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文化特点与企业经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企业文化论文,企业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1.“社是”中所反映出来的日本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
(1)重诚实讲信用
许多日本企业在“社是”①中都强调诚实信用,将此比作无与伦比的“财富”,视为企业的立身之本。例如,伊藤洋花堂公司的“社是”提出,要使公司成为客户、交易对方、股东、地区社会以及公司职员所依赖的诚实的企业;再比如,卡斯密公司提出,公司的基本姿态是:诚心诚意的、苦干流汗的、不欺骗撒谎企业;日本的中国电气工事公司的“社是”干脆只有两个字,即“真心”。真心地对待顾客,真心地对待工作,真心地对待员工,真心地对待股东,真心地对待地区社会。这种“真心”的精神对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有所启发的。长期以来,我们不少人总以为市场经济就是坑蒙拐骗,损人利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现在一搞市场经济就假冒伪劣遍地行,一部分人不想老老实实地作生意。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日本企业,却大部分以诚实信用为本。仅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理解,日本之所以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将经济建设搞得这样好的原因所在。既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诚信”二字,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更应该以“诚信”为本。舍此,社会不能发展,人民生活不能提高,国家不能安定。
(2)端正的企业目标
以往我们总以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赚大钱发大财,企业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然而看一下日本的企业却没有以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比如,和泉电气公司的企业目标是:“全体员工在尊重人性的同时,通过企业发展为社会经济作贡献,并使人生富于意义”;再比如,太平制作所的企业经营理念提出:我们不是为了太平制作所而存在,而是为了我们太平制作所才存在;大洋渔业公司甚至提出:“企业最重要的是人”;日建工学公司提出:“我们公司是员工们共同追求人生价值的场所。”总之,企业不是为了盈利而存在的,而是为了员工的生活更美好更有意义、对社会经济更有贡献,进而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存在的。
当然,企业是个经济性的社会组织,不盈利亦无法生存。那么日本企业对盈利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日本企业的态度是,盈利仅仅是通过企业成长发展而使人们生活幸福的手段(和泉电气公司)。具体如何盈利呢?高岛屋公司提出:盈利必须伴随顾客的满足,即给顾客带来服务使其满意之后才能盈利,不能损害顾客只顾自己的盈利;其次,三洋化成工业公司提出:唯有创造价值才是产生永久利益的源泉,不能追求浮利;再有,东京电力在本公司使命中指出,不能只追求公司一己的私利,应同时谋求经济社会的健全发展;最后,兼松江商等公司提出,要确保适当的利润,即以适当的价格向顾客提供服务,不能谋取暴利。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企业对待盈利的态度是端正的。即首先不能损害顾客,其次不能追求浮利,第三不能只顾自己,最后不能谋取暴利。总之追求的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效益最大化。正是由于绝大多数日本的企业能够有这样端正的经营目的,因而才获得了扎扎实实的发展和进步。像那些追求投机性一时性暴利的企业都不可能长期站稳脚根,获得稳定的发展。
(3)强调企业的责任。
在有了正确的企业目标的基础上,日本的企业十分注重其对各个方面的责任。或者称做“公平对待”各个方面。
第一、对消费者(顾客)的责任
这主要是强调要以优良的品质和服务对消费者负责,追求顾客满足度最大化(爱知丰田汽车公司)。可以说,在日本,消费者已是真正的“上帝”。
这其中包括尊重人性、尊重员工、重视人的培养、能力的发挥和开发,使员工在公司中身心得到陶冶,保持健康,生活丰富多彩,(三得利公司)。一句话,要实现员工的幸福最大化(爱知丰田汽车公司)。在经营上相应地多主张全员参加,大家是一家(福冈银行)。可以说,雇员绝不是单纯的劳动要素,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企业不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购进劳动力商品,而是全体员工的“家”,必须为大家谋福利,为他们提供工作生活的可靠保证。在这样的企业中,可想而知,劳动者怎能不一心为企业,一心为大家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对交易合作者、股东、工会的责任。
这主要是强调要公平地对待各有关方面,取得信任,协调发展,共存共荣,结成命运共同体。日本的企业不少都以“和”为贵,在通过竞争取得企业发展的时候,不忘有关企业、有关方面的利益。在这里,日本的企业文化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社会费用或称社会成本的问题。如果说合力大于分力之和的话,那么,一个社会可以说就是放大了的企业,不发挥社会中每个企业加在一起的力量,社会效益则必然降低。在竞争中如果只顾自己而挤跨了对方,表面看起来自己是赢了,赚了。可是破产失败的企业必然成为社会的负担。到头来负担这部分企业人员的费用则必须从成功的企业的盈利中扣除,由成功的企业负担失败的企业,这就是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求得共同的发展,相互顾及对方的利益。
第四,对地区·社会的责任。
日本的企业文化认为,社会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只有对社会公平,为地区社会服务,采取尊重社会公共性的经营,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才是企业应有的姿态。企业的发展应该为国家产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作贡献,而不是只顾自己一家的发展,不顾环境、公害、生态平衡,以至于危害地区·社会及人类。这可以说是日本企业的最高目标,把一个企业的目标与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福利联系在一起,这无疑会大大地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获得极大的使命感、伟大感和满足感。
(4)强调进取和创新
新大和工业公司有一句“社长的话”:“消灭固定概念”;大福公司的“社是”是:“日新”,即“今天的我们不应是昨天的我们,明天的我们不应停留在今天的我们”;索尼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做前人所未做的,先人一步”;住江织物公司要求员工要“贯彻不屈的精神”。总之,日本的企业大多重视科学技术的钻研和创新,以永不满足一日一进的进取精神来鞭策员工不断地努力,以不屈不挠的奋斗来迎接困难和挑战。
2.“社训”②中所反映出来的日本企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我们知道,企业文化的机能就在于给予企业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据此能够统一企业内部,形成巨大的“合力”,发挥出“整体效应”。那么,日本企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又具有哪些特征呢?
(1)在道德品质方面:日本企业的“社训”在员工道德品质方面多强调要信义诚实、遵纪守法、友爱礼节、心身兼修、热心奉献。
(2)在对待企业方面:主要是要“爱社如家”,将自己作为企业大家庭当中的一员,个人服从组织,强调对企业的忠诚。
(3)在对待同事方面:要和睦友好、团结协作,强调产品是所有人综合劳动的成果。
(4)在对待工作方面:强调员工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创意开拓、积极实践,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有献身工作的精神。
(5)在对待困难方面:要不怕困难、勇于思考、百折不挠,要以铁的意志和火的精神向困难挑战、向可能性挑战、向纪录挑战。
总之,日本的企业通过日常自训、五戒、五省、服务原则等形式规范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提倡以正直之心、反省之心、谦让之心、奉献之心、感谢之心来对待一切,使自己日臻完善,人格得到升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日本的劳动者来说,在一个企业里面工作绝不仅仅是挣钱养家糊口的问题,而是同时通过自己每天的努力,为企业为社会作贡献。在取得相应的物质报酬的同时,还不断地使自己得到锻炼和成长,在精神方面也得到满足,即满足了安全保障、情感归属、地位尊重和自我实现的社会需要。
(二)日本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
1.日本式企业经营的特色
每当一提到日本式企业经营的特色时,人们就会列举出“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这三大神器。然而,所谓终身雇佣并没有明文的制度或合同来加以保证,仅仅是一部分大企业的人事惯例;年功序列由于时代的变化也日益受到能力主义的挑战;企业内工会在劳动者组织效率日见低下的今天,其作用也不能再过高期待。那么,究竟日本企业在战后是靠的什么才取得成功呢?日本一桥大学教授伊丹敬之提出了“人本主义企业经营”的理论。
所谓“人本主义”,据伊丹教授的解释,指的是以人为根本的相对经营组织结构原理。即在经济系统中最珍贵的资源不是金钱、不是物,而是“人”。进而,在企业与企业、组织与组织的联系方法上,不是以钱而是以人为根本的基准。具体来讲,人本主义的内容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中心作用的企业是属于谁的?是为谁而运作的?
按照传统观念,企业是属于股东的,即股东主权;战后的日本在法律上虽然规定股东是企业所有者,但在实际上从资本的结构来看,已从个人资本主义转变为法人资本主义,实行的是职工主权,即企业是属于全体从业人员的。这一点无论是从个人投股比例缩小,法人投股比例上升;还是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有绝对的控制权,广大股东对企业支配能力很小(分红派息率低到0.5%以下,股东大会形式化、没有人事权等等),都可以得到证明。在一般日本人意识中,企业是大家的,这包括企业经营者、一般劳动者及股东。由此派生的经营理念是劳动者雇佣优先,重视劳动者的满足。
(2)在连结企业与企业的市场中,究竟应以什么原理为准绳?
按照传统的资本主义原理,应该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即自由主义为准绳。可日本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是“组织的市场”,即力图保持长期的、持续的交易关系,实行的是共存共荣的共同体原理。这一点从日本企业的集团化(拟制的兄弟关系)和系列化(拟制的亲子关系)就可见一斑。再加之日本政府与企业的紧密关系,就难怪美国人攻击日本国家是一个“日本株式会社”、整个日本列岛是一个不沉的“航空母舰”了。
(3)人们参与企业活动的方法是单一集中的还是多元分散的?即物质利益、信息及决策权力的分配模式是怎样的。
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市场技术信息掌握在企业所有者——企业家手中,由其一人来决策和占有剩余价值;但在日本的人本主义企业中采用的却是多元分散的分配模式。首先,在工资分配上,日本企业的总经理与新职工的月收入相差不过几倍,与其他国家相比分配的平等程度最高。其次,在决策机制上日本采取著名的“禀议制”,即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决策权下放的程度很高。再加之全面质量管理(QC)小组等,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是广泛和深入的。最后,市场和技术信息在企业内共有,这已成为日本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成功经验。在信息社会里,只有在企业内伙伴式地处理知识,沟通信息,才能最佳地组合和利用“人的资本”,通过同知、同想、同决策、同负责的方式,形成相互信任与相互合作的风气。在这方面日本的企业显然占有强大的优势。有不少日本企业甚至创造了全自治式工作小组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与小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充分地利用员工的知识及信息。
2、日本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的关系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企业经营很有特色。它究竟与其他国家企业经营存在哪些不同呢?“Z理论”的发明者美国的威廉·大内教授进行了这样的比较:
日本企业机构 美国企业机构
终身雇佣制短期雇佣
缓慢的评价与晋级 迅速的评价与晋级
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专业化的经历道路
含蓄的控制明确的控制
集体的决策过程个人的决策过程
集体负责 个人负责
整体关系 局部关系
通过比较,大内教授发现,在组织模式的每个重要方面,日本与美国都是对立的。与此同时他还发现,有一些在美国自然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如IBM、普罗克特·甘布尔、休利特——帕卡德、伊斯门·柯达等,在经营管理上与日本企业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于是,他参照“X理论”、“Y理论”将上述企业定名为“Z理论”,提出了著名的“Z理论”。
大内教授高度评价了日本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中的终身雇佣、缓慢评价和晋级以及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他指出,终身雇佣是日本企业最重要的特征,它是后两者的前提条件,它把日本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结合在一起,由此使员工产生出信任和对企业的忠诚,愿意将美好的年华献给自己的工作;而缓慢的评价和晋级不鼓励短期见效的哗众取宠的手段,使真正的工作表现暴露无遗。促使员工真诚地对待工作、对待同事、对待晋升;非专业化的经历道路采取终身工作轮换制,鼓励员工一专多能,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多面手。这样,既培养了职工,又有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在上述经营特征的基础上、“Z型组织”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即信任、微妙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性。“Z理论”的结论是劳动生产率取决于信任、微妙性和亲密性。因为只有具备上述三种特征的企业内的工人才关心企业的生产率提高的问题。
(1)“Z理论”的第一课——信任
信任可以使企业内的部门作出牺牲以顾全企业整体的利益;信任可以使员工坦率和诚实地对待工作和他人,忠实于企业,这就是生产率。
(2)“Z理论”的第二课——微妙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只有长期相处才能精确了解每个人的个性,才能组成效率最高的搭档。强迫命令不会有微妙性,微妙性丧失,生产率随之下降。有了微妙性,人们的工作能主动地拾遗补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3)“Z理论”的第三课——亲密性
尽管社会学家们早就指出,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亲密性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可是长期以来人们一般的看法是:“个人感情在工作中是没有地位的”。但是,一个成功的工业社会日本证明了工作单位中也存在着亲密性。亲密性使信任和微妙性得到发展。人们的相互关心、相互支持都来自密切的社会关系。社会亲密性一旦瓦解,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人们对企业组织、对社会将失去责任感。日本企业内的种种“会”、“小组”、“俱乐部”对于增进亲密性大有帮助。因为,人们最关心与自己同等地位的人对自己的看法,即所作出的亲切、微妙及复杂的评价,研究表明,各种会的会员资格比等级制度、工资、晋级更能影响员工的行为。
以上,通过“Z理论”对日本企业经营的描述,我们看到,“日本企业的基本管理方法是如此微妙,含蓄和内在,以致局外人往往认为它是不存在的。……它的实质与西方企业的管理方法迥然不同”。大内的这段话生动地概括出日本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的关系。
日本的企业文化是日本的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深深地植根于日本文化的沃土之中。正是日本文化的群体特征所反映出来的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即集团归属原则和重视群体内部和谐统一的原则,在当今日本企业文化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日本的企业文化在形成之后又从大政方针、行为规范方面极大地制约着日本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和方式;制约着企业员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正是有了“顾客满足度最大化”的指导思想,日本企业在经营方针上把质量、服务放在工作的首位,员工也以钻研提高技术、保证高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为规范;正是有了“职工幸福最大化”的经营宗旨,日本企业才不追求眼前浮利,而着重于企业稳定发展的长远目标;正是有了“对地区、社会、国家、人类负责”的优秀企业文化,日本的企业才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树立起良好的“公司公民”形象;正是有了“进取和创新”的企业精神,日本的企业才能成长壮大到今天的规模。也正是有了共同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日本企业的员工才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发挥了“整体效益”,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化”,使得日本经济快速腾飞。日本经济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软件”,是企业事业取得成功,企业员工得到幸福生活的社会需求和实现自我的有力手段。
注释:
①“社是”指企业经营的大政方针和宗旨,包括公司宪章、要谛、经营理念、经营信条、经营精神等。
②“社训”指职工守则和纪律,包括誓言,戒、心得、要纲、自训、标语、服务铁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