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干旱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_畜牧业论文

北方旱农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优化论文,产业论文,农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北方旱农区产业结构应包括种植业结构、畜牧业结构、林业生态结构及非农产业结构,进而组成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综合性开发结构。选准主导产业、调整结构、提高效益,是规范和指导旱农区实现有效开发、脱贫致富的行动指南。产业结构规划要遵循因地、因时制宜,量力而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预测相结合,分部、分层决策与整体优化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 农区产业结构;北方旱农区;产业结构调整;高产;优质;高效

1 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及其问题分析

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广大地区,包括16个省(市)、741个县,耕地面积达0.38亿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8%;这类地区,地域辽阔,干旱严重,但资源丰富,是我国林业、牧业、煤碳、石油等的主要基地,乡镇企业等也有发展前景;加强旱地农业研究,探讨旱区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广旱农技术,尽快改变这一地区经济落后面貌,对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有重要战略意义。

尽管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农业区面积广大,区内情况各异,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经济类型,但其农业资源特点是,多数地区气候高寒干旱,年降雨量稀少;广种薄收、粗放经营、多灾低产、贫穷落后;有的资源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有的资源则是掠夺性利用,遭受严重破坏,经济效益差;多数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奇缺、管理落后;交通、信息、市场闭塞,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加上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毁草毁树开荒种粮、草场过牧超载,生态植被长期遭受严重破坏,多数地区长期陷入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双重恶性循环的漩涡,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与技术进步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和探索一条致富道路。

2 旱农区产业结构理论的演进

2.1 旱农区产业结构优化应包括种植业结构、畜牧业结构、林业生态结构及非农产业结构,从而组成“两高一优”农业综合性开发结构;在旱地农业结构演化中,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由传统单一型向综合型、产量型向效益型、计划型向市场型的农业结构转换中,以内蒙乌盟地区为例,由80年代前的广种薄收、“念草木经”、兴畜牧业,演进到水旱并举、建设3亩高产田,近年又在向多种经营、综合开发建设旱区“两高一优”、农工商贸综合发展转化,先后探讨过草地农业,生态农业,水旱并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四种发展理论;并相应地指导了产业结构调整,各有一定成效。说明不同理论模式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从近年来武川县三间房村和大豆辅试区、固原县河川乡上黄村的实践来看,在实行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基础上,农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都得到好转,如武川县近年粮食总产已有稳定增长,粮食每公顷产量达750kg以上,农村人均收入1992年达到555元,探索出以科技兴农,走生态型农业之路和以水利兴农,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建设型农业之路,成效显著。我们认为,不论因地而异提出何种理论模式,其核心思想应当是实行自给型农业,保护型林业,商品型畜牧业和效益型乡镇企业,走农林牧企综合开发,农工商贸综合发展之路,逐步向农业市场经济转化,以市场为导向,以“两高一优”为目的,以旱地农业配套技术为依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这将是90年代旱农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

2.2 产业结构优化规划,就是要在旱农区产业结构理论指导下选准主导产业、调整结构、提高效益。这是实现一定时期战略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是规范和指导旱农区,特别是贫困旱区走向有效开发,脱贫致富、协调区内各种矛盾的行动指南,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相结合的特点,其作用是要促进旱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创造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规划的原则是要遵循因地因时因区位制宜、量力而行、定性定量分析预测结合、分部分层决策与整体优化结合的原则。

主导产业的选择与产业结构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大范围的旱农区向效益型、生态型转变其难度就更大。因为旱农区大多是自然资源配置有缺陷,首先是缺水、使各种经济活动都受水的制约,要全考虑水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其次是资源配置的先天不足和分配不平衡,使旱农区的农业生产系统和经济系统极为脆弱,长期的多灾、低产、广种薄收,农业结构单一,交通落后,信息闭塞,陷入长期生态与经济恶性循环之中;再次由于旱农区域广大,区内社会经济条件也有千差万别,各有优势与劣势;对旱区产业结构的规划探讨应从上述特点出发,作出因地因时因区位制宜,实行分区分类指导和规划,选准突破口,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资源的合理组合和适度开发利用为基础,以年度较低成本和最大收入为规划目标的产业结合,进行总体设计,步入优化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要求。突破传统规划以总产量和面积为主,转向以成本、利润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为依据(见图1)所示。

图1 规模经济曲线图

图1表明,当单位产品成本从最低上升时,在一定幅度范围内,产业或产品部门的总利润仍可能是上升的,条件是投入的追加要小于产出的增加;如果用X表示产业(或产品)的规模,用Y表示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则规模经济(SEC)可以表现为:Y=f(x)。

设Q[,1]、(X[,1]、Y[,1])为规模经济曲线上的利润最大点:P为单位产品市场价格,那么此时,它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为Y[,1],它的年产量(规模)为X[,1],由此可以得到:

产业(或产品)全年总收入TR=PX[,1]

产业(或产品)全年总生产成本TC=X[,1]Y[,1]

产业(或产品)全年总利润Pf=TR-TC=PX[,1]-X[,1]Y[,1]=X[,1](P-Y[,1])(即图1中阴影表现的部分),在企业管理上,它们的关系是:当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销售数量不变时,产品成本越低,利润就越大,总利润就越多。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使旱农区的农牧民尽快缩小与较富地区(非旱区)的差距,做到有粮有畜又有钱、产得多、卖得出,变成钱,走种养加结合,农工商贸技综合经营之路,实现高产优质增值,转化增值,加工增值,开发增值。

3 旱农区产业结构规划方法

借鉴发展经济学关于农业部门发展阶段理论,我国旱农区的农村经济从发展程度上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和三种发展类型,即封闭发展阶段和开放开发阶段;贫困型、温饱型和自立发展型;第一阶段是从绝对贫困向温饱型转化,为缓解贫困而作出努力,第二阶段是从温饱型向区域自立发展型转化,是为根治贫困而正在作出努力;通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艰苦努力,多数旱农区的经济已经走出了贫困型低谷,正在或已经进入温饱地区行列,但由于非旱农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经济基础较好,交通、技术、信息、市场等区位条件好,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旱农区的产业结构转换又面临着新的困境。必须扶持和启动这类地区更快地走上自立发展之路,防止重新跌入贫困型泥潭是当前紧迫而现实的问题。那么,如何指导这类地区制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理产业规划呢?

(1)要对特定的旱农规划区的发展条件,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如重点了解该地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矿产资源及利用,市场、劳力、资金、技术经济区位条件及收入水平等。

(2)进行贫困根源及优劣势分析:如将发达旱区与自身现状进行对比,找出贫困根源及制约因素,分析潜在优势与显性优势。

(3)根据地区优势,确定地区最有发展前景的主导产业群及专业化方向,并根据地区投入产出关系确定相应要发展的辅助部门、社会化服务部门及规模。地区性专业化部门的决策方法,有区位商法,集中指数法,指数法等,而最常用的是区位商法。

(4)将规划设想要在本地区发展的各个部门的生产成本与纯收入(或利润),进行比较,并与其他地区已有生产或可能发展的相似部门的效益指标进行比较,以使确定规划的可行性;对规划某些主要外销的产品,还应计算出它们运到外地的总成本,以便进行比较决策。比较时可采用成本利益分析法。由于旱区的结构转换,一般需要数年才能完成,又由于货币具有时间价值,需要将各年的成本与利润的未来值,都按照一定的贴现率贴现为现值,再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项目采纳与否,判断的标准是:①利益成本率=总现值利润(B[,PV]/总现值成本(C[,PV]),若B[,PV]/C[,PV]>1则可采纳:若B[,PV]/C[,PV]<1则否决:②净现值,(B[,PV]-C[,PV]),若B[,PV]-C[,PV]>0,则利润净增加,对地区经济发展有利,项目采纳;若B[,PV]-C[,PV]<0,则为亏损,应否决。

(5)但由于某一项产业或产品,可以同时在多个地区发展,其中存在一个应在那个地区发展,发展到多大规模最为有利的问题,这就需要作出区际比较。

设全社会仅存在旱农区与非旱农区两类农村经济,他们均有生产X、Y两种产品的可能,又已知A区的单位生产成本高于B区,用C表示成本,即,简单比较会发现A区生产X、Y产品的单位成本都高于B区,表面上看,A区生产不利,不可能生产X、Y中的任何一种产品,但是根据比较利益原理,这种简单分析是不对的。

这里,若B区生产X、Y两种产品,而A区不生产;则A区对X、Y两种产品的需求只能通过输入来满足;但由于A区没有输出产品,缺乏交换的手段(缺钱)输入是不可能的;再从全社会角度分析,这种生产格局也不会存在;比较利益原则认为,B区从事效益更高的产品生产,而从A区输入另一种产品,对双方都带来好处,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例如,A、B两区的单位产品生产成本是:

产品X产品Y

旱农区A 150110 (元/单位产品)

非旱区B 13070 (元/单位产品)

如果按照简单的成本比较原则,A区生产任何产品都不利,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由左表可知,150-130<110-70,A区生产产品X对社会有利;因为若两个区都分别生产1单位X与1单位Y,则总生产成本为460元;若A区生产2单位X产品,B区生产2单位Y产品,则总生产成本为440元,显然,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全社会节约了20单位投资,这就是区域分工,结构优化的好处:在多区域、多部门规划中,比较利益效果就更显著:

(6)进行区内乘数分析,选择乘数效应最大的若干个产业部门即为该区的主导产业部门,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形成主导产业群。

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或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均可确定各部门乘数的大小,如运用投入产出方法,设已知该地区的消耗系数为a[i,j](表现为矩阵形式)则可采用以下公式分别求出备部门的乘数的影响。

式中:△X[,i](i=1,2…n)为i部门产值的增量;△Y[,i]为i部门最终需求量的增量。运用上式可分别求出每一部门单位最终需求量对各部门引起的各项增量之和;使地区产值增量之和最大的部门,即为乘数最大的部门;乘数较大的若干个部门即可做为主导产业群。

(7)协调安排各主导产业部门的具体项目及相关部门的项目,并选择安排在最优区位和可行的时间,以及制定政府、企业、个人应采取的政策、技术、管理和各种投入的有效措施,从而可形成一个具有定性定量分析,可操作性强,又有相应的政策与技术措施保证的旱作区产业结构优化规划。

4 旱农区产业结构优化规划实践--三间房村产业结构规划

在上述理论方法指导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内蒙武川县三间房试区产业结构与社会化服务体系规划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构思了旱农区微型的分层决策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三间房村位于内蒙武川县城西北约15km,全村辖8个自然村,总土地面积1775.8hm[2],其中耕地867hm[2],(实际调查数据约1257hm[2]),1990年底总人口1451人,其中整半劳动力728人,占总人口的50.07%,人均耕地0.6hm[2],劳均耕地1.47hm[2],有林面积137hm[2],其中成片林83hm[2],林带30多条,牧业用地123hm[2],河流面积152hm[2]。当地属大陆性干旱地区,气候干旱少雨,1986~1990年年平均降雨量317.74mm,但雨热同季,对作物生长较有利,日平均风速>8m/s的天数全年有116d,土壤风蚀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3%,而严重沙化面积达48%;本地光能资源丰富,但无霜期短,年平均为95d,全年>10℃的积温平均为1958.7℃,基本可满足当地一年一熟作物生长之需要。

三间房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1990年农业总产值79.84万元,纯收入约40万元,人均纯收入275元,1990年粮食总产为57.8万kg,人均粮食397.5kg,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4.1 产业结构现状及分析

(1)产出结构现状是农业总产值从1986年的67.35万元,增加到1992年85万元,7年增长26.2%,年平均递增3.97%(低于同期全国年平均递增速度4.83%),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其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产值一般年份都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而畜牧业产值比重始终不足30%;种植业比重过大,一是限制了农业总产出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因为种植业产出水平低;据测定该地区种植业价值型产投比为2.85:1,畜牧业产投比为4.35:1;二是种植业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十年九旱,单产低而不稳,总产也波动很大。

(2)投入结构现状是农户投入行为与投资主体逐利倾向相违背。从1986年到1992年,农户家庭经营总支出中,农业支出5年平均占63%,而牧业支出仅占24.6%,种植业是投入大户,但种植业产出投入比远低于畜牧业,投入效益差。长期低产出低效益的原因,一是当地农民文化素质差,缺乏经营观念和商品意识,二是当地农畜产品市场不发育,市场狭小,三是长期的产品计划经济,受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四是恶劣的气候条件,长期多灾低产,广种薄收,温饱即安,资金、技术、信息十分匮乏的影响。

(3)对土地利用不合理,乡镇企业不发达,庭院经济还刚刚起步等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了三间房村的优势与潜力:①三间房村地多人少,人均耕地0.6hm[2](9亩),在保证粮食自给并完成既定的商品粮任务前提下,有潜力腾出部分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②境内有两条季节性间歇河流,部分为地下水富水区,如能适应开发地下水,并设法利用地表水,发展水浇地很有潜力;③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有劳动力728人,有较多闲置,可组织劳务输出或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④市场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农产品市场极不发达,粮食及畜产品市场容量都很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南靠首府呼市,西向钢城包头,交通便利,推销方便;⑤近年来的科技推广,农民开始尝到了甜头,已由被动接受农业技术转向主动要求技术,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4.2 规划指导思想与近期目标

(1)农业调整,拟由重粮轻经,重农轻牧,变为强化农牧结合,主攻单产,稳定总产,粮经草轮作,减旱扩水,旱水并举,压粮田增经作,适量还草退坡。

(2)牧业调整,商品畜拟由料变草,由大畜变小,以羊为主,发展羊兔鸡“三小”、适当扩大饲养,重点调整结构。

(3)林业变“花钱营造,重造轻管”为“造管并重、造管承包、包栽包活、齐抓共管、改善生态”;

(4)村办企业,拟以粮油兔肉系列加工为龙头,加快起步,创收致富。目标是建成商品型农、牧业,保护型林业,效益型乡镇企业,有选择地发展工副业,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有草有树,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村级旱区高产高效生态型农业。

4.3 规划方案构想

(1)模型设计:采用了线性规划方法与分层决策结合,以规划年村级农业总产值为第一层决策目标,纯收入为第二层决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共设置农林牧、工副业变量13个,土地、劳力、资金、水资源等约束条件12个,进行了牧业型、企业牧农型、微调整型、种植业水旱并举型四种模式的测算。牧业型即以农业为基础,加大畜牧业;企业牧农型即以农牧业为基础,发展系列加工;微调型即以现行结构为基础,主攻单产;种植业水旱并举型即以农为主,开发地下水发展水浇地。

(2)优化决策:对比测算结果,初步综合认为企业牧农型有发展潜力,总产值增长快,实施切实可行,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预期1995年农业总产值可达125.53万元,较“七五”期末1990年79.84万元提高57.27%,年递增9.47%,人均纯收入可由1990年的550元提升为700元,增长27.30%,由于当地基数低,耕地面积、粮食平均单产,人均收入等指标比实际数偏低,实现近期年递增9.47%的速度是有把握的,况且人均纯收入700元仍为全国农村的较低水平。优化后1995年的产业结构模式如表1:

表1 1995年三间房村价值型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总产值种植业 畜牧业林业 工副业

“七五”平均100 49.6127.4 7.23 15.76

1990年 100

53.127.6 6.4

12.9

1995年 100

48.538.0 5.1

8.4

该价值型产业结构表明:①四大产业的结构将优化为1.28:1:0.13:0.22;产出效益较好的畜牧业产值比重,将从“七五”期间的27.4%上升到38%,上升10个百分点,种植业产值比重将适当下降4个百分点;②农牧结构由1.8:1调整为1.27:1,土地、资金、草料、水资源等将得到最优利用。只有劳力还有剩余,对此可考虑组织劳务输出或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庭院经济;③种植业内部优化模式将是粮经草比例为7.3:1.7:1,水旱地比例为2:8,粮食播种面积有所减小,而水浇地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饲料绿肥有较大提高,能基本满足各方面的约束条件。并对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提出了调整方案。

4.4 实施措施

较系统地提出了加快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乡镇企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农业开发、落实与完善责任制、引进资金、开拓市场、实现效益等配套政策和经济利益的激励机制。

修改定稿日期:1994-06-15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Rainfed Agricultural Region in North China

Liu Delun

(The college of Economic Management,Bei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094)

Abstract The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rainfed agricultural region of North China should include crop planting patterns,livestock structure,forestry ecostructure and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thus further forming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ing structure with high yields,fine c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Corrctly selectiong the leading industry,readjusting structures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are the specifications and guiding linef or achieving effective development,ending poverty and bringing about prosperity in the rainced agricultural region.The plann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being suitable to local conditions,doing things according to local efforts,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predictions and combining part and stratum decision-making with entirety.

Key words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rainfed agricultural region in north China leading industry;adjustment of structure;high yield;fine quality;high efficiency

标签:;  ;  ;  ;  ;  ;  ;  ;  ;  ;  ;  ;  ;  

华北干旱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