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二科 辽宁 大连 116001);
(2.大连市友谊医院影像科)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Hs-CR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2-03至2013-09期间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00例,均行经皮冠脉造影术证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按临床类型分成稳定性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梗(AMI)3组,分别于冠脉造影术前留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值,同时选取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 Hs-CRP的检测能较好的反映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冠心病;超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339-0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 )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首位。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在我国呈逐渐上升趋势。CHD病理基础与直接致病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处的慢性炎症,可导致内皮损伤、斑块不稳定破裂、血栓形成,促使稳定型心绞痛向急性冠脉综合征发展。局部和全身性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1]。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炎症标志物之一,具有独特的稳定性,而且昼夜变化差异小,检测方便[2]能够预测健康人群及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3],Hs-CRP水平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4]。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Hs-CRP的变化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冠心病组:选择2012-03至2013-09期间于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100例,均行经皮冠脉造影术证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依据WHO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判断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3组。其中男性85例,女性15例;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63.34±11.32)岁。稳定型心绞痛组4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9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2例。
对照组: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其年龄、性别等与冠心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以上所有患者均排除心肌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各种血液病、肿瘤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有急、慢性感染和手术、外伤史;近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1.2方法
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均清晨空腹采静脉血2ml,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Hs-CRP。①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②德国Siemens公司产心血管系统数字减影机(AXIOM Artis dFc)
1.3统计学分析
实验资料由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①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炎症反应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因其具有刺激内膜增生,平滑肌增殖、移行,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诱导基质的降解等作用而被认为参与了各种不良心血管事件和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普遍认为[5],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除了是脂肪堆积的过程外,也是一个慢性炎症的过程。超敏C反应蛋白是反应血管炎症的重要标志物之一,且其本身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能更精确、客观反映炎症反应的强度,较好的预测心脏危险事件的发生[6]。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不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及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冠心病组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为著,表明患者体内存在慢性炎症反应,并且炎症反应与病变稳定性有关。及时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冠心病早期诊治、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敏.高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患者的测定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86-87.
[2]Libby P,Ridker PM.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rol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risk assessment [J].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04,116:9-16.
[3]Zebrack JS,Muhlestein JB,Horne BD,er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angiographic angina [J].J Am Coll Cardiol,2002,39(4):632-637.
[4]Lu L,Pu LJ,Xu XW,et al.Association of serum level of glycated albumin,C-reactive protein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α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renal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Clinical Biochemistry,2007,40(11): 810-826.
[5]Klugherz BD, Meneveau NF, Kolansky DM, et al.Predictors of clinical outcom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for in-stent restenosis [J].Am J Cardiol, 2000,85:1427-1431.
[6]WANG N D,PIS J,VALENCIA R. Distribu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its relation to risk factor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estimation in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J].PrevCardiol,2001,4(3):109-114.
论文作者:韩玉泽1,刘爱华2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心绞痛论文; 冠心病论文; 血清论文; 炎症论文; 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对照组论文; 《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