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倩霞
珠海公共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珠海 519000
摘要:企业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起到了规范员工安全行为,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作用。加强以基层为重心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总体安全工作水平的有效方法,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目标;安全管理机制
一、安全文化的定义
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力和生产手段达到较高的文明程度的产物,它以关注和保障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存权、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为出发点和中心。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和员工在无伤害的环境中劳动,并获取报酬的客观需要,是企业制度和员工自身安全的需求,是安全意识、安全措施和安全行为习惯的相互统一,是保障员工个人和家庭幸福生活从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简言之,可理解为企业和员工的安全意识,安全行为习惯。
二、企业安全文化构建的重大意义
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体系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声誉,塑造企业的形象。安全生产事关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创新安全文化理念,营造安全生产氛围,进一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既是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体系可以弥补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是一种投入成本低、影响深远的“法宝”。企业员工的有些行为是不容易监管的,或者说监管成本太高,只能靠安全文化去熏陶,形成员工自觉的“自我监管”。由企业安全文化支撑的安全生产制度不是僵硬的它使安全文化蕴涵于安全管理的每个环节之中,蕴涵于每个员工的行为之中,它可营造出一个崭新的、社会性的安全大氛围。
三、我国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不足
我国安全文化建设模式(EESCS)将安全文化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无序阶段-自由自发式;第二阶段:被动依赖阶段-应付被迫式;第三阶段:独立主动阶段-自律表现式;第四阶段:安全文化阶段-能动互助式。
国内业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大多没有达到“安全文化阶段-能动互助式”阶段,甚至第三阶段都没有达到,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仍停留在的二阶段,依赖国家的法律法规,依赖企业员工的自觉性,依赖企业现有的制度、机制能有效地运行。在安全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把安全管理理念当作一种口号
企业领导层在安全给管理中口号提得多、目标定的多,但执行少,甚至没有执行,制度制定的多,落实的少,安全管理制度和方案更多地是停留在纸上,以应付上级和管理机构的的检查为主,而不是主管第、主动地进行安全控制和安全文化建设。
2.把安全管理目标理解为数字
安全管理目标是企业安全管理的行动指向,具体化为数字是应该的,但国内企业把安全管理目标的数字理解为最终需要实现的目的,实际上,目标数字仅代表安全管理达到的一种水平,安全管理需要不断地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策略不断地调整提高,特别是涉及到人的人身安全的安全目标,更不能以数字作为最终需要实现的管理目的。
3.把安全管理机制理解为制度
安全管理机制是一套完善的制度、流程和管理考核点等构成的邮寄系统,包括人、机构、体系等诸多因素,国内企业更多地愿意编制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而缺乏建立为保证这些制度落实的有效办法,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组织系统,这就导致制度仅仅是制度,没有这些制度生根发芽的土壤,这些制度也就没有生命力。
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构想
1.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说到底就是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习惯)的选择和行为结果的统一,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企业安全文化,离不开员工的认知,离不开员工的努力,离不开员工的奋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企业安全文化,既可以肯定员工的价值观念,也可以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激发员工自发的主观能动性,把保证生产安全变成自觉行动,才能达到确保生产安全的目标。
2.摆正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要认真把握“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安全工作主线,开展深入细致的安全教育。因此,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企业主要领导和一线领导提高认识,摆正生产效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加强自身安全法规、安全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素质,才能全力抓好全员安全教育。
3.要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真正的安全管理绝不是上层领导指挥一线员工怎么做那么简单,而是要全员参与安全管理。为此,要倡导和发动全体员工主动关注身边的安全问题。明确安全管理工作的定位、目标、指标,把其分解到下层部门以及部门下的职能科、股、班组等职能岗位;制定涵盖公司所有业务内容的流程,把安全管理的理念在这些工作流程中得到体现,也就是说,通过对全体员工的素质要求,职位描述和工作流程的解析,让每个员工都能够清楚的知道,各自岗位上的安全管理工作要具体做什么内容,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综合知识和技能
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可以利用报告会、培训班、墙报、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同时,可以利用节日、年终总结、“安全月”等机会,开展各种有益于安全文化建设的文娱体育活动,不断渲染和强化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
5.提高安全技术,狠抓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作为生产企业,要不断完善产品的加工工艺和工序,严格按照工艺流程加工,并增加生产防护设备,从源头上杜绝不安全隐患。在生产车间、安装施工现场,到处悬挂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生产,人人有责”、“高空作业,请系安全带”等标语口号。定期对生产车间、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排查,对事故隐患及时处理,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6.要提高员工的学习驱动力
学习驱动力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有了学习驱动力,员工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就会从”感知”上升到”悟知”的层次,这样他们在从事安全生产工作时,就会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接受,并在工作中找到快乐,让所有员工都在向成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执行者、学习者、思想者、管理者、经营者和创新者转变。
企业可以通过大力改善生产作业环境,规范岗位标识,时刻提醒职工牢记安全不放松;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水平,减少”三违”及事故的发生;广泛开展”让管理理念成为行动习惯”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安全教育意识,大力开展亲情文化建设,打造”亲情安全寄语台”,营造”家”的氛围,感受”家”的温暖,增强职工的归宿感,建设以安全文化为引领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
7.要加强问题隐患分析
对安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企业应加强摸底分析,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推进论理式管理,利用”口号、文书、论据、会议”等论理形式,把理说透,事理说明,情况说通,实施告知式管理,优化服务式管理,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工作理念,做到多指导、少指责,多服务、少惩处。通过这些措施,使安全生产理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结语
总之,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安全素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发展观,建设“和谐社区”,做好安全文化建设,事关企业安全生产的成败,对此,一定要不断更新观念,创新管理,探索出一条适合本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罗云.安全文化的起源、发展及概念[J].建筑安全,2002(9).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安全文化新论[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11).
论文作者:黄倩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企业论文; 文化论文; 员工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制度论文; 目标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