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县人民医院 湖南株洲 412400
【摘 要】目的:探究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术对小儿斜疝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在2014年3月到2015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小儿斜疝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儿采取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术的治疗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实验组的复发率(0%)明显小于对照组(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1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斜疝的治疗,采用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术后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是一种操作技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腹腔内疝囊充填术;小儿;斜疝;治疗效果
小儿斜疝(小儿腹股沟疝气),是在小儿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腹膜鞘状突,可以帮助睾丸降入阴囊或子宫圆韧带的固定,当婴儿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就易导致腹腔内的小肠等内容物进入此位置,诱发疝气的发生[1-3]。小儿腹股沟疝气不仅会影响到患儿的消化系统,还会压迫生殖系统,影响其发育,长久的疝气会导致疝囊内的肠管等受到挤压,形成炎性肿胀,导致回纳困难,发生疝气嵌顿,诱发肠梗阻、肠管坏死等严重的并发症,处理不及时,可能会危及患儿生命[4]。当发现小儿斜疝后,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发生严重的后果。小儿疝气大多不能进行自愈,需要进行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我国发明一种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微创技术——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技术,此项技术中我们需要使用一种特殊装置“小儿疝囊闭合器”,这种装置是四川省医学情报研究所自行设计、制作的[5]。此项技术的治疗效果并未有相关的文献报道,我院现针对这一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解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技术的治疗效果,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4年3月~2015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80例小儿腹股沟疝气,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男31例,女9例,年龄10个月~9岁,平均年龄(3.81±0.32)岁;对照组男33例,女7例,年龄8个月~10岁,平均年龄(3.68±0.54)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静脉麻醉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实验组患儿行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术,具体过程如下:术前6-8h禁食,手术进行时,患儿仰卧位,全麻下气管插管,行单孔手术,在脐部下缘作大小为1cm的切口,插入气腹针,并通过其充入二氧化碳,建立气腹,在此切口的基础上使用大小为10mm 的Trocar进行凿孔,在孔中置入腹腔镜摄影镜头,对双侧腹股沟区进行查看,了解疝的位置,及内环口的大小。在查看过程中发现内环口的大小为1-2cm,有5例患儿发现健侧存在隐性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查看结束后,取出腹腔镜摄影镜头,将“小儿疝囊闭合器”通过切口送至腹腔,放置在疝的下方,再将腹腔镜摄影头放入切口;在腹股沟管下端外环口的对应体表位置处作1mm切口,通过腹腔镜直视,将带钓弹簧的特制穿刺针刺入腹腔,通过穿刺针将闭合器的定位线拉至腹腔外;再在腹股沟管内环口的体表位置同样作1mm切口,使用穿刺针2次刺入腹腔,将闭合器的两根固定缝线带出腹腔,从外将闭合器的定位线收紧,从而使小儿疝囊闭合器从内向外充填腹部缺损,此定位线连接着装置的底层中央和充填架顶端这两部分,可以在充填过程中牵引不同的位置进行调整充填效果,当充填完全后,适度的收紧固定装置,并在皮下打结两根固定线,打结完成后,使用线剪将固定线及定位牵引线紧贴皮肤剪去,从而完成对疝囊的关闭。检查腹腔内无出血及损伤后,将气腹消除,脐部的切口使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消毒后纱布覆盖,手术完成。麻醉复苏后,送患儿回病房。
1.3观察指标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了解患儿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将试验数据使用SSP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 )及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 检验、X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儿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对照组患儿有2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腹股沟区持续性疼痛,2例切口下血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复发情况比较:
术后对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无1例失访,实验组患儿无1例复发,复发率为0%;对照组患儿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15%;实验组患儿的术后复发率少于对照组患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常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腹膜鞘状突未闭合而引起的,几乎无法自愈,只能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治疗,在我国,进行小儿斜疝的手术的最小年龄是出生后6个月[6]。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对于小儿斜疝的治疗方式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善,但所有手术均属于“缝扎技术”[7]。其术后不良反应多,且复发率较高,易留下疤痕。有报道指出,通过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术这种手术方式治疗小儿斜疝,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及不易复发的特点[8]。此次实验对此进行了探究,在实验中,通过使用“小儿疝囊闭合器”达到在小儿腹腔内关闭疝气的内、外环口,从而治疗疝气的目的。这种闭合器可以自动调节大小,自行调节形状适应缝隙,达到缝隙的完全闭合,大大的降低复发率,故而实验组的复发率(0%)明显小于对照组(15%)。在手术过后,行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术的患儿切口最长仅1cm,大大减少了切口的感染风险,且进行手术时保留了腹股沟管功能的完整性,最大程度的避免了肌肉、神经、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的损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实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0%)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12.5%)。总之综上所述,对小儿斜疝的治疗,采用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术后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是一种操作技术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立平.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6):1031-1031
[2]韦启鹏,宋伟鹤.小儿疝气手术治疗及临床麻醉药物研究[J].河北医学,2011,17(7):903-906
[3]陈文革.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在小儿疝气治疗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7):73-73
[4]陈荣海,马桂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1,17(3):379-381
[5]朱德淼,李锦成.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2,41(3):293-294
[6]方胜,汪宏,刘玉海.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30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1,32(2):161-162
[7]骆小芳.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7):1066-1067
[8]雷泽华,高峰畏,包平倩等.腹腔内疝囊充填关闭术治疗小儿斜疝[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4,35(5):358-361
论文作者:龙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小儿论文; 患儿论文; 实验组论文; 腹股沟论文; 疝气论文; 切口论文; 手术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