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中学生物学教育改革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生物学论文,中外论文,趋势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为现代科学前沿的生物学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面对这一机遇和挑战,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基础教育上。许多国家都在大幅度地进行教育改革。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不断兴起,培养在掌握一定的先进的生物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具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具有积极进取和勇于创新精神的学生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这必将促使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思想、方法和手段进行一场深入的改革。由于各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对生物学教育改革的理解也就不同,但是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21世纪,科学技术与社会将发生相互作用。科技将高度社会化,社会将高度科技化。社会的高度科技化要求公民普遍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中学生物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广大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又要为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打好基础[1]。
1 教材编写的特点
1.1 教材编写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随着各个时代科学技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只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而是把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使学生懂得人类科学研究活动,既能促进社会发展,也能促进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学教学目的也是如此。欧美国家教材在编写上突出了理科的实践性和以探究为特色,对学生加强科学方法和思维的训练,同时还重视能力的培养[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中,注重介绍科学史和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在了解科研过程的同时学习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注重对学生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其编写的教学内容中包含着独特的科学研究方法,这样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且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在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中注意使学生经历一个过程去运用,从而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通过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注意使学生经历一个过程去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在教材中引入科学因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欧美教材主张生物学学习中不灌输现成的科学知识体系,而立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倡探索法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和内容上都不是把结论直接给学生,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工作态度及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质[3]。强调培养学生现代生物学的观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践。
1.2 教材内容选择和体系安排 当今世界课程改革呈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当代课程改革对世界各国教材内容和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欧美教材内容选择方面,表现在形态、结构和分类的知识大大减少,不太注意系统动植物的细微结构,但也按照演化系统介绍动、植物的门类知识。提供给学生分析、思考用的资料,选材面广,涉及不少新的进展。注意通过具体材料分析,培养学生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在内容安排上全套教材没有按动物、植物、人体分块安排或分科安排,而是从普通中学的角度选择生物学中重要的观点和原则以及生命基本特征等作为课题。按照动物、植物和人这几方面,通过具体事实去横向地综合地阐明某个观点或原理。在内容编排上还考虑了个人的特点和课程的目标。先让学生从观察、实践、感性认识入手,同时训练学生的生物学技能,再偏重理论,使学生以食物为线索进一步认识群落之中的复杂的、依赖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学到初步的科研方法。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知识到能力,得到较全面的培养。
1.3 教材体现综合化趋势 美国在《2061计划》中提出课程改革,注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的综合,并增加必要的技能训练。每门课程自成开放性的体系,在同一个单元里将多学科综合起来进行教学[4]。巴基斯坦、菲律宾、英国等国在中学均开设综合理科。用综合理科(科学课)的办法,将生物学与理、化、地等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各门学科只能“入选”那些基本的事实和规律。生命科学也是一样高度精简。日本和韩国采取综合(大综合)的形式,把物理、化学、生物学、地理等学科综合在一起,采取综合编写的方法,课程名称叫科学。根据一条主线,安排不同范围的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学科越分越细的局限性,避免了知识的重复讲述,使学生进行最优化的学习,以便学生进行知识综合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为了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编写时以大量观察、实验作重要辅助手段来阐述和论证,使物质的转换等内容形象生动。我国的香港地区采取小综合的形式,把动物学、植物学综合为一门生物学。其中,概括了植物与动物区别和分类以后,以生物共同的基本特征为线索,把有关生理、遗传和生态的知识综合为一体。图文并茂,注意介绍生物科学史和科学方法。另外,日本和香港的教材注意用生物科学发展史,启发学生的科学献身精神,通过重大的科学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日本以课文注解介绍生物学说创造者等,这种形式可以不影响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5]。香港版教材在绪论第一节介绍生物学一般研究方法,而科学史则贯穿全书,用生物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2 教学内容内涵的变化
2.1 充分发挥科学史料的教育作用 美英的教材中都有大量的科学史料,认为科学训练的详细知识本身即是一系列有说服力的世界观培养的内容,科学素质也包括按照文化和智慧的发展史来看待科学探索的知识。这些史料包括知道科学世界观来源于长期积累下来的许多小发现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迅速改革;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及文化传统;懂得一些被证实了的重要思想。以此对学生进行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2.2 渗透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思想 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基因工程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也需要社会的协调,教育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外生物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在教学中渗透STS思想[6]。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学生物学大纲列出的主题,如“人口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与环境”、“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等,可以看出国外生物学课程中大量渗透了STS教育思想。到20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如英、美、澳等国率先开始STS教育的研究,后来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到20世纪80年代,STS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STS教育强调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应该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决策中,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
2.3 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高度的物质文明,人类精神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造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失衡,导致科学文化的异化。科学文化只能满足人们物质上的需求,而现代社会,人的情感、道德方面的需求同样十分迫切。只有在科学教育中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生物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例如,通过教学,教育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看待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体验生物界的多姿多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赏心悦目的美等。国外中学生物学课程文件,一般都要求把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教学置于社会和文化的广阔背景中。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代生物学教育的重要特点。
2.4 高度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在教学内容中占了较大比例,例如,英国1996年出版的《GCSE生物学》,全书分为83节,每节都有“动手做”栏目。美国1993年出版的《现代生物学》,全书分为53章,每章都有一个实验。英、美等国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贴近学生生活,简便易行;高中实验学术性较强,实验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观察、实验、模拟、调查等等,验证性实验比例较小,探究性实验比例较大。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也必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3 学科教育目标的变化
3.1 美国中学生物学科教育目标 美国的中学生物学科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生物学知识目标,科学方法目标,社会需求目标,个人需要目标和生计教育目标[7]。从美国现阶段的教育看,虽然知识目标始终处于第一位,但近年来对科学方法目标中探究学习的研究与运用为不少美国教育人士所接受,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深化生物学教学科学性的有效方法;社会需求目标由于当今社会中日益突出的环保、战争及现代生物学发展所引发的道德伦理等问题逐渐渗入生物学领域,受到世人关注;随着人文主义课程的兴起,如何帮助人文理解并实现个人需要的目标已开始被人们承认,使得灵活多变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得以实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不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今天,更多生物学课程设置正试图吸收更多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生计教育知识,以帮助学生立足于未来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生存需要。
3.2 英国中学生物学科教育目标 英国的生物学科教育目标的显著特点:一是先广后专,初中阶段目标具有广泛普及性;四、五年级就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比初中的综合自然课在理论深度、能力训练上都有很大提高,六、七年级的目标要求更高,相当于我国大学一年级水平。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初中学生100%要学“中学理科”,以后是选学,六年级时,学自然科学的总计人数只占25%,选修生物学的则更少。三是强调学习过程比学习内容更重要,主要看学生了解科学过程没有,把“探究一发现”教学理论引入教材,高度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四是把中学理科改成综合学科[8],认为中学理科主要是为大部分未来不搞生物科学学术性工作的学生解决将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而开设的,教育内容要选择同日常生活有联系的内容,而日常生活问题是很难说清是物理的,还是化学的问题了。
3.3 日本中学生物学科技教育目标 日本是非常重视理科教育的,现在更是把理科学科的完全综合作为其改革的方向,其教育目标也不断把重视探究性学习的理念、人文主义内容吸收进去。20世纪90年代后期,日本把生存能力作为基础学力纳入理科教育目标中,并从发展学生生存能力的角度选择课程内容,以实现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态度和“学会关心”、“学会负责”精神的教育目标。
3.4 我国中学生物学科教育目标 我国于2000年已经推出了新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提出了不少的新理念。在知识领域,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新大纲也力图使我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在这一方面得到加强。在态度观念领域,增加了对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的世界观等方面的要求。态度和观念领域的目标同以往的大纲要求相比变化很大。首先是标题的变化。以往我们将这一方面的要求称为德育或思想教育目标,这一次改称为态度观念目标,意在强调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要求,它所涵盖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其次是要求的内容明显增加。新大纲由1991年版大纲的两个方面的要求增加为四个方面的要求:①使学生形成生物学的一些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②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③树立人与自然统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④养成科学态度,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能力领域,课程目的和课程目标包括五个方面:即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科学观察相关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能力)、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些内容体现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思路。
4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趋势
4.1 英国的评价体系特点 强调形成性评价,对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关注,英国国家评定文件中为16岁以上的学生设计了用于检验回忆、回忆的应用、数据分析和转换、实验设计、假说形成等多个方案的对照表,使学生简明清楚地展示他们的能力,传播他们的观点,从而使评定更为量化和可行。
4.2 美国的评价体系特点 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手段的多样化。美国中学生物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测量和评价的研究[9]。其中有两点相当突出:一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测量与评价过程。在现代教育理论中尤其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程度。从多个角度(包括认知水平、掌握材料、语言表达、参与热情、创新见解等)进行评价。二是建立综合的测量与评价体系。将学习者的学业成果与科学教育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学习成果包括:学习成绩、笔记、报告等,诱导学习者对一些开放性问题进行解释并对其做出合理的分析,根据学习者对问题看法的深度来评价学习者的学业成果。
4.3 港台地区的评价体系特点 香港实行中学会考制度,高级程度会考,试卷注重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考题范围很广,较日常化、生活化、时事化,主要考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10]。台湾不评分数,而是以文字说明令人满意或者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4.4 我国的评价体系特点 我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价应当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应当做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要促进其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指标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是当前我国评价发展的趋势所在。我国以教师的评价为主,结果相对客观。
(本文第一至第四作者为2005级生物学课程论硕士研究生,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