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桥[1]2014年在《会计信息对企业成长性的反映与股票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通过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会计信息能否充分地反映企业的成长性,进而是否会影响股票定价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狭得投资收益,而决定股票投资收益的基本因素代表着上市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成长性。上市企业的成长性决定股票的价值,并制约着股票价格的二级市场走势。既然证券市场信号传递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股票定价方法所运用的基本数据也来自于会计信息,而股票的价值又主要取决于其未来的成长能力,那么将会计信息与成长能力这两者联系起来,验证其中存在的必然联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论文首先对企业成长性定义与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对成长性定义的剖析,逐一分析了企业成长理论、股票定价理论及会计价值相关性理论的形成、演进及有关启示。同时,在对此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叁者的关系,初步概括出了其中的理论脉络。论文的理论构建部分,通过运用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契约经济学方法,分别从管理者与投资者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对其企业成长性的反映及其与股票定价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构建了一个基于契约经济学与会计信息计量观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企业会计的成长性信息能否被会计系统所捕获,并最终通过会计信息传递到股票价格之中,取决于对企业对管理者的激励与外部会计环境的共同作用。论文的第四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0年-2011年的数据分别从企业资产账面净值信息与股价的关系,以及企业无形资产投资信息与股价的关系两方面,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中所包含的成长性信息对股票定价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目前在中国的会计信息环境下,企业的会计系统很难对企业成长性的信息进行捕捉与加工,并有效地传递到证券市场。论文的第五部分则在分析我国股票发行定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尝试揭示出我国目前股票发行(成长性)定价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建议。该部分从影响目前中国会计信息系统与资本市场股票发行定价的主要方面,提出了改善上述问题进而提高中国经济成长性的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1.本文基于企业成长性理论、契约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会计学理论构建了一个由管理者到投资者由内而外用于分析会计信息如何反映成长性,以及会计信息对于成长性的反映如何被股票定价机制所吸收的理论分析框架。由于企业的成长性属于企业管理者的私有信息,这种私有信息涉及较多的专业判断,并且先验性较差,难于向外发送;同时,在不同的激励方式下,管理者对关于成长性的信息披露意愿也不尽相同,如果管理者的激励主要建立在比较刚性的会计信息基础上,管理者就会在利用会计信息传递成长性方面显得不那么有效率。而在投资者方面,由于存在管理者信息披露无效、专业知识有限、信息成本及噪音等因素的影响,也比较难于将会计信息中成长性吸纳入对股票的估值定价之中,导致会计信息、成长性、与股票定价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不过,如果管理者、投资者、中介机构及政府等所有的资本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的话,比如资本市场能更为有效:会计准则能使会计信息更为公允、更能体现公司的前景;管理者披露的信息能更为真实等,该理论框架可以合理预期会计信息与成长性及股票定价的关系将会更为紧密,这实质上也是我们完善资本市场的一个方向之一。2.本文基于评估企业成长性的价值计划模型及Feltham&Ohlson模型创新出一种如何检验会计信息中有关成长性的信息能甭被股票定价机制所吸收的实证检验方法。3.本文通过中国上市公司2000年-2011年的数据分别从企业资产账面狰值信息与股价的关系,及企业无形资产投资信息与股价的关系两方面,对会计信息对企业成长性信息的反映,进而对股票定价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出中国上市公司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并不能很好地捕获有关公司成长性的信息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证券市场。文章还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这类工作当下很少有研究者在进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研究建立的用以分析会计信息对成长性的反映及其与股票定价关系的理论框架虽然脉络清晰,但在很多方面比较粗糙,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加以完善;实证检验变量的选取稍显简单,对一些指标的细节推敲不够深入,实证证据的说服力可能会由此打些折扣,衷心希望有志者加以研究,本人也将在后续研究中找寻并运用更好、更为全面的实证检验方法;政策建议方面涉及面过广,有些建议表面化、空洞化,需要结合实务进一步改进。
李合怡[2]2016年在《融资融券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券市场的效率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关注,市场效率的提升是中国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证券市场效率的核心是市场的定价效率,它构成了其他金融理论的基础,解释了金融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化,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功能的关键环节。本文所研究的证券市场定价效率是指证券市场上金融产品的价格对信息的有效揭示,这一定义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价格对信息反映的准确性;二是股价对信息的反应速度。关于融资融券机制对证券市场定价效率影响的研究实质是特定市场微观结构与价格的形成过程的研究内容,当投资者存在异质信念的情况下,一方面卖空机制有助于市场吸收负面信息对于股价的影响,使股价更趋于内在价值;另一方面,融资交易的杠杆效应放大了证券市场上知情交易者的收益,进而对投资者收集信息、参与交易产生正向的激励,在提供流动性的同时提高了股价的信息含量。因此,本文基于中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不断扩容的实践,在控制了内生性的问题后,从信息有效性的角度检验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在实证部分,本文重点研究了融资融券这一交易机制推出后对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具体包括:第一,融资融券对证券市场整体流动性、波动性的影响;第二,融资融券对个股股票收益率的影响;第叁,融资融券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第四,融资融券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机理。主要内容如下:1.融资融券对股市波动性与流动性的影响方面:从市场层面实证分析融资融券制度对股票市场波动性、流动性的影响,融资融券余额与证券市场波动性存在负向的协整关系,但融资融券余额与证券市场整体的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数据的支持。短期来看,信用交易能够改善收益率的分布,抑制股价的大幅波动,提升市场的流动性。总体而言,融资融券在为投资者提供杠杠交易和卖空机制的同时,对证券市场整体的流动性提升和波动性的抑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融资融券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方面:首先,标的证券纳入融资融券范围后,收益率仍呈现尖峰、正偏分布,峰度有所下降但偏度略有上升;其次,针对融资融券调增窗口的实证分析并没有得出稳定、持续的负累积超额收益,且存在因市场预期而提前反应的现象;第叁,从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影响因素来看,临近公告日,融券卖空比率和融资买入比率的回归系数显着性提升,融券卖空比例与累积超额收益负相关,融资买入与累积超额收益显着正相关,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回归系数下降,说明累积超额收益能够部分被融资融券的交易所解释,融券卖空交易对股价产生了负向效应,而融资买入对股价产生了正向的影响。3.融资融券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方面:首先,横向定价效率比较,融资融券开通后,两融标的股票相对于不可卖空组对信息的吸收效率更高,但主要体现在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而特质波动率所衡量的股价信息含量有所下降;融资买入和融券卖出量与股票定价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融资和融券占成交量的比重越大,股票对于信息的反应速度越快。其次,纵向定价效率比较的实证结果得到类似的结论,同一标的开展融资融券交易后股价对滞后信息的依赖程度降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股票的定价效率;但另一方面特质波动率所衡量的股价信息含量有所下降。再次,四组DID模型的实证结果发现,融资融券标的股票的特质波动率指标下降、价格的滞后反应指标降低,说明纳入融资融券标的或转融券标的范围后,股票价格包含了更多的公司层面特质信息减少,但价格对于信息的反应速度有所提升;从定价效率衡量指标的显着程度来说,股价的滞后反应指标显着程度优于特质波动率指标。4.融资融券对股价信息含量影响机理方面:首先,股价信息含量与横截面预期收益的实证结果表明:特质波动率与股票超额收益率负相关;融资融券开通后,特质波动率的回归系数仍显着为负,但回系数的显着水平与融资融券前相比有所下降,说明在放开部分卖空限制后,我国股票市场仍然存在特质波动率之谜。其次,从融资融券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机制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卖空约束的放开使知情交易者的信息优势得到增强,从而减少了市场的噪音交易使特质波动率下降;(2)融资融券交易比例越高,私有信息交易者的套利活动越多,从而股价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越快。但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融券卖空数额占成交额的比例较小,融资和融券交易发展不平衡,这一影响机制显着性不强。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融资融券同时具有杠杆交易和卖空机制的交易特征,本文同时考虑了两种交易模式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综合分析这一制度对证券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从微观上为卖空机制与股票定价效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中国市场的经验证据。其次,在内生性问题的处理方面,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且在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构建上,利用两融标的多次调整、以及转融券业务的扩容这一良好实验环境,将后纳入标的范围的股票作为控制组,通过实验期和非实验期的区分,构建了四组双重差分模型。这一选取控制组的方式与配对股票或采用指数成分股的方法相比,避免了选取配对股票过程中使用的指标代表性不足或与实验组证券特征不吻合的情况。第叁,本文检验了融资融券后特质波动率与预期收益率相关关系的变化,特质波动率与股票超额收益率负相关,融资融券开通后,特质波动率的回归系数仍显着为负,但系数的显着水平下降。最后,研究结论对融资融券业务的监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信用交易制度的完善离不开监管机构与法规、对投资者和标的资产的严格风控、恰当的交易机制设计、特殊时期的政府干预和灵活的机制调整,本文的研究为相关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持。
李冉[3]2008年在《沪深股市新股上市溢价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国内证券市场现行的新股发行制度,随着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实施的“新老划断”,其基本特征是建立了一个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询价机制,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向机构投资者倾斜的发行模式。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关于股票定价理论的研究成果,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搜集中国证券市场二级市场2006-2007年的180家A股上市公司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数据,分别选取总体样本和年度独立样本,构建检验我国新股发行上市首日股价溢价及上市后前叁日股价溢价波动所受影响因素的模型,对影响我国新股发行上市首日股价溢价和上市后前叁日股价溢价波动的因素作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显示:首发新股股价溢价会受流通股本、每股收益、换手率、上市年度等若干因素的影响。主要计量结果为:IPO上市后溢价主要发生在上市首日;首日溢价与上市年度关系密切;引入年度变量后,首日溢价与流通股本显着负相关,与每股收益显着负相关,与当日换手率显着正相关,与中签率相关性不显着,但相关系数为负值;上市后前叁日股价溢价波动与上市年度关系密切,引入年度数变量后,与换手率均值显着正相关,与流通股本显着正相关,与每股收益、中签率无关。综合来看,监管层自2005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股询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首日溢价过高的现象,对我国新股溢价水平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从长期看,随着发行制度的完善和发行定价水平的提高,市场估值将缩减IPO首日溢价,使之趋于合理化。但是从短期效应看,在目前市场估值水平下,两个市场的价差拉动效应仍然存在,发行定价的缺陷和机构投资者在上市首日的投机行为将导致首日溢价仍然会维持在较高水平。改革发行制度,推进新股市场化发行定价,积极稳妥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培育稳定的机构投资者对于降低新股高额溢价和减少投机行为均有积极意义。
褚冉冉[4]2016年在《互联网金融概念上市公司定价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资产定价效率是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反映了资本市场上交易的各类证券的价格揭示其相关信息的准确度和全面性,定价的合理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定价效率的高低也是衡量市场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互联网金融作为当前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金融模式,使得证券行业的金融中介功能减弱,促使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格局重新洗牌,导致了行业之间竞争加剧。因此研究互联网金融概念上市公司的股票定价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以资本市场定价理论和互联网金融理论为基础,并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进行了相关概述。对于影响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因素,本文从众多因素中重点分析了信息透明度、市场参与者理性、市场竞争性和市场摩擦性。通过分析,本文发现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越高,则信息的透明度越高,市场价格揭示信息的完美程度越高,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也就越高;交易者越理性,其反应到市场均衡价格中的信息越准确,市场参与者在追求理性的过程中尤其是追求知识理性的过程中,能通过不断学习,汲取新知识,使得交易者的行为越靠近理性,从而有利于市场定价效率的提高;同时,市场越倾向于完全竞争状态、市场限制越小,资本市场定价效率越高。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26只互联网金融概念股,这26只概念股可以综合反映我国互联网金融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分别计算这些股票的系统性风险比重,发现所选股票中其受系统性因素影响偏高。借鉴中外学者的研究方法,本文考虑非系统风险的影响因素对于非系统风险的解释能力,根据其变化来考察定价效率的变化。从影响因素方面选取了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机构投资者、股票活跃度、公司经营业绩等作为自变量,发现股票的定价效率普遍偏低,且有逐年下滑的趋向,且并非所有变量都对非系统风险影响显着。最后本文依据检验结果,从提高我国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定价效率出发,给出相关建议。首先,我国应该明确并重视资本市场的定价功能,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要以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作为第一原则;其次,完善监管制度,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健康运行提供稳定环境;同时,优化企业结构,提升企业的治理机制,通过经营业绩的提升来做到信息披露的真实有效,保障定价效率的提高;最后,重视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的完美程度是促进资本市场定价效率提升的根本。
刘玉娟[5]2013年在《我国四大行业股票价格决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以来,中国的证券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对证券交易的参与者和研究证券的学者而言,一个共同的问题是股票价格的波动:它是由哪些因素影响或者决定的,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价格的,在诸多因素中,哪些因素是起主要甚至决定作用的。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有过不同角度的探讨,这中间有一个共同认知,就是信息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是显着的。而在股票市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行业的股票出现齐涨共跌的现象,说明股票价格波动存在行业因素,投资者选择股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行业风险。首先,本文介绍了有效市场假说和股票定价的相关理论,并对现有股票定价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最终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其次,就数据来源及模型构建、检验进行了说明,选取2011年1月2日到2012年4月27日的F10信息,选取其中的六大类指标为数据基础,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整理之后进行分析。并说明模型的检验及最优模型的选择。然后,对四个行业的股票价格据定模式进行分行业的分析,之后结合行业特征对行业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个行业的股票价格决定模式很好的反应了本行业的特征:银行业股票价格主要受到净资产和未分利润的影响,资产类数据是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钢铁行业受到未来收益预测的影响较大;煤炭行业在收到未来预期的影响的同时受到股东结构的影响也较为突出;酿酒行业受到收益的影响较大,包括历史数据和预期收益。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股票市场参与者提出相关建议,并对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
王冠英[6]2014年在《我国股票市场资产定价研究》文中提出资产定价理论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未来支付的资产价值,其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斩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Fama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但是包括Fama本人在内的众多学者认为,西方发达金融市场存在着历史表现、交易行为、日历效应、基本面信息等方面的金融异象。故而,Fama-French叁因素和Carhart四因素等实证模型更为业界认可。对比我国与西方成熟股票市场的金融异象,我国股票市场制度设计迥异,投资群体不同,西方资产定价模型尚且难以解读我国的股票定价实践。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特征,总结我国股市投资实践,评述我国资产定价的研究成果,我们指出我国需要在西方资产定价学说的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定价模型。基于上述特征,本文试图从市场风险、基本面信息、历史表现和交易量这几个方面研究我国股票收益率定价的规律。Fama-French叁因素模型是资产定价的经典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实践中也广为应用。对比检验中美两国股票组合同期收益率,本文发现我国股市系统性风险突出,存在着市值规模效应,但账面市值比效应并不显着。我国股票组合的收益率是能够被市场风险溢价和市值规模效应的二因素模型较好诠释的。较之美国股市,我国政策信息影响频仍,个股对市场的变化敏感,但是我国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关注尚且不足。这就是说,相对于美国股市而言,我国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完全实现。我国股票历史表现如何影响当前收益率?通过分析1992年至2012年股票回报率数据,本文指出,我国股票回报率存在超短期和长期的反转效应,但是惯性效应仅存在于个别时段,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不同。同时,股票历史表现对当前收益率的影响不能被Fama-French叁因素模型有效解释。我们研究我国股市收益率反转的特征,构造反转因子。本文发展Carhart (1997)和Novy-Marx (2012)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适用于中国股市的包含短期反转效应的四因素模型。此外,本文构造的短期反转因子同样能够解释长期反转溢价。我们进一步发现,反转效应在牛市阶段和2005年至2012年的后期样本更加显着,低市值、高贝塔和高换手率股票组合的短期反转效应更加显着。Fama-French叁因素模型是美国股市定价的实证总结,并不一定适合众多散户热衷投机的我国股市。本文以沪深A股1995至2012年周收益率为样本,研究交易量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在Fama-MacBeth截面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成交额、换手率与股票预期收益率呈显着负相关,且相关性在2004至2012年近期的子样本中更加显着。换手率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在小盘股、高β股和前期表现良好的样本中更加显著。时间序列回归表明,交易量风险不能由市场风险、市值、账面市值比和收益率反转效应解释。结合我国股市特征,在Fama-French叁因素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成交额和换手率的五因素我国股票定价模型。进而,我们从跨期变化的角度探讨交易量对股票期望收益率的影响。通过构建高交易量股票与低交易量股票的零投资组合,我们发现,受到交易量冲击的股票期望收益率低于交易相对冷淡的股票,且这一现象在小盘股尤为显着。在早期样本中,交易量冲击整体上对股票期望收益不具有显着影响,对大盘股股价则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在近期样本中,交易量冲击对股票期望收益率的影响显着为负。
刘芳蓉[7]2009年在《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和股票定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马尔科维茨、托宾的投资组合理论以及莫迪利亚尼、米勒对资本结构、公司价值的研究为分水岭,现在金融学开始逐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下,中国股票市场国际化、规范化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正在由投机型盲目投资向价值型理性投资方向转变,股票价格也正在向公司真实价值方向回归。我国的改革实践促成了对我国公司价值及其定价理论的研究成为可能;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将西方先进理论和思想引入我国经济时间当中,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事业的深入发展。本文详细的介绍了股票的常用定价方法、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以及公司价值的相关内容,并分析了股票定价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在比较了贴现现金流定价法、相关定价法和期权定价法叁种西方常用定价方法优劣后,引进了与我国市场较为适用的贴现现金流定价法分析中国的股票发行定价问题,通过对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公开上市的99家上市公司披露的相关数据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我国的股票发行定价存在不合理性以及市场化定价对于改进发行价格的效果甚微的实证结论,并通过操作性和政策性两个方面对我国的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提出了相关建议。
张微微[8]201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股票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前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可以涉及资产定价、市场流动性、引导投资者决策、资源配置、产品竞争、上市公司价值、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本文根据信息经济学有关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论,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选取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虽然选取的角度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完全孤立,而是有一个共同的内在联系,即都会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影响。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来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股票价格就越能够体现出其真实价值及公司的特质信息,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经营状况,便于投资者对股票进行选择,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接收的主体来看,投资者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从信息披露直接影响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来看,通过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及宏观资源配置效率均得以随之提高,实现了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本文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股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股票市场通过筹资聚集社会资本,使得社会资本得到合理配置,优质企业和项目更易得到直接融资,从而促进社会整体产出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观点,随着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信息不对称状态得以有效地降低,便于投资者区分优质及劣质资产,从而更加准确的预测股票的预期收益,提高股票市场的价格效率及资源配置效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对于股票市场的有序建立,对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特别是对于中国尚未成熟的股票市场都极为重要。但是从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方面,中国股票市场虽然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可以说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经验相对缺乏,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仍不完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主力军,虽然已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群体,以其为核心的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也建立起来并逐步得到完善,但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情况较为普遍,容易对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造成损害,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由此降低,市场的应有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股票市场的建设与健康发展。因此,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提出了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分析了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最后是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信息披露理论概述。主要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依据、信息披露传播过程模型、信息披露的决策选择及影响因素、信息披露的质量标准及衡量方法、信息披露的效应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第叁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对信息模型进行了概述分析,并在O'Hara的理性预期模型基础上对信息不对称如何影响资产价格进行了理论模型分析。实证部分,首先对信息披露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定价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一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六个阶段,选取IPO折价率为衡量资产定价效率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IPO折价率之间的关系;其次对股票二级市场中价格的波动效应进行了研究,将中国股票二级市场成立之初至今划分为四个阶段,选取股价波动同步性为衡量股价波动的指标,实证分析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与股价波动同步性之间的关系;第四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分析。从投资者角度研究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理论研究部分以行为金融学为研究视角,并分析了DHS模型、HS模型及博弈模型,对信息披露与投资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实证研究部分通过选取了股票市场中较有代表性的交易指标来对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的效应;第五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分析。理论部分首先分析了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通过模型分别分析了信息披露产生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情况下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分析部分,分别从微观及宏观两个层面,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公司指标及宏观经济指标来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考察,实证分析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所产生的效应;第六章,剖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主要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及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产生的效应叁方面;对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分析了信息的虚假记载及盈余管理问题、信息的延迟披露及未完整披露问题、信息披露效应不高的问题叁个方面;最后从内部治理因素、外部监管因素、中介机构因素及投资者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七章,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根据上一章总结的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从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中介机构及投资者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为以下五点:一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IPO折价率。在股票发行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股票的发行价格与其真实价值越来越接近,使得IPO折价率逐渐降低,定价效率得到了提高;二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降低了股价波动同步性。在股票交易市场上,随着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之提高,因此股价波动更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特质信息,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程度降低,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得到了提高;叁是上市公司通过信息的充分披露,使得投资者能够对其加深了解,能动态地对其内在价值进行评价,便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并在形成市场均衡价格及其调整过程中得以反映。本文通过股票换手率及股票收益波动程度两个指标来考量投资者投资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意愿越强烈,股票的流动性越强,从而体现为换手率较高。另一方面,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越高,投资者能够获得的上市公司相关信息的数量及质量水平越高,因而收益率的波动程度就越低;四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微观层面上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融资资本产出效率,宏观层面提高了以宏观经济指标衡量的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促进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效应。但是无论是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均较低,导致了所在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处于较低的状态;五是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整体不高,信息披露几个主要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研究表明内部治理效率低下、外部监管不到位、中介结构不健全及投资者整体素质较低是导致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叁点:第一,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并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模型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披露影响资产定价、股价波动、投资者行为及资源配置效率的内在机制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为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本文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发行市场的定价效率、股票交易市场的股价同步波动性、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学者将它们放在一个框架内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以期在本研究领域能够形成基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系统性实证结论;第叁,本文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研究对象涵盖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叁个主要方面,即从信息披露的主体、接收者及其最终影响的角度选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进行研究,试图研究并总结出信息披露过程叁个主要阶段所产生效应的系统性结论。其中,由于股票价格在不同层级的股票市场中表现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不仅从股票一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发行定价产生的效应,还从股票二级市场研究了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波动同步性产生的效应,这样就得出了较全面的结论。并且,本文在研究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时,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分别进行了检验,为的就是能够全面反映信息披露对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产生的效应。论文的不足之处:本文致力于研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股票价格效应、投资者投资行为效应、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应叁方面效应,由于选取了股票发行市场、股票交易市场、投资者投资行为及股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四方面进行研究,数据量需求较大。但受制于数据的可得性及有限性,有些研究变量选择受到了限制,例如第四章研究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中,实证研究部分的控制变量只选取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及风险因子叁个,虽然有力的推出了结论,但是如果能充实变量将会更有说服力。在以后的研究中会通过数据的不断搜集,希望能增加变量强化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杨永光[9]2002年在《股票定价理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者的整体素质不高、投资理念不成熟等缺陷越发的显现出来,结果不但加剧了股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助长了市场主体违规行为的发生,而且也绐投资者自身也带来了资金上的巨大损失。因此,从培养投资者正确投资理念的角度出发,本文把重点放在了探讨股票价值的判断方法上,希望以此促进行国内的相关研究,并有效提高投资者的股票鉴别能力。 本文分为叁章,前两章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在股票定价理论方面的研究,包括历史上有哪些派别、各自的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缺点和不足,以及当今在国内外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等等。第叁章则是试着摸索出一个适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运用的股票定价模型。在凭借独到的因素选择和大量的数据采集分析之后,最后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求出了一个定价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的精度较高,在国内同类研究当中算是比较好的模型之一。
高学哲[10]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稳健经营、持续发展直接推动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证券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市场,直接影响资本的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资本品与劳动力的持续投入,公司作为资本品与劳动力投入经济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价值确定直接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意愿与公司的发展。公司价值定价的合理性通过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愿进而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投资水平,而投资则直接影响着经济增长,同时合理的定价水平也会影响公司的筹资意愿,从而影响社会资本的形成,而证券市场的IPO定价,对公司、证券商和投资者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中国股市从1990年正式运行至今只有短短十余年的历史,然而我国股市却经历了发行制度、定价方法、二级市场交易制度、信息披露方式等股市基本制度的一系列频繁而又重大的变革。其中股票首次发行(IPO)定价方式与方法的改进是我国股市制度中问题最多、变化最大、进步最快的制度变革之一。IPO发行从2005年4月由于股市持续下跌而被政府叫停,以期改善股市供求关系来阻止股市下跌。然而笔者认为中国股市在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长达4年多的下跌不是供求关系失衡造成,也不是普遍认为的国有股流通问题导致的必然结果;而是股票价格长期高于其内在价值的必然回归。这是本论文的结论之一。2001年股市下跌以来,叁万亿市值的社会财富灰飞烟灭,流通股股东财富损失超过一万亿元。以国有股流通为导火索的股市大跌第一次使中国的股市参与者真正开始考虑股票(公司)的价值问题。几年来伴随着股市的下跌,虽然人们一直在思考股票价值问题,然而经过股市长期下跌直至1000点的时候,股市的主要力量却仍然对中国股市价值没有信心,陷入“价值迷茫”状态。笔者此时对股票(公司)价值及IPO定价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现实的思考,对中国证券市场的IPO定价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我国股市定价较为混乱、“价值迷茫”的今天,对发行公司、广大机构投资者与散户投资者、投资银行等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活动具有实践方面借鉴作用,同时能强化包括二级市场在内的整个股票市场以价值定价的理念,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希望本论文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尽绵薄之力。论文从公司价值的角度对IPO定价方法、定价方式(制度)、定价效果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依据公司价值理论的发展逻辑,笔者首先从公司价值及定价的相关理论开始,讨论了定价的基础理论,并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践,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适当提高公司资产负债率可以增加公司理论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观点。公司价值理论与理念贯穿整个论文,是本论文的基石。定价方法(模型)有多种,较为成熟及常用的主要包括现金流贴现法、相对价格法以及期权定价法叁种。我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的方法并不缺乏,欠缺的是对定价模型适用条件的研究。本论文对定价模型及其参数涵义、模型适用性进行了应用性研究。通过对各种股价模型的特点与适用条件进行的详细分析与比较,得出股利现金流贴现模型是对我国上市公司定价的适用方法。公司价值相关理论揭示了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最根本、最稳定,它们虽然不能确定公司价值的具体价格,但却决定着公司估价模型的选用与模型参数的取值。论文研究了这些影响公司价值的基本因素,提出并论证了垄断竞争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显着正相关的新观点。研究公司价值理论与公司定价模型的目的是确定公司的理论价格,而适合证券市场的定价方式能够在公司内在价值的基础上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找出反映公司价值的市场价格。论文研究公司IPO定价的理论及模型应用后,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方式(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发行制度的演进模式,及曾出现的各种定价方式对证券发行市场、投资者等的影响,进而指出它们的缺陷及改进方法,探明了以后我国IPO发行定价方式的改革方向:以市场定价为基础,证券发行参与人(发行公司、投资者、投资银行)为主导,政府尽快淡出。最后论文以实证分析的方式对公司IPO定价的效果进行了研究。除了从抑价角度对中国证券市场的IPO定价效果进行分析外,笔者还以公司价值为基础,从IPO偏离度视角对IPO定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IPO定价抑价与溢价并存。通过进一步分析,笔者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我国股票市场IPO定价及二级市场价格均显着高于理论价值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对股票发行供给与IPO定价双重管制的新论点。
参考文献:
[1]. 会计信息对企业成长性的反映与股票定价研究[D]. 田建桥. 武汉大学. 2014
[2]. 融资融券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研究[D]. 李合怡. 苏州大学. 2016
[3]. 沪深股市新股上市溢价分析[D]. 李冉. 河南大学. 2008
[4]. 互联网金融概念上市公司定价效率研究[D]. 褚冉冉. 山东财经大学. 2016
[5]. 我国四大行业股票价格决定模式研究[D]. 刘玉娟. 燕山大学. 2013
[6]. 我国股票市场资产定价研究[D]. 王冠英. 南开大学. 2014
[7]. 我国上市公司价值和股票定价问题研究[D]. 刘芳蓉. 吉林大学. 2009
[8].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效应研究[D]. 张微微. 辽宁大学. 2016
[9]. 股票定价理论研究[D]. 杨永光. 广西大学. 2002
[10]. 中国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D]. 高学哲. 西安交通大学. 2006
标签: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股票论文; 股票价值论文; 公司价值论文;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论文; 股票分析论文; 股票溢价论文; 会计信息披露论文; 融资融券业务论文; 会计论文; 股票交易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股票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