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语文这个“大海”——2002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命题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命题论文,思路论文,大海论文,上海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依据2002年《考试手册》的要求命题。《考试手册》第一次明确规定阅读部分要具有认读、理解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鉴赏、评价的能力等。命题组事先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又据此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讨论,考虑了多种方案。在试卷的总体结构把握与具体题目设计中,逐条落实对这些能力的考查。《考试手册》还明确规定,要“能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各种题型的要求,写1000字左右的文章”。“各种题型”的强调,显然是对作文能力提出了更全面更灵活的要求,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作文题目的设计为考生提供了思考与写作的广阔空间。全卷共28题,坡度较为合理。题量与考试时间相当。
(一)
今年语文卷的阅读部分所选材料较突出地体现了大语文的特点。第一大题的材料内容有关读书方法,告诉人们如何去对付那些难读的书。第二篇材料介绍了成语的由来和特点,有助于考生进一步了解祖国语言文化的精彩和丰富。第三篇材料表现了一位画家的艺术感悟。阅读这段材料,可以从中得到有关艺术创作规律的启迪。第四大题选取了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进行赏析。这首词将作者一生的三个阶段以“听雨”串起,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第五大题选用了两则关于“炼字”的诗话。材料短小活泼,却能引人思考,理解语言的加工和提炼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第六大题选用了苏辙的短文,记述苏氏兄弟贬官之后所见的世态炎凉。在众人避之惟恐不及的情况下,年逾七旬的乡人巢谷却大声宣告“欲徒步访吾兄弟”。他不仅真的去做了,最后还为此付出了生命。这些材料都体现了语文的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根据《考试手册》,阅读部分的试题设计注重能力的考查,首先是认读、理解的能力。这是较为基本的语文能力,最近几年各基层学校与广大教师呼声强烈,要求重视对文化积累的考查。试卷中多处体现了这一要求。第一大题要求写出莎士比亚所著《汉姆雷特》和《麦克佩斯》之外的一部悲剧,考查了对外国文学名家名篇的了解。第20题要求写出“少陵”指的是谁,则考查了对中国文学基本常识的掌握。第19题要求写出古AI写作雨的诗句,在给出的三个句子中选择完成其中的两句。这三句诗分别选自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杜甫的《水槛遣心》,历来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名句。这道题意在测试文化底蕴和积累,这是语文能力的基本支撑,也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之处。有考生反映,他们也曾为应试突击背诵过许多“名句”,可是没能把握整首诗的意蕴,现在体会到应该全面理解、融会贯通,才能应付自如。我们并不希望这样一个题目会给考生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应试去背三百句五百句,而是要将它们真正读懂,体会这些诗句的美,从中感悟一些道理,并将它们化作自己文化修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也有所考查。如第2题要求理解文中提及“透视图”的意思,第3题要求指出“岔路”与“干道”的含义,第13题要求填出“鱼和熊掌”在文中所指,实际上都是要求识别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理解其表达效果。文言文第25、26题的翻译,也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体现了较高的认读、理解及文字表达的要求。
第二,分析、综合的能力。对这一层次能力的考查是语文卷近年来考查的重点之一。如第4题题型为选择,但每一个选项的设计都从分析、综合全文的角度立意。第5题要求写出作者的观点,也包含了概括全文内容的意思。第8题要求将第二文段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概括,也考查了分析、综合的能力。第三篇材料是文艺性散文,作者笔调灵活,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韵味。由此设计的第12题为多项选择,选项从材料涉及的诸多角度入手,要求在深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古诗词赏析大题要求在表格中填入表达作者在“歌楼”“客舟”“僧庐”听雨时不同心情的词语,实际上是要对作者一生三个不同阶段进行总结。第五大题的两则诗话,甲文中的郑谷显然是一位造诣精深的诗词行家,将“数枝开”点化成“一枝开”,此梅之“早”立见,可谓炼字的美谈。村童牧竖,担粪者,野僧,虽未必有多高的文化水准,但他们脱口而出的词句,却充满了天然的诗趣,同样值得学习。第23题要求将这些文化不同、风貌各异的人物分类,体现了分析、综合的基本要求。第六大题中的最后一题综合性较强,要求写出苏氏兄弟贬官以后,世人和巢谷对他们的不同态度及写作意图。解答这样的问题,必须在深入分析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和概括,否则无从答起。第7题要求将成语分类,设计思路与2001年第五大题“名句的阅读与归类”一脉相承。这九个成语都是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不少是课堂上学过或教材中出现过的,因此这道题既联系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又要求进一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此题因题干指明选取其中“六个”而降低了难度。今后考生不但要注重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也不能忽略对题目中信息的分析和捕捉,因为现实生活中信息过剩的情况时有发生。从大量文字资料中迅速有效地筛选信息的能力,日益为各界所重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恐怕已刻不容缓。今天,分析、综合能力作为语文的基本能力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就目前情况而言,考生在做这类题目时哕嗦拖沓、辞不达意的情况仍然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第三,鉴赏、评价的能力。加强对这一层次能力的考查,是这份试卷较为突出的特点。第18题要求对《虞美人·听雨》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鉴赏的角度可以很多,如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题目未作限制,就是为了提供发挥的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其中一点进行鉴赏。这道题的设计与2001年高考第15题对两段散文的比较鉴赏和评价有相承之处。第22题要求仔细品味“霜高梅孕一身花”中“霜”“孕”两字的妙处。考生可以从诗句中感受到梅树孕花的季节和环境,梅树含苞欲放的情景,以及诗人如何敏锐地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美,如何用简洁优美的词句提炼和表现这种美。今年春考对岳飞《满江红》一词曾引入后人“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的说法,要求学生进行鉴赏与评价。这道题目的设计与之异曲同工,开拓了赏析的空间。这样的品味和鉴赏,对考生来说不啻于一次关于“美”的教育,而较高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也正成为现代人文化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这一能力测试角度较为新颖的有第9题,要求从成语运用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的“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语言现象进行评价。这是一个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运用的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解答这道题目应当明确指出这种语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并简述其利弊。不应模棱两可,泛泛而谈:第15题要求体味文章末尾的一句话:“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并从内容和形式上加以评价,要求写60字左右。这道题的要求,较以往“任选一点谈谈看法”而言,难度明显提高。答题要点有所限制。在“形式”上,幽默、比喻、反语、委婉等项可作为答题依据。在“内容”上,则必须谈及艺术创作贵在不断创新,终生探索;继承传统,博采众长。在答题时还要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明通畅。
总的来说,试卷阅读部分对三个层次能力的要求是明确的,坡度也是合理的,能体现一定的区分度。不少考生反映,他们为应考曾做过超负荷的大量习题,可拿到高考试卷才发现,有些习题实在没有意义,几乎没用,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这些意见,真该引起重视了。获取这些语文的基本能力,还是应当扎扎实实地重视正常的课堂教学,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
今年推出的作文题目是“面对大海”。
这个题目的特点是开放度大,为考生提供了思考与写作的空间。去过海边的考生大概都曾被那一碧万顷的海涛、壮阔无比的气势深深吸引,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感悟。从未去过海边的,大约也都从电影和电视节目中见过大海。更不必说诗歌、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中,大海都曾经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就连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无一例外地提供过有关阅读或练习的材料。因此,如果有人提出因为不曾实实在在地“面对大海”而不会写这篇文章,这对于一位完成了高中学业的考生来讲,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思考与写作的空间大,是因为这个题目提供了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余地。大海在考生笔下可以是实在的,你可以描写沧海横流的波澜壮阔,海上日出的绚烂和夕阳西下的壮丽;海边出发的捕鱼船队或遥遥归来的一叶孤帆;波平浪静的安详与风暴陡起的凶险;年迈的水手,织网的渔妇,远航的汽笛,拾贝的脚印……这—切所给予你的印象和感受。你也可以因大海而进行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将之上升为某种象征物。如潮起潮落的不就是人生的节奏?波涛翻卷、喧嚣起伏的不就是人类常有的心态?海明威笔下人与大海的殊死搏击令我们奋进,冰心笔下柔声细语的海浪让我们沉思……“面对大海”实际上不也是面对我们自己的心灵世界?大海的力量可以荡涤污泥浊水,也可以开阔我们的心胸,净化我们的灵魂。除此以外,在现实生活中,大海的引申意义几乎已无处不在。书海、学海、“题海”是学子们息息相关,经常谈论的话题;人海、商海、欲海是社会上每时每刻的存在。这些远远近近、深深浅浅的“海”犹如一面面时代的镜子,每一处波涛,每一簇浪花,都足以引发我们深沉的思考,同时,这个题目还可以为一些思路开阔、独具慧眼的考生提供用武之地。经常关注环境保护的,可以针对近海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发表看法,如何治理频频出现的“赤潮”,如何使广大市民大快朵颐的毛蚶重返餐桌,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材料。喜欢生物学的可以探讨海洋禁捕期的长短利弊,以及黄花鱼、大对虾等品种如何能够生长快、味道鲜。更有关心国际问题的,一定会看到蔚蓝色的大海常常涌动着令人不安的暗流,国际争端常由海上引起,岛屿的归属,潜艇的出没,风平浪静的大海霎时就可以上演血腥的一幕。还有,我们的十三亿国民,又何尝有一刻忘记隔海相望的骨肉同胞?大海茫茫,“我在这边,你在那边”。这样的思念,这样的牵挂,又岂是大海可以隔开的呢?……这篇文章可写的内容如此丰富,实在无法一一展开,所以,“大海”确实是一个说不完道不尽的题目,考生尽可以见仁见智、放飞思绪,尽情发挥,写出新意。
这个题目的开放度大,还在于题目要求中标明的“文体不限”。它可以用夹叙夹议的笔调,写得明快活泼,也可以是一篇雄辩恣肆的议论文;它可以是一支回肠荡气的咏叹调,也可以是朴素严谨的说明文;它可以是一段令人难忘的记忆,字里行间是海边的处处屐痕;可以是几多东拉西扯的杂感,却也时时折射大海的风雨阴晴。比喻、拟人、夸张……一切修辞手法,在“大海”的面前,都可以竞相逞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种种写作文体,在“大海”的面前,都能够各领风骚。这是一个开放的舞台,相信考生可以大显身手。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也是一个海。它内涵深厚,外延宽广,难以穷尽,就连其中的作文题目都浩如烟海。最近几年上海卷的作文都以提供材料的形式出现,今年命题思路有所改变,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这个题目适用于今年高考,相信会涌现出一大批文质兼美的好作文;其次是希望对写作教学有所触动。有考生反映,某些学校的老师明确宣布高考作文就是“这个路子”,所以只让大家练习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随之而来的大量练习将学生搞得熟谙套路却全无兴趣。而且时下有些写作材料文章晦涩,难以捉摸,学生硬着头皮作文,又怎么可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事实上,经过中学阶段的正常训练,学生已经完全具备基本的能力,可以胜任各种题型、各种要求的写作任务。猜测和押题没有意义。我们要做的只是尽可能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推动他们去阅读,去体验,去思考,去大胆创新。也许,当作文渐渐远离某些过于功利和繁琐的应试模式,当学生动笔作文感到酣畅淋漓、欲罢不能的时候,语文这个“大海”也就真正令人神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