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彼特商业周期理论述评_经济周期论文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彼特论文,理论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1〕在西方经济学家享有较高声誉, 其经济学说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自成体系,被认为在经济周期理论和经济发展领域内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途径,创立了经济理论、经济史、经济统计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周期问题时,他强调:“把历史的、统计的和分析上的方法模式结合起来是特别有必要的”,因为在他看来,“如果存在一种纯粹的经济周期,它只能来自新事物进入经济过程并被它加以吸收的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条件下)。事实上,周期看来是统计和历史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上,它通常所指的是经济进步的发生。”〔2〕他的主要著作有《经济发展理论》(1912年)、 《经济周期》(1912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1952年)、《经济分析史》(1954年)。1980年11月奥地利科学院举行纪念熊彼特大会,会议讨论了熊彼特的理论,各国经济学家一致提出了“熊彼特经济学”(Schump- eterian Economics)的新概念, 由此可见熊彼特的经济学说在西方经济学界影响之巨大。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也可以说就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它主要包括四个要点:(1)“创新”的定义;(2)“纯模式”;(3)四个阶 段循环的形成;(4)多种周期的由来。此外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也尤 其引人注目。

(一)“创新”的定义

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他说:“……在谈到‘创新’这个名词时所涉及的是这样一些例子,如已在使用中的商品在生产过程的技术变革,新市场的开发和新资源的供应,泰勒制,原料处理的改善,建立像百贷公司那样新型的商业组织。简言之,经济生活领域一切‘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方式’都包括在内了”。“创新与发明不是同义语”,“创新可能与所说的发明完全无关;发明不一定引出创新,发明本身可以毫无经济效果。”(Schumpeter 1939,P59)通俗地说, 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 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3〕〔4〕熊彼特特别强调了创新和发明的区别,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发明则是非经济因素,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发明家也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具有冒险精神,应用新发明于经济活动中的企业家,才是创新者。

熊彼特还强调了企业家与普通企业经理的区别。他称企业家为创新活动的倡导者,是富有冒险精神的创造革新者,而普通企业经理则只会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来管理企业。企业家也不一定是资本家。他说:“企业家可能是但不需要是提供资本的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中有一种机制,它的存在形成这种制度的特点,即使人们有可能作为企业家发挥功能而并不需要事先获得必要的手段。重要的是领导才能,而不是所有权”(Schumpeter 1913,P78)“企业家不形成一个社会阶级。虽然在成功时他们或他们的子孙上升为资本家阶级,他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属于资产阶级或任何其它特定阶级。作为一种历史事实,企业家来自他们出现时已存在的所有阶级。他们的血流显示了各种不同的出身——工人阶级、贵族、自由职业者、农民、农场主和工匠阶级”(Schumpeter 1939,P79)。

(二)“纯模式”

创新理论贯穿于熊彼特宏观经济理论和微观经济理论的全部构架中。他用创新来解释社会的发展,把创新作为社会前进的动力。他从创新理论出发,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景问题。同时用“企业家的创新是周期地出现的”来解释经济周期,论证了经济的周期波动根源于创新。创新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创新所引起的旧均衡的破坏和向新均衡的过渡,因此,周期性波动并不是什么“病态”的表现,而是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正常情况。

熊彼特首先提出了经济周期的“纯模式”。在他看来,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是因为企业家看到创新为他带来了盈利机会,带来了超额利润,引起其他企业仿效,形成“创新浪潮”。创新浪潮的出现,造成了对银行信用和资本品需求的增加,导致经济繁荣。当创新扩展到其他较多企业,超额利润和盈利机会趋于消失之后,对银行信用和资本品的需求便减少,于是经济就收缩,走向衰退。直至另一次新的创新出现,经济才再次进入另一轮繁荣状态。这就是说,如果排除了影响经济活动的其它各种因素,那么资本主义经济活动实质上就是由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构成的周而复始的重复活动。这就是熊彼特的所谓经济周期“纯模式”。

(三)四个阶段循环的形成

“纯模式”是指创新所引起的繁荣和衰退两个阶段重复出现的周期。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实际上包括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于是,熊彼特使用创新所引起的“第二次浪潮”来解释。

熊彼特认为,在“第一次浪潮”。即创新所直接引起的创新浪潮中,创新引起了银行信用和对资本品需求的扩大,导致生产资本品的部门扩张,从而促成了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生产,进而又进一步导致生产消费品的部门扩张、消费品需求的增长。这种扩张引起物价普遍上涨,投资机会增加,出现了投机现象,这就是“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是对“第一次浪潮”的反应,它同“第一次浪潮”有着很大区别,表现为:“第二次浪潮”中的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的扩张也同创新无关,而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提供资金。这样,“第二次浪潮”不仅包含了“纯模式”中不存在的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而且它不具有自行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因此,在“纯模式”中,创新引起经济自动地从衰退走向繁荣,又从繁荣走向衰退,现在则是由于“第二次浪潮”的作用,经济中紧接着衰退而出现的却是另一个病态的失衡阶段——萧条。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的逐渐消除,经济从萧条步入复苏阶段。复苏是作为从萧条中恢复过来的必要阶段存在的。为使复苏再步入繁荣阶段,必须再次出现创新。这就是熊彼特用创新理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四个阶段循环的解释说明。

(四)三个层次的“经济周期模型”

按照熊彼特的说法,无论是“纯模式”,还是周期的四个阶段循环的形成,关键在于创新活动。他又进一步认为,创新是大小不同的,事实上存在多种创新,有的创新影响大,有的影响小;有的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引入经济生活中,有的只需要较短的时间就能实现,这样势必会出现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于是出现了熊彼特所谓的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之说。长周期根源于影响巨大、历史长久的“创新”,而短周期则可用影响较小的创新来解释。

熊彼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年)中根据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对长短不一的经济周期进行了综合,指出存在三个层次的“经济周期模型”:〔5〕

1.康德拉李耶夫周期(Kondratieff cycle)

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Kondratieff)是俄国经济学家。他在1925年发表的《长波周期》〔6〕(即《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论文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长波理论”。在这一著作中,康德拉季耶夫分析了法国、英国、美国等国的36种价格、价值额和产品生产量指标的时间序列,根据这些国家批发价格水平、利率、工资和对外贸易、煤炭、生铁的产量和消费量,以及铅的产量等的变动情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平均长约50年的长期波动。〔7〕

他把从1780年到1920年140 年间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两个半长周期。它们是:

第一个长周期:1780年到1844——1851年;

第二个长周期:1844——1851年到1890——1896年;

第三个长周期:1890——1896年到1920(康德拉季耶夫研究长波的时间)。

康德拉季耶夫进一步把长周期划分为上升波与下降波:

第一个周期:上升波从1780年到1810——1817年;下降波从1810——1817年到1844——1851年。

第二个周期:上升波从1844——1851年到1870——1875年;下降波从1870——1875年到1890——1896年。

第三个周期:上升波从1890——1896年到1914——1920年。

即康德拉季耶夫划分和分析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长达140 年的两个半长周期,并且进一步将两个半长周期划分为三个上升波和两个下降波。他还认为长周期的长度不是精确的等长,一个完整的长周期可长达47年,也可长达60年,所以长周期的长度可在40~60年之间变化。

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可用以下示意图表示。〔8〕

2.米格拉周期(Juglar cycle)法国经济学家菜芒特·米格拉( Cle'ment Juglar,1819~1905)原来是一个医生,以后放弃医务工作而从事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在1860年以前,西方经济学界一般都把资本主义经济视为一种具有稳定机制,沿着一条平坦轨道运行的经济,它只是偶然地受到危机的干扰,并且认为引起这种危机的原因是战争、干旱、黄金流入、信贷与贷币增长这类偶然的外生因素。米格拉在其1860年发表的《论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发生周期》一书中首先认识到经济活动中波浪般的变动,提出了经济事件有其周期性的思想。他把周期分为三个阶段:繁荣、危机、清算(liquidation), 认为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这三个连续阶段中的一个。这三个阶段在经济中顺序地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周期现象。他根据对物价水平,生产等统计指标的分析,确定了每一个经济周期的长度约为9~10年。 熊彼特把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米格拉周期。美国经济学家A ·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并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在1795~1937年间共有17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8.35年。

3.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约瑟夫·基钦(Joseph Kitchin) 是英国统计学家。他在1923年发表的《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趋势》中研究了1890~1922年间英国与美国的物价、银行结算、利率等资料,并提出经济周期可以分成两类,即大周期(major cycles)和小周期(minorcycles),或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一个大周期通常是两个,或三个小周期的总和,而小周期是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经济周期。这就是熊彼特所说的短周期,或称基钦周期。A ·汉森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在1807~1937年间共有37个这样的周期,平均长度为3.51年。作为统计学家,基钦并没有从理论上对这种经济周期作出解释,他只是说:“这些小周期显然是由于心理原因而引起的有节奏的变动的结果。”

这样,熊彼特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米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揉合在一起,建立了三种周期互相交织相映的熊彼特周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包含六个米格拉周期,一个米格拉周期包含三个基钦周期。熊彼特说:“在我们统计视野范围之内的两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单位,每一个都包括六个为期9~10 年的周期(即米格拉周期),它们是由工业的发展历史巧妙地确立的”;而“米格拉迄今所考察的每个周期(现有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包括的那些周期)很容易地被分成为期大约40个月的三个周期(即基钦周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在美国已得到检验”;“百年来或更长的时间以来,这种更短周期的存在,一直被不断地指出过,更经常地是被人们不作声地感觉到和认识到。”〔9〕

(五)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

对于熊彼特的经济周期论,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长波技术论。长波技术论准确地反映出了熊彼特长波理论的实质。继康德拉季耶夫之后,熊彼特对长波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虽然没有关于长波理论的专门论著,但他的长周期理论分散在《经济周期》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这两本书中。在《经济周期》(1939年)一书中,熊彼特第一次提出:技术革新是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主要起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1942年)一书中,他再一次表述了这一观点。后来的学者仿效了熊彼特的这种解释。8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内森·罗森堡教授把以熊彼特为首的以技术革新来解释长期波动的理论,称之为长波技术论,对熊彼特长波理论的实质作出了恰当的概括。

熊彼特认为,长波周期源于那些影响巨大,实现时间长的创新,即以产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活动,如铁路的兴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气化和化学工业的兴起等,他把产业革命看成是大的技术革新活动的浪潮。他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每次创新则以当时主要的技术发明及其普及应用为依据,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是以纺织机等创新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是以蒸汽机和钢铁生产创新为标志的“蒸汽和钢铁时期”,或被称为世界铁路化的时代; 第三个长周期是1897年以后以电力、化工、汽车创新为标志的“电气、 化学和汽车时期”。熊彼特进一步将每个长周期细分为上升波和下降波。他认为,这些重大技术发明及其普及应用均会出现大的创新活动浪潮,引起经济高涨,形成长周期的上升波。当新技术的普及应用达到一定程度后,产量大副度增加,超额利润消失,价格下跌,很多企业亏损或破产,经济不景气出现,形成长周期的下降波。

熊彼特的三个长周期,实际上只有两个完整的周期以及一个3/4 的周期,即:

第一个长周期:从1780年到1842年,波峰在1800年左右;

第二个长周期:从1842年到1897年,波峰在1857年左右;

第三个长周期:从1898年到1946年,(熊彼特写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的年代),波峰在1911年左右。

熊彼特的三个长周期及其上升波、下降波的划分可用如下图表示:〔10〕

熊彼特长波分期示意图

(六)简评

熊彼特的周期理论,尤其是长波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熊彼特对长波理论的贡献和影响首先表现为他对长波理论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早在30年代,熊彼特就充分肯定了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理论,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着长、中、短三种周期,从而确立了长波理论在经济周期理论中的地位。其次,熊彼特是第一个明确地用技术创新来解释长波起因的经济学家,对长波理论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7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西方经济形势恶化和凯恩斯主义的失灵,许多经济学家转而研究长波理论,他们在熊彼特理论的启示下,从各个不同角度出发,强调不同要素的重要性,提出了各种长波理论,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长波学派。〔11〕

当然,熊彼特的周期理论也存在着相当多的缺陷。首先,他对长波产生的根源仅仅停留在创新,特别是其中新的生产技术采用的解说上,把技术革命夸大为推动和制约长波运动的唯一因素。实际上,长波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技术革命因素外,劳动力因素、所有权因素、分配关系等都在综合起作用。因此,忽视其它因素,而只把技术革命孤立出来作为唯一因素来解释长波现象,在理论上必然是片面的。其次;熊彼特把衰退和萧条只描述为经济体系趋向于新的均衡的必然调整过程,是创新所带来的必要付出的代价。他断定,衰退是必要的、积极的,而萧条才是不必要的、破坏性的。显然,他的这些论点也是片面性的。再次,熊彼特的长波技术论,只提出了长波理论,却没有统计资料证实自己的理论,因此,熊彼特长波理论的长波分期部分说服力并不强。

尽管熊彼特的经济周期理论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但是他的理论确实有其独到的小见解,并对长波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创新理论,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对于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和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更为突出的是,创新理论已由熊彼特的追随者发展成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注释:

〔1〕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npeter,1883~1950年)原籍奥地利,早年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法律和经济学, 26岁成为大学教授,32岁时任奥地利总理内阁的财政部长,后任皮达曼银行的总经理,接着在波恩大学执教8年,1932 年移居美国, 1930 至1950年期间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2〕熊彼特:《经济变化分析》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十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1、26页。

〔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1934年版,哈佛大学出版社, 第66页。

〔4〕现代西方经济学中, “创新”含意指的是如下三种情况之一:(1)生产上工具的改变,即生产函数的变换;(2)市场上新型商品的传入,即新供给函数的出现;(3)法律程度上的变动被引用到市场 或整个经济,即社会变革。见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Douglas

Greenrald) 主编:《经济学百科全书》英文版,1982年,第525页。

〔5〕熊彼特:《经济周期》英文版,1939年,第173~176页; 戴维·皮尔西主编:《现代经济学辞典》,第232,239页; 道格拉斯·格林沃尔德主编:《经济学百科全书》英文版,1982年,第577页。

〔6〕《长波周期》是康德拉季耶夫的代表作。1925 年这一著作以俄文发表在《经济状况问题》(1925年第1卷第1期)杂志上,1926 年2月6日作为论文在莫斯科商情研究所宣读,同年由该所出版。 不只该书被译为德文。1935年由W·斯特尔柏将德文译为英文, 名为《经济生活中的长波》,发表在美国的《经济统计评论》(Revien of Economic Statistus.Vol.17,No.6,1935)上。直到1984年,该书才由G·丹尼尔 斯直接将俄文译成英文,书名为《长波周期》(The Long Wave Cgcle,Kichardson L Sngder,New yark,1984)。

〔7〕N·康德拉季耶夫:《经济生活中的长期波动》,收入《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十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页。

〔8〕参见赵涛:《经济长波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第10页。

〔9〕熊彼特:《经济变化分析》, 载《现代经济学论文选》第十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3-34页。

〔10〕参见赵涛:《经济长波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6页。

〔11〕关于这些研究成果,较重要的文献可参阅:克里斯托弗·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 主编:《世界经济中的长波》英文版, 1983年;《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十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赵涛:《经济长波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标签:;  ;  ;  ;  ;  ;  

熊彼特商业周期理论述评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