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工程近些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与作用,进而分析了如何做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不断推进其进步。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
引言
水利工程实体质量的评判多以单元(工序)质量评定,以及施工自检、监理平检和完工后的无损检测作为基本依据;客观上讲,可能存在失真性。为强调质量监督性检测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水利部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测与评定规程》(SL176—2007)之4.1.9条规定:项目法人、监理、设计、施工和工程质量监督等单位根据工程建设需要,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进行质量检测。2013年1月,水利部印发《贯彻质量发展纲要提升水利工程质量的实施意见》(水建管〔2012〕581号),明确要求:质量监督机构应以巡视、抽查方式对水利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总而言之,质量监督性检测是对工程实体质量评介的重要手段,其目的除了真实评判实体质量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质量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属于事前、事中控制的范畴。必须明确,质量监督性检测是强制性的,受检项目和受检单位必须接受。
1、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的内容与作用
1.1、质量检测的基本内容
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以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为依据,以质量检测单位为主导,针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实体、工程所需原材料、机电设备等要素进行检验,经由相关标准比对后,评判工程质量是否合乎验收标准,并给出相应的检测结果及整改意见。具体来说,要求质量检测人员针对工程建设所需应用到的原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连同工程实体,共同进行质量检验,出具检测数据与检测评价,就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还需针对工程所涉及到的结构、设备、工艺、技术等要素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各项要素符合质量管理要求。
1.2、质量检测的主要作用
首先,通过质量检测可以获取工程产品与工程实体的质量特征值,将其与质量标准进行比对,对工程是否合格予以正确评判;其次,经由质量检测后形成的结果、数据,能够为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不同施工流程与工序的质量管控提供参考;最后,质量检测能够敦促施工单位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最大限度规避因原材料质量问题而诱发的工程事故。
2、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的措施
2.1、材料检测试验
混凝土的质量检测试验,首先要依照混凝土原材料标准制成混凝土样本,将混凝土样本放置在标准环境内数天,待混凝土样本与标准混凝土参数符合后,对比混凝土标准样本与测试样本的强度、抗压性、钢筋锈蚀程度和密实性,最后将对比结果进行记录与分析,得出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混凝土的强度检测试验,选择同配合比的100mm的立方体混凝土块作为标准试件,在相对湿度为95%、温度为20±2℃的恒压下进行静置,静置周期为28d,判断实际测试数值与标准数值的偏差程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记录与分析,检测该混凝土块的强度是否达到标准。分析可知,混凝土强度的合格范围是30~35MPa,波动范围为±2.5,因此只要保证混凝土强度在合理范围内,该混凝土质量便为合格。混凝土强度作为水利工程项目开展的重要阶段,强度较高的混凝土正不断应用到各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抗压性作为混凝土质量检测试验中最关键的项目之一,关乎到混凝土的稳定性及水利工程的安全性。混凝土抗压性能的检测试验,在保证检测区域内混凝土试件不少于10个的前提下,借助检测数据的差异性,将混凝土的检测频率控制在0.2~0.5g/min,借助压力机对混凝土的抗压性进行检测。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对混凝土的形变程度及弹性进行观察与记录,分析混凝土的弹性变化及结构变化,掌握混凝土样本的抗压性检测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抗压性检测试验能够直观地反映混凝土的结构耐力,但精确程度不高,因此不适用于精细型水利工程的质量检测中;但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混凝土质量检测还是可以应用的,能够提高检测速度,保证检测效率,并且不破坏混凝土的原有结构,提高混凝土抗压性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混凝土架构不稳定造成的,而导致混凝土架构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于钢筋的稳定程度不高。若钢筋锈蚀程度较强,则混凝土构架便会不稳定;反之,若钢筋锈蚀程度较弱,则混凝土构架便会大幅提高,这时水利工程建设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
大多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混凝土架构不稳定造成的,而导致混凝土架构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于钢筋的稳定程度不高。若钢筋锈蚀程度较强,则混凝土构架便会不稳定;反之,若钢筋锈蚀程度较弱,则混凝土构架便会大幅提高,这时水利工程建设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
2.2、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测
对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进行检测是建筑材料检测中最关键的部分,有关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实施检测,保证建筑材料符合施工标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现场检测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使施工现场的检测更为专业化。具体分析,现场检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首先对将要投入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分类登记并且上报给水利工程的相关监管人员。2)检查登记簿中的建筑材料与实际中的建筑材料是否相符,包括建筑材料的种类、数量、型号等,如果二者存在差异应该通知记录人员核对并进行更改。3)对登记簿进行核对后应该按照施工合同的内容逐一对建筑材料的生产厂家、生产合格证、质量证书、发货证书等进行审核,审核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检测意见一同交与进入复查环节。4)复查人员建筑材料再次确认,核对材料名称、数量,查看合格证书等。通过以上步骤之后建筑材料可以入场,进入建筑工地后相关管理人员应该按照材料的种类、用途和各自的特点进行分类摆放,对于检测不合格的以及非建筑施工使用的材料是不能拿入建筑工地的。最后,值得说明的是,作为建筑工程的承包商有义务在建筑材料进场前配合质检人员对材料的性能、质量和数量等进行检测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3、强化工程项目验收管理,建立约束机制
水利工程项目的验收环节同样是质量监测管理的重点,可以针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质量偏差与问题进行有效纠正,针对未达标项目予以干预、管控。因此,要求质量检测人员应当严格依据国家标准配合完成验收管理,确保能够围绕不同施工流程、节点执行多层次验收,针对检测验收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及时指出并敦促施工方整改,确保工程质量能够达到验收标准,形成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将取样、登记、领取报告等环节的检测数据与信息统一上传到网络系统中,完成与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的一体化建设,更好地利用质量检测结果,实现对工程质量的约束与监督。此外,网络系统的建设有助于质检行业执行统一的价格标准,进一步塑造统一、有序的水利工程检测市场环境,为工程施工质量提供完备的保障。同时,质检人员应当针对设计图纸执行严格的审核,完善技术交底,结合工程建设实际要求与情况完成图纸的修改,以此作为判断施工质量的可靠依据。此外,还应构建标准化内部评审制度,依照制度要求,针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实行评审,明确梳理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并给出整改意见。
3、结语
在水利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质量检测技术对于水利工程整体的质量有绝对的影响,工程相关人员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依据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将水利检测工作落实到各个环节中,以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仇晓杰.试验检测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J].甘肃农业,2018(23):53-54.
[2]刘照.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新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35):148-149.
[3]董猛.浅谈水利水电工程试验检测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8(11):152-153.
[4]江锦祥.浅析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检测试验及其质量控制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8(11):218-219.
论文作者:王永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混凝土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质量检测论文; 质量论文; 建筑材料论文; 标准论文; 水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