学生的成就感就得到了满足,促使他去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相反,当他们的代码出错时,那么一种渴望成功的欲望会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探索和思考,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研究的能力。

4、层次化作业

根据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则,作业设计必须讲究层次性。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降低他们作业的难度,解决他们“吃不了”的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应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解决他们“吃不饱”的问题,从而努力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

因此,可以将课堂作业分成几档:基础作业(人人必做)、选择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进行选择,可全做、或部分做)和挑战性作业(难度较高,主要针对“吃不饱”的学生)。基础作业的要求以学生能通过会考为原则;选择性作业可根据练习内容或题型设置多个题目;挑战性作业主要将本堂课知识点的深入应用,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层次化作业的布置应注意两个问题:首先,不可硬性要求某些同学做哪个档的作业,那样会使一些同学产生被老师轻视的感觉,作业档的选择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其次,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防止偷懒思想的产生与蔓延。

二、信息技术作业的评价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既要遵从教育评价理论的一般原理,也要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强调教育教学的人文性。在作业评价中,它要求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这样既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好知识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发展。下面就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尝试的一些评价:

尝试一:5分制评价标准

5分制评价标准,即把每一个学生的作业按照完成的程度分为5个等级:1分、2分……5分。这5个等级有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纵向即是每一个学生对近期自己作业的比较,横向是放在整个班级中进行比较。5个等级分别表示:

5分——学生的作业表现可作为典范。

4分——学生能够完成各种任务。

3分——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但并不能充分地完成各种任务。

2分——学生处于提高的初步阶段,水平仍然较低。

1分——学生没有明显的表现。

为学生的作业制定评价等级,并以表现性行为的方式加以描述,产生评价量化表。这样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一方面,通过纵向比较,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得到了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横向比较,尊重了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给予了恰当的认可和鼓励。这一评价标准,使得每个学生对自己的作业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但这种评价体制也存在着弊端:首先由于这种评价标准划分的等级较多,所以在尺度上很难把准;其次,批改作业所花费的时间过长,往往是一个班级(一个班级为50人)的作业需要40-50分钟时间批改,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可以说,这种评价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是建立在消耗很大的精力和时间的基础之上的。

尝试二:A、P、E制评价标准

A、P、E制评分标准,即当学生作业完成认真(针对多媒体作品和VB程序设计)或作业完全正确(针对选择、填空等基础题)时,就能得到A;当作业完成质量一般时,给予P;当作业不上交或是完成不认真时,则给予E。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若出现了一个E,则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扣除一个A(如果没有得到过A的,则保留E的个数);若得到P的个数累计到2个时,则可以增加一个A,同时消掉这2个P。

下面就介绍下A、P、E制评价标准的计算方法。例如,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课堂作业的比重占30%,即30分。而在这30分中,有基础分(每个学生的基础分都一样)和作业质量分(根据学生这一学期作业中得到的A、P、E的情况而定)。其中基础分计算公式:基础分=30-本学期的作业次数,若以20次作业为例,基础分=30-20=10分。得1个A加1分。若一位学生最后的作业成绩为(以20次作业计算):

在这一学期中,他共获8个A,10个P,2个E,通过换算,最后获得8+10/2-2=11个A,那么他最后的作业质量分就是11分。这位学生最后所得的平时课堂作业成绩为:10+11=21分。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发现使用A、P、E制评价体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压力。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业能得到更多的A,使期末总评成绩中的平时课堂作业分更高,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明显上涨,在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上也都有了明显

的提高。而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不需要给出像“5分制评价标准”中类似的评价等级,只要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质量给出A、P、E就可以,所以从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教师的压力。

5分制评价标准和A、P、E制评价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其益处和弊端,我们要取其益而避其弊。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的发展。

好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切实为教学服务,也更好地实现引导和训练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好的作业评价方法能对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性的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石培军《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作业设计》

[2]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3]钟启泉、崔允、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论文作者:何承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论文_何承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