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师的摇篮:贝赞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亚洲地区资格赛)述评_乐队指挥论文

指挥大师的摇篮:贝赞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亚洲地区资格赛)述评_乐队指挥论文

指挥大师的摇篮——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亚洲地区预选赛)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地区论文,述评论文,预选赛论文,摇篮论文,大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文化部批准,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第46届法国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比赛(亚洲地区预选赛)于1999年4月29 —30日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比赛系法国贝藏松国际音乐节的重要组成项目之一,此届法国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比赛分别在欧洲、美洲、亚洲设三个预选赛赛点,即法国贝藏松市(1999年3月17日——20日),美国纽约市(1999年4月17—18日)和中国北京市(1999年4月29—30日)。

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是检验青年指挥家水平的试金石和通往指挥大师殿堂的桥梁

历经半个世纪,法国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比赛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有知名度的国际赛事之一。自1951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45届。它以完善的组织,丰富、高难度的曲目,多层次的竞赛形式以及富有前瞻性的艺术指导思想,使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成为检验指挥水平的试金石和青年指挥家通往指挥大师的桥梁。在过去的45届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比赛中,已成功地发现了大量的指挥人才,向世界乐坛推出了许多指挥大师,如小泽征尔、奥伯莱特、普拉松等。近年来,活跃在我国指挥乐坛的著名指挥家叶咏诗(1985年、一等奖、中国香港),水兰(1987年、特别提名奖、中国)吕绍嘉(1988年、一等奖、中国台湾),李心草(1997年、获得决赛权、中国)等都先后在此项赛事中取得佳绩,从而脱颖而出、蜚声乐坛。

“亚洲区预选赛组织得非常好。”

——本届指挥比赛评委主席克劳斯—彼得·弗洛尔

4月28日下午两点,来自日本、韩国、 中国港台地区和中国大陆的24名年轻指挥家汇聚中央音乐学院。由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比赛评委会主席克劳斯—彼得·弗洛尔(德国)、贝藏松国际音乐节总监密歇尔·德·博尔德里(法国)和贝藏松国际音乐节组委会主席伊夫—马里·勒赫曼组成的评委会主持,在中央音乐学院电教厅举行了亚洲区预选赛的出场顺序抽签仪式。报名者除一人放弃外,24名选手均亲自抽签。下午三点,亚洲区预选赛的帷幕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正式拉开。整个比赛过程进行得紧凑、有序,现场气氛严肃、安静。评委会要求获准观摩的听众在比赛进行中不许鼓掌,曲间不得进出,参赛选手不许观摩他人的比赛,在一天半的全部比赛中,上述规定得到观众的积极配合,使整个比赛完全按计划顺利实施。赛后,评委会主席弗洛尔高度评价道:“亚洲区预选赛组织得非常好。比赛场地、设施完善,场内秩序井然,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此向主办者和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感谢。”

“中国选手的准备是充分的,技术也不错,手势没问题。”

——指挥家郑小瑛

纵观比赛,中国选手的总体表现是好的。大家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准备的较充分。中国大陆参赛选手主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和在京的部分院团,此次比赛,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很重视,系主任俞峰在赛前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辅导学生与钢琴合练常常忙到深夜,一招一式都倾注了辛劳,对节奏复杂的段落和难点声部处理都反复练习,从而整体上保证了中国大陆参赛选手较高的水平。本届预选赛规定曲目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彼得鲁什卡》,这部作于二十世纪的作品对于指挥而言是有分量、有难度、有挑战性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节奏非常复杂,在多变的速度、节拍,复杂的切分、复合节奏的状况下,要把一个交响乐队各个声部糅合为统一的整体、并牢牢把握住,需要指挥有一定功夫。对此指挥家郑小瑛认为:“在技术上首先要求读谱要精,反应要快,听觉要敏锐,节奏准确性要强”。她还进一步评论道:“这部作品很难,对节奏准确性要求很高,在与比赛钢琴伴奏者未合练过的情况下,首次合练即要求发挥出水平需要相当敏锐的音乐反应能力”。郑教授还就中国大陆选手的参赛表现表示了乐观,她评价说:“中国选手的准备是充分的,技术也不错,手势没问题。该有的动作手势上都能表现出来,技术方面不比欧美差”。俞峰教授也高度评价道“中国选手表现得很棒。”指挥家黄飞立教授谈道:“总体看,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学生表现是不错的,对于教学的成绩应当肯定。”

“知足吧,能在家门口参加这样级别的比赛,你先去谢谢中国音协和陈其钢吧……。”

——参赛选手

演奏厅里的比赛正在紧张进行,厅外的选手则热烈的交流着。未上场的跃跃欲试,挥完的选手则兴奋不已,彼此切磋、安慰、鼓励着。大家深切感到参加比赛获益匪浅。选手普遍认为比赛经验欠缺是影响水平发挥的最大问题,临场紧张导致注意力不够集中。其次,对分段考察思想准备不足,对钢琴音乐与指挥手势的同步性赛前把握不定,也导致临场紧张。参赛选手对两位钢琴演奏者高超的技艺赞赏不已,“——钢琴太溜了,没的说,你手上的活只要给到,琴上准有。”“特别是那个女士,她紧盯着你,你手势刚动,她立马琴上就来”。有选手征询大家自己是否有希望进军贝藏松,选手们都很庆幸机会难得,都由衷地说:“知足吧,能在家门口参加这样级别的比赛,你先去谢谢中国音协和陈其钢吧……。”

的确,对于国内那些长期刻苦训练、有才能,但比赛实践机会缺乏、经济条件有限的选手,这样的机会如果把握得好,可能成为其艺术发展道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仅对个人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对推动我国指挥事业的进步和走向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届亚洲区指挥比赛在日本可能出了点麻烦,”“中国办行不行?”

——陈其钢与张弦在巴黎的对话

1998年9月,中国音乐家协会代表团赴欧洲访问。代表团团长、 《人民音乐》常务副主编张弦采访了首位由亚洲人、并且由中国人担任的贝藏松作曲大赛(第九届,1998年)评委会主席陈其钢。交谈中陈其钢提到:“下届亚洲区指挥比赛在日本可能出了点麻烦,”话音还未落,张弦立刻提出:“中国办行不行?”这一动议得到陈其钢先生的赞赏与支持,他积极向音乐节总监密歇尔·德·博尔德里先生推荐。代表团立即与博尔德里先生电话联系,达成了合作意向。代表团回国后,在双方领导的支持下,中国音乐家协会外联部与中央音乐学院外事办公室努力落实方案、制定计划,并得到文化部批准。

此项赛事成功地由日本转到中国举办,自然得益于主办单位的积极争取和陈其钢先生位高言重的积极推荐,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国改革开放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广泛国际影响以及中国音乐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和中国选手在近年来贝藏松比赛中的良好表现。正如音乐节组委会主席伊夫—马里·勒赫曼赛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所说:“中国音乐发展很快,近年历届贝藏松比赛都有中国选手参加并取得过好成绩。在中国举办比赛,将会对中国选手的参赛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提供相互学习、经验交流的机会。”他还强调指出:“中国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大国,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北京举办亚洲区预选赛,有特殊的意义。选择北京是重要的,符合双方的利益。”

“你即使掌握了指挥《彼得鲁什卡》的全部技术并且指挥中没出一点错,可是如果仅凭这一点,你永远也去不了贝藏松(比赛)。”

——贝藏松国际音乐节总监密歇尔·德·博尔德里

当赛事结束后,本刊记者就亚洲选手的比赛表现、考核曲目安排、评委会艺术评判标准等问题现场采访了音乐节总监博尔德里先生。

博尔德里先生评价道:“亚洲选手受到过专门系统的指挥训练,普遍技术很好,甚至比欧洲选手还要好,这种现象不仅在此届,以往的比赛也有。但从选手表现出的综合指挥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方面看,总的来说,欧洲选手要好一些。亚洲选手相对缺乏交流,通过比赛可以发现有些选手在欧洲学习过,而大部分选手则表现出很强的亚洲文化特点,指挥上也可观察到特定的学院、甚至师承的风格特点。”

对于比赛曲目的选择,他说:“选择《彼得鲁什卡》并非特意强调对节奏控制力的考察,只是此曲包含了复杂的节奏。自本届指挥比赛开始,今后所有的规定曲目都选择二十世纪以后的作品,对指挥而言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关于评判标准和考核内容,他指出:“考察是全面的,包括指挥的技术、技巧、节奏感、速度感、风格的把握等,还需考察指挥对乐队(钢琴)的驾驭力、亲合力、引导力”。他着重指出:“选手必须具有很好的乐感和艺术素养,能够在指挥时把作品二度创作得有说服力、令人感动,表现出音乐的真实和美。熟练、完整的指挥是必要的,但你即使掌握了指挥《彼得鲁什卡》的全部技术并且指挥中没出一点错,可是如果仅凭这一点你永远也去不了贝藏松。”

对此观点,黄飞立教授表示赞同,他说:“技术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指挥解释作品的能力,把握音乐作品的能力。总体讲,我国对西方音乐的熟悉和理解与国际相比还显得稚嫩。”

“进入复赛仅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前面的路我会努力走好的。”

——进入复赛选手

赢得60000法郎,并得到与世界著名乐团签约的工作合同, 是每位参赛者的理想,但是大奖只有一个(不设并列),并且可空缺。参赛者现实的目标是进入贝藏松的复赛,在全球180 名参赛者中筛选出的进入贝藏松复赛的20人名额中占有一席之地。进入复赛,意味着一个新的指挥境界,将有幸指挥乐队,向大奖发起挑战。道路是漫长的,但充满了诱惑。1999年9月19 日复赛将指挥贝藏松管弦乐团演奏《屋顶上的牛》(米约)《加兰塔舞曲》(科达伊)和巴托克的作品《弦乐嬉游曲》第一乐章。对于年轻指挥家而言,这是难得的机会。5月18日, 据来自法国贝藏松评委会的消息,我国选手陈琳和张峥已通过预赛进入复赛。张峥是中国歌剧舞剧院常任指挥,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歌剧指挥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96年毕业),师从郑小瑛和徐新教授,陈琳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本科三年级学生,是指挥系主任俞峰教授的学生。他俩都是我国年轻指挥家中的佼佼者,都有指挥乐团和向世界著名指挥家学习的经历。他俩都分别指挥过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和北京交响乐团,张峥还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乐队演出过多部歌剧。两人都有幸获得过国际指挥大师的指教,陈琳在大师课中曾得到迪图瓦和小泽征尔大师的肯定和赞赏;张峥在98年参加由中国音协主办的维也纳指挥大师班学习时,受到指导教师、维也纳歌剧院指挥的高度评价。他俩能顺利通过预赛、取得好的成绩,并不是偶然的。当他们得知进入复赛的消息后都很高兴,表达了进一步进取的决心。他们说:“进入复赛仅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对此结果,黄飞立教授评价说:“作为一个重要国际比赛,由于评委会角度不一样,有些偏重指挥技术,有些偏重素质,有些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实践的机会是宝贵的,应认真对待。”如果他们闯关顺利,四分之一决赛将指挥法国里昂国家交响乐团演奏交响乐作品,有德彪西的《大海》、马尔蒂努的《第三交响曲》、肖斯塔柯维奇的《第九交响曲》和韦伯恩的《帕萨卡利亚》。如果他们能像师兄弟李心草那样走得更远,半决赛将指挥国内从未演出过的作品: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浪子生涯》和西曼诺夫斯基的清唱剧《圣母悼歌》。最令选手向往和激动的自然是9月24日的决赛时刻, 决赛者将指挥法国里昂国家交响乐团公演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和拉威尔的《圆舞曲》,以及世界首演1998年第九届贝藏松国际作曲比赛大奖曲目《罗朗的蝴蝶》(日本Tetsuji Emura)。

贝藏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亚洲地区预选赛)在中国举办似乎源于一个偶然机遇,但历史往往由于一个偶然的因素而改变一个事物进程的速度、跨度、力度,甚至带来质变性的影响。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赛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将会日渐凸现。

标签:;  ;  

指挥大师的摇篮:贝赞松国际青年指挥大赛(亚洲地区资格赛)述评_乐队指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