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方法论初探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唯物史观方法论初探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说过,唯物史观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①。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必须在这个“核心问题”上多下功夫,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就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简单等同起来,并用前者取代和淹没了后者。从汗牛充栋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和有关研究论著看,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至今仍是哲学研究、教学与宣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深入发掘。

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相对独立性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具有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它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两个层次的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关于人们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些方法普适于社会历史领域,对各门社会科学都有指导意义,而且体现着唯物史观的立场和观点,具有唯物史观的特色,因此,它们同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以及其他哲学方法区别开来,可以称之为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则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它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的反映。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实质是前者所揭示的方法同后者所揭示的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与社会规律的联系在于:第一,社会规律是方法的基础。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前提是把握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些性质和规律限定了人们所能采取的正确方法的范围。从而,社会规律就成为相应的方法的基础。第二,一切规律都蕴涵着方法的意义,可以向方法转化。社会规律是社会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当人们运用这些规律指导自己认识和改造社会的过程,借以确定自己行动的方向、道路和途径时,这些规律就转化为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第一,社会规律属于社会“是怎样”即客观状况问题,而方法则属于人“怎么做”的问题。前者可以无主体(虽然不是离开人),而只涉及人们活动的某些方面,后者却必定有主体,因为“怎么做”总是与行为主体相联系,并且是从属于主体的。社会规律本身只是一种客观规律性,方法则不仅体现一定的规律性,而且包含一定的目的性。第二,社会规律虽然是方法的基础,但不是方法的全部。这主要因为,方法是对规律的应用,它同规律本身是有区别的。它们好比武器和武器的使用方法,后者侧重于操作技术,它虽然受前者限定,但已不单是前者自身的内容。第三,社会规律确实蕴涵着方法的意义,例如,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就含有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最高标准的方法意义,但这个意义需要阐发和论证,否则,人们仍将不得要领,并不会自觉地将社会规律当作方法来使用。

逻辑的东西应当与历史的东西相一致。由于社会规律和方法是上述关系,因此,正确反映它们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之间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简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是揭示社会历史“是怎样”的理论,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则是指导人们“怎么做”的理论,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内在地蕴涵着后者,后者则是前者的操作化和工具化,但又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价值,它们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中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层面。

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内容体系

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应用,前者以后者为理论基础,所以,应当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去发掘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笔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辩证决定论方法

辩证决定论方法的理论根据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决定论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阐发了这一原理的基本思想:一方面,社会历史内在固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本质上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这些社会规律又具有辩证性质;另一方面,社会历史又是人的活动过程,人在历史中又有一定能动性和选择性。社会规律与人的活动、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选择性和被制约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辩证决定论原理提供了辩证决定论方法:

第一,努力把握社会规律。辩证决定论原理给予人们一个基本的信念:社会历史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一团混乱,人们的历史活动也不能随心所欲,相反,社会历史本身内在地固有着一定的因果性、必然性、基本的轨迹和规律。这些规律的实质,是揭示了人们活动的条件与活动结果之间的客观必然联系。它的最重要的实践意义,就是告诉人们,要希冀获得某种结果,就必须创造相应的条件,反过来,当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造成了某些条件的时候,企求相应的结果不会发生也是绝无可能的。因此,人们不可漠视社会规律,更不能同它相对抗,为了取得实践的成功和实现人们的利益,人们必须承认社会规律并且努力探索它们,“实事求是”,以作为自己认识的指南和行动的向导,这是对社会历史应当采取的科学态度。

在承认社会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对社会规律作辩证理解。首先,注意在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联中把握社会规律。造成各种历史事件和结局的,既有种种偶然性,又有一定的必然性。正如恩格斯形象而贴切地概括的那样,各种偶然性使历史发展呈现为一条曲线,偶然因素愈多,曲线就愈是曲折。但是,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这就是曲线的中轴线,它是一条贯串于全部发展进程并唯一使我们能够理解这个进程的红线②。其次,注意社会规律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作用。社会规律本身是“一”与“多”的辩证统一。所谓“一”,是指一切社会规律都具有同一本质属性,即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客观必然联系,这些必然联系又是一个有机系统或体系。所谓“多”,是指社会规律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律,它们是多层次、从侧面、历时态的,并且彼此交错和相互制约,从而使每个社会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都不可能那么纯粹。“多”统一于“一”,“一”又表现为“多”。换言之,社会规律是各种曲线的“中轴线”,但这个“中轴线”更近似于有一定幅宽和弹性的“带子”,是多种可能性的集合,而不是一条只有一种可能性的“细线”。认清这一点,对于人们的选择和创造活动具有巨大的意义。此外,还应注意,一切书本上的“规律”,都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主观反映,客观上是否存在对应的规律,人们的主观认识同这些规律是否一致,都是需要不断检验的。注意区分社会规律本体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表达,有利于克服思想僵化,更好地做到主观与客观一致。

第二,正确进行主体选择。增强主体选择的自觉性。人的选择是社会历史中的普遍现象,是社会历史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因为,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它是人的选择的客观前提,它使人的选择成为可能;人具有特定的需要和利益,它是人的选择的内在根据,它使人的选择成为必需;人具有自觉能动性,它构成人的选择的直接基础,使人的选择变成现实。

认清选择的制约因素。人的选择受到既定客观条件、主体自身状况以及他人选择的制约,因此,人们在选择时不应从一厢情愿的主观意志出发,而应全面考虑这些情况,这是保证选择成功的基础条件。

树立选择的正确取向。人的选择无论对历史的兴衰成败,还是对人民(包括个人)的荣辱祸福,都具有重要作用,人对历史、对人民、对自己负有重大责任。根据人的选择在历史中的不同作用,可以看出人的选择存在正误优劣之别。判断的标准,一般包含两个基本指标:一是选择是否成功,方法是用选择的结果与选择的目的相比较,结果基本符合目的,即为成功的选择,它证明主观认识大体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所以,这是一个判别选择是否科学的尺度。二是选择是否有益。方法是用选择的结果同主体的利益相对照,凡是有助于主体利益提高的,即为有益的选择。这是一个评定选择有无价值的尺度。一般说来,科学性尺度是前提,而价值性尺度则是核心。因为有益的选择要求成功,失败的选择谈不上有益;而有害的选择愈是成功,对主体的危害也愈大。从社会整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看,判断选择是否科学只应以能否促进社会历史发展为标准,评定选择有无价值只应以是否有利于绝大多数人利益为标准。这两个方面实际是统一的,因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必然有利于绝大多数人,而绝大多数人利益的提高正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质内容。由于人的选择是有不同性质和作用的,所以,不应笼统肯定一切选择,而只应肯定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并且努力实行这种选择。

第三,坚持主体选择与社会规律的统一。历史过程就是人的活动过程。人的活动在它总是受特定意识和目的支配的意义上,也就是人的选择。而社会规律则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即人的活动的规律③,它已深入到人的活动的内部,比人的选择更为深刻。因此可以说,社会规律是历史过程的深层本质,而人的选择则是历史过程的表层特征。质言之,社会规律是历史过程的基本轨迹,人的选择则是丰富多彩的历史过程本身。若将前者比作人的骨架,后者则是包含前者在内并以前者为支撑的人的血肉之躯。

社会规律制约着人的选择,选择的客体、主体以及主客体的相互作用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人的意识只有符合它们,才能达到目的。而人的选择又是社会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它使社会规律起作用的前提和结果以至社会规律的历史内容发生变化。人的选择与社会规律统一的中介是人对社会规律的能动反映。人在选择时必须对社会生活的未来发展作出一定预测,其中包含着自觉不自觉地对社会规律作出反映。反映正确,人的选择就能顺应社会规律,取得成功,反之,则会背离社会规律,招致失败。而人对社会规律的反映如何,既受到认识因素的制约,又受到人们社会地位和利益的制约。

2、历史本体论方法

唯物主义地看待社会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它之所以称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一观点贯串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但集中体现在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之中。这一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一个基本方法,即历史本体论方法(或称历史的唯物论方法),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注意区分社会生活的第一性现象和第二性现象。这是历史本体论方法的首要要求,其实质含义是,将社会实际生活本身同人们对它的反映、想象、偏见和歪曲区别开来,不为假象所迷惑,切实弄清社会的实际状况。这是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社会的基本前提,是对社会进行科学研究的首要条件。

第二,根据社会存在来说明社会。由于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生活的“原本”,而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前者的“副本”,所以,我们在说明社会的时候,必须以“原本”为根据,而把“副本”当作入门的参考,按照社会存在的实际状况,来说明社会(含群体、个人)的本质、发展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

第三,改变社会存在是改造社会的根本。由于社会存在是社会的本原和决定方面,所以,改造社会的根本问题是改变它的社会存在,使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发生实际变更,而不应局限于社会意识领域,仅仅用词句反对现存世界的词句(即人们的意识),这是我们清除一切社会不良现象的根本方法。

第四,唯物而辩证地认识和解决各种思想问题。要全面认识造成各种思想问题的原因,既要看到社会意识内部的相互影响,更要看到社会存在方面的根源,并且注意分析它们所起的各自作用。划清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界限,是做好思想转化工作的又一重要前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反作用的理论,判断社会意识先进与落后的根本标准,是看它们促进还是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归根到底看它们是否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提高。在查明各种思想问题产生原因与划清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界限的基础上,为了解决这些思想问题,需要把改变社会存在和改造社会意识两个基本方面结合起来,在我国现阶段,就是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大文明建设”一起抓。其中,基础是物质文明以及制度文明建设,但精神文明建设也有许多自身工作,绝不可以忽视。

3、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即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观点,提供了阶级分析方法。所谓阶级分析方法,就是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学说,联系一定的生产力,依据生产关系即经济地位的差别,对人们之间的复杂社会关系进行宏观分析。这一概括包含三个要点:其一,阶级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基本矛盾学说;其二,阶级分析的实质是经济分析特别是物质利益分析;其三,阶级分析是一种宏观分析。

阶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划分阶级的方法,判断各个阶级进步与否的方法,分析阶级矛盾的方法以及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社会矛盾的方法。

第一,从经济地位上划分阶级。由于阶级差别的实质是经济地位的差别,所以,划分阶级也必须以经济地位为标准,从生产关系诸方面考察。首先和主要的,是分析各个社会集团占有生产资料的状况(包括占有方式和生产资料形态),以此区分有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地主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私有者阶级及公有者阶级,等等。其次,进一步分析各个社会集团由于所有制关系的差别而造成的它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依此区分基本阶级与非基本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或领导阶级与被领导阶级,等等。

第二,根据对生产力的不同作用判断各个阶级是否进步。由于阶级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范畴,因此,正如判别各种生产关系是否合理必须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一样,评定各个阶级的进步与反动,也必须同生产力联系起来,看它们对生产力的不同作用,即同样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我们不能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同理,我们也不应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阶级。具体地说,应当根据各个阶级是否为社会生产所必需,来判断它们是否进步;而在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阶级即进步阶级之中,则应依据它们所代表的生产方式是否先进,进一步分析它们的进步程度。根据对生产力的不同作用判断各个阶级是否进步的方法,是同仅仅根据一个阶级是否私人占有生产资料、有无剥削来评定它的进步与否的方法相对立的。前者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第三,区分对抗性阶级矛盾与非对抗性阶级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由于各个阶级具有不同的物质利益以及其他差别,它们之间必然产生矛盾。不过,阶级矛盾按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抗性阶级矛盾,即根本利益互相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冲突,亦即阶级斗争;另一类是非对抗性阶级矛盾,如工农矛盾等等。不可以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混为一谈,以免造成混乱特别是夸大阶级斗争的错误。

识别阶级斗争的前提和关键是弄清“根本利益互相对立”的含义。各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一切人的利益一样,是有一定结构的,可以粗略地分为生存利益(对基本生活条件的占有)、享受利益和发展利益。其中,生存利益是其他利益的前提和基础。损害一个阶级的享受利益和发展利益,会对该阶级的生活状况产生量的方面的影响,而危及生存利益,则将关乎一个阶级的生死存亡。所以,各个阶级的生存利益是它们的基本利益即根本利益。当然,各阶级的生存利益是随着社会经济以及道德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的。所谓“根本利益的互相对立”,是指一个阶级维持自己生存的条件正好是以损害另一个阶级的生存条件为前提的,而另一个阶级必然要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势必破坏前者的生存条件,从而,使二者尖锐对立,冲突不可避免。反之,假设一个阶级在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能使另一个阶级生存下去,尽管它们之间也会有种种矛盾,但由于生存条件这一根本利益未被损害,因此,它们之间一般是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的,即不构成阶级斗争。

4、群众路线方法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它科学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分析(包含肯定)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正确阐明了群众、阶级、政党和群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操作化、方法论化。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心是正确处理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第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是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我们党的先进性为依据的。一切为了群众,就是要以人民利益作为评价好坏优劣的最高标准。这是一个带根本性和方向性的原则问题。人民利益标准具有两方面的针对性:一方面,它针对着把抽象观念当作最高标准的唯心史观,强调判断好坏优劣要以是否给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为尺度,这表明了它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它也是针对着以个人或少数人利益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倾向,它虽然并不否定个人正当利益和追求这种利益的合理性,但强调绝大多数人的、整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局部的利益,这表明了它的公正性。

第二,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是一切为了群众的组织保证。它是由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性质决定的。一切依靠群众,就要密切联系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这是在认识上依靠群众;就要组织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这是在实践上依靠群众;就要坚决克服其反面——各种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我们现在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同过去的计划经济等做法相比,都更好地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的方法。

第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实行正确领导的根本方法。它是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在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基石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即调查、决策、执行、反馈。这是一个相互衔接的周期,反馈实际就是新的调查,它们是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方法体现了高度的科学性和无产阶级党性的统一。一方面,它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这一方法又体现了无产阶级党性。它坚持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以满足这些需要和利益为归宿。

5、历史主义方法

历史主义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观点认为,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历史性:它们都作为过程而存在,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历史必然性和历史暂时性的统一。造成事物历史性的根源,是事物内部矛盾与其环境的交互作用。这些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波动是无时不有的,它们的交互作用是多因素的、非线性的、时间不可逆的过程,从而使事物呈现出变化发展的历史性。

历史主义观点提供了历史主义方法:

第一,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一切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具有阶段性,而过程的本质就是稳定与变异的统一,因此,人们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就要看到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进一步说,事物的变与不变,根源于内外条件的交互作用。因此,我们要通过查明事物变化的原因尤其是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事物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避免逆向的蜕变。

第二,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不应是主观任意的,而应以事物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依据。并且注意肯定和否定的辩证连结。

例如,马克思所说的“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就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阶级存在的历史暂时性。相对于漫长的人类历史来说,阶级的存在仅仅是短暂的瞬间。在长达二百多万年的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在经济地位上并无差别,无所谓阶级。而在现代和未来的社会里,随着生产力的日益发展,阶级的消灭也是必然的趋势,一些国家剥削阶级的消灭和三大差别的缩小,正在证实着这一点。我们共产党人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建立在这个客观的历史总趋势上面的。另一方面,是阶级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在生产有所发展但又发展不足的历史阶段上,阶级又非产生不可,非存在不可,无论人们怎样企图消灭它,都是不可能办到的。这是因为,在生产力超出了最原始的水平之后,必然出现把人终生固定在某一职业上的分工,只有这种分工,才能提高生产效率,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而这种分工必然造成人们经济地位的差别,形成一些具有不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即形成一些不同的阶级。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不可避免的现象。

第三,在改造事物时,坚持继承与变革的辩证统一。这是由认识事物和评价事物的历史主义方法必然导出的实践方法,是对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既相同又相异规律的自觉利用。根据事物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无疑应当充分吸收和继承以往的文明成果,否定和变革那些消极、落后的方面,并且积极探索和创造适合今天条件的新的东西,促进中国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6、社会评价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对各种事物作出评价,这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一切评价都与人有关,具有社会性,所以我们又称之为社会评价。所谓社会评价,就是人们对一定客体有无价值的评定。它以客观存在的、无限多样的价值关系为基础,本质上是对客体对于主体“有益与否”的价值关系的反映,是认识的一种特殊类型。

社会评价的核心问题是评价标准问题。社会评价标准通常呈现为主观形态,表现为比较明确具体的规范(如法律、规章、条例等等)和比较模糊抽象的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它们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主观形态的社会评价标准的背后有客观原形,例如,观念形态的米尺是以客观的米尺为原本的;评价自然科学理论的深刻性、广泛性标准,也是反映着以往自然科学理论在解释自然现象时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别。可见,一切社会评价标准都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起源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并且经历了一个由客观形态到主观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在这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两条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标准。其一是生产力标准,即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一切社会现象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其二是人民利益标准,即以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牢牢把握这两条标准,就可以不发生大的失误,保持正确的行动方向。

上述历史唯物主义各种方法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体系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笔者认为,辩证决定论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总方法。一方面,从社会客体角度看,社会历史是一种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历史又是人们能动选择的活动过程。而这两个方面即社会规律与人的选择的统一,正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决定论观点的内容。这是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它统摄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观点。同样,它所提供的辩证决定论方法,也是把握社会总体的方法,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其他方法的内容,因此,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总方法。

历史本体论方法是从社会客体角度分析社会的方法。社会作为高级物质,它的基本结构可以区分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进而在社会宏观层面上又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社会结构这几个层面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即为社会历史这一客体发展的基本规律。由这些规律转化而来的历史本体论方法,也就是分析社会客体的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和群众路线方法则是分析社会主体的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群众路线方法是有区别的,前者仅仅适用于分析有阶级社会主体的特殊形式——阶级、阶层及其矛盾,后者则普适于一切社会,但又侧重于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的是群体或整体这个起决定作用的基本方面。

历史主义方法则是从历史过程的角度分析社会的方法。全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都体现着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但它们却被淹没在其他内容中,有时还被舍弃掉,未能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并给人们以较完整的印象。关于历史主义方法的研究,把贯串于其他方法中的这一方法抽取出来,作为一个专题,较为集中和详尽地说明它,这既是对其他方法的一个补充,也使历史主义方法适当地凸现出来,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体系中这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社会评价方法是从评价的角度研究社会的方法。与历史主义方法相似,社会评价方法也是贯串于历史唯物主义其他方法中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对社会总体的分析,还是对社会客体或社会主体的研究,都包含社会评价及其方法的内容,即便是历史主义方法也是和有关评价问题不可分割的。只是在其他方法中,社会评价问题比较零散,不够集中和系统。因此,有必要将社会评价方法抽取出来,作为一个专题,集中予以阐发,以此表明,它也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方法,是“一总多分”的关系。其中,辩证决定论方法是总方法,其他方法则是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认识、评价和改造社会的方法,是总方法的特殊表现和补充。它们的统分结合,多角度、多侧面的交叉互补,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对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切科学都可以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层次,同理,唯物史观不仅应有自己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而且应有自己的应用理论——方法论。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社会的一般理论,那么,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就是关于社会的一般技术。正如在科学——技术——生产的链条中,技术处于中间环节一样,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社会实践的链条中,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也处于中介或“桥梁”地位(当然还有具体科学等其他中介)。过去,人们注意较多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现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研究则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或方向,可以从唯物史观的应用或操作的角度,开阔人们的视野,发掘出一大批研究课题,丰富唯物史观的理论宝库,并且使由基本原理、方法论以及唯物史观发展史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起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50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

标签:;  ;  ;  ;  ;  ;  ;  ;  ;  ;  

唯物史观方法论初探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