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运动员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理学论文,耐力论文,足球运动员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身体能力作为足球比赛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足球界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纵观国内足球比赛,又始终给人以足球运动员身体能力低下的印象。是我们的教练员不重视身体训练?显然不是。每年的甲A春训,练习12分钟跑、练体能,各队都高度重视,而且12 分钟跑的过关率也越来越高。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体能不佳的表象呢?我看主要还是我们的教练员对运动队没有系统的训练计划,或没有科学的身体训练方法,或有为使运动员过关采取的应付体能测试的指导思想有关。但最主要原因是没有搞清足球运动员的生理特点,使训练中没有正确的科学依据有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足球运动的特点、比赛中运动员的生理变化、足球比赛中主要的供能系统进行研究,从而提出足球运动员身体耐力训练的生理学依据,才能使身体耐力训练科学化、规范化,从而使训练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2 足球运动的特点
我们知道,足球运动是一项高速度、对抗激烈的比赛项目,其技、战术复杂,掌握动作难度大,比赛难度大,比赛时间长、场地大,体能消耗大。上述特点,决定了运动员身体能力在一个队的竞技能力组合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1 跑动距离 跑动距离长,是现代足球运动的突出特点。 从全面型足球诞生起的统计数据看:全场跑动距离为8000至11000米, 而到了1990年世界杯利森的记录:场上跑动最低者8706米,最高达14273米。
2.1.2运动方式 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运动方式有走、慢跑、 快跑和冲剌。80年代比利时人格温的研究发现,运动员全场跑动距离10225 米,低强度为42.9%,中强度为42.6%,高强度为7.5%,而90 年代世界杯所得出的结果是:走33.7%,慢跑40.8%,快跑16.1%,冲剌9.4 %。
2.1.3运动强度 随着足球比赛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运动强度也在加强,水平高的比赛,强度较大。研究表明,比赛当中快速跑距离的百分比和最大速度绝对值提高是体现比赛强度的最有力的证明。
3 足球运动的生理变化
3.1心率 在高水平的比赛当中,根据数据测定, 运动员的心率接近极限,比赛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心率超过85%最大心率。
3.2氧耗 接近最大氧耗的80%,相对氧耗是个人最大有氧能力的8%或更高。
3.3体温 人体正常温度为37.47℃—37.5℃(直肠温度),而激烈比赛中运动员的体温达到40℃。
3.4体重 经测定:高水平、高气温情况下,体重下降4—5 公斤:低水平、适中气温下体重下降1—2公斤。体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失水,而失水会影响耐力。
3.5血糖 比赛后血糖含量相当低,大约在3.8±0.8 毫克/升范围内,而运动时摄入葡萄糖,运动员的耐力可以“相对”提高。
3.6肌糖原 测定数据表明,比赛后肌糖原基本上没有剩余。 我们知道,有氧代谢产能很高,比赛前运动员体内有充足的糖原贮备是十分重要的。糖原贮备少,耐力和高强度运动能力会下降,这种不利影响在比赛的下半时会表现出来。
3.7血乳酸浓度 赛后达12毫克/升。 这表明无氧代谢在足球比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因为足球的快速高强度运动的结果。
3.8肌肉力量 利用等速方法测量, 高和低角速度的最大等长和最大功力性力量,比赛前后无显著变化,并不意味比赛时肌肉耐力下降。但运动形式中丧失持久肌肉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3.9生化指标 肌肉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减少, 对肌肉功能有影响,赛后运动员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乳酸脱氢酶和氡氨转氨酶升高,而铁下降。
4 足球比赛中的主要供能系统
对足球比赛中的主要供能系统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身体训练的安排。国际足坛对此的争执也经过20多年的认识和统一过程。
4.1无氧供能 80年代前后,直至第13 届世界杯上科研人员对比赛中的能量供应的测定,基本上得出的结论是:队员在比赛中的消耗30%在有氧耐力上,而70%在无氧耐力上。美国人福克斯也认为:足球比赛中无氧供能约为60%—70%,瑞典人阿内维克测得国家队比赛中的血乳酸值高达成160毫克%,比赛结束后也达成120毫克%。英国人里利、托马斯也认为:足球比赛每90秒内有15米的冲剌跑,运动员的非乳酸无氧功,高达169—181kmg/s。
4.2有氧供能 而进入90年代以后,很多学者通过研究, 发现足球运动员12分钟3200米跑速的全场总距离约占87%,时间约占96%,比赛时血乳酸值在4—8mM间,从而揭示了足球比赛有氧能力约占70—80%的论点。
4.3 由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 足球比赛时其能量供应较集中于有氧和非乳酸无氧供能,无氧糖酵解能力则对足球运动员没有特别的需求。因此,一般认为足球比赛时对有氧和非乳酸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5.综上所述
足球运动是一项靠有氧和非乳酸无氧供能的高强度、非持续性的间歇运动。因此,要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耐力,必须解决有氧和无氧训练,有较高身体能力的运动员要特别重视非乳酸无氧供能的训练。
耐力训练是指对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或称对抗疲劳的能力。按照所参加的运动和能量供应特点,把耐力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从上述分析中,我们知道足球运动员的耐力越来越多地趋向于有氧与无氧耐力分类法的应用。即把足球场上所表现的中小强度奔跑及相应的肌肉活动归为有氧耐力,把大强度连续反复快跑及伴随的肌肉活动列为无氧耐力。
5.1 有氧耐力训练
有氧耐力训练主要是发展运动员的有氧氧化供能系统,我们知道有氧耐力的高低取决于最大耗氧量的大小,最大耗氧量的数值实际上标志着人体吸进氧、运输氧及利用氧的能力,所以凡能迅速有效提高运动员上述机能的训练方法都属于有氧训练的范畴。在训练中经常采用较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持续性练习和长段落的间歇训练来发展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但要掌握好下述两个原则。
5.1.1训练时间 不同训练时间机体参与供能的系统不同, 生理学认为:10秒内的大强度运动主要是靠非乳酸无氧供能;10秒至一分钟内的大强度运动主要是由无氧酵解供能;一分钟以上的活动才主要是有氧供能。因此,为保证训练形式确实发展有氧供能能力,应注意掌握好练习时间。
5.1.2活动强度 我们知道, 练习时间决定了有氧耐力训练不可能大强度活动,但强度过小又不可能充分动员人体的呼吸循环机能,有效地发展有氧耐力。因此,有氧耐力训练中的强度掌握是特别重要的又一因素。生理学认为:适宜的运动强度,主要以“无氧阈”为标准。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逐增工作强度时,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4 毫克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VO[,2max]或功率(瓦)来表示)。 也有生理学家认为每分钟心率不低于150次作为基本强度标准。
5.1.3训练方法 根据上述两个原则, 可以设计出许多有氧训练的方法。就有氧耐力的一般训练来说,持续性练习和间歇性练习都可以发展有氧耐力,持续性练习可根据速度是否变化而划分为变速训练(如法特莱克训练法)及匀速训练两种。间歇性练习也可根据两次练习间的休息间隔是否能使人体工作能力完全恢复而划分为间歇训练和重复训练。这几种训练方法在强度、持续时间及间隔时间安排上的区别可以对人体各系统和器官等的机能能力产生不同影响。就有氧耐力的专项训练来说,较长时间活动中的传接球练习,一人一球的运带球练习等都可促使有氧耐力在熟悉球性的同时,得以有效地发展。
5.2无氧耐力训练
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或者说当不能获得充足氧以供产生足够的有氧能量时),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提高这种能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生理学认为:进行无氧训练时,由于欠下大量的氧债,在血液中可出现极高水平的乳酸,表明在体内主要采用的是无氧酵解的供能方式。研究发现,无氧耐力水平越高的运动员能耐受乳酸的水平也越高,因此也就能负欠更多的氧债,我们通常以一个运动员能负欠氧债的最大量来作为无氧耐力高低的指标。也就是说,通过无氧耐力训练,要提高运动员负欠氧债的能力。
5.2.1训练机理根据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我们知道, 要提高运动员负欠氧债的能力,也就是要提高或改善以下方面的机能,即:
5.2.1.1提高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
5.2.1.2提高肌肉消除乳酸的能力
5.2.1.3提高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
5.2.2训练方法及原则
5.2.2.1间歇训练中要考虑练习时间和间歇时间匹配,实验表明, 如休息时间不变,则练习时间愈长,乳酸产生愈多,相反,如练习时间不变,则血乳酸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5.2.2.2若要发展无氧耐力素质需要设法达到高乳酸水平, 增加练习时间,适当缩短休息时间。
5.2.2.3缺氧及高原训练是在氧气欠缺的环境下训练, 使人体对缺氧产生适应,这是培养和锻炼运动员良好的意志品质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在经受严重缺氧状态下而能坚持努力,这在局部的肌肉力量加强之前,需要顽强的意志力。为此,进行无氧训练时要坚持与心理训练紧密结合。
5.2.2.4进行无氧耐力训练要根据训练任务和运动员特点, 对症下药,有目的地选择训练手段,因为各种训练手段对提高无氧或有氧耐力有一定的比重。
5.2.2.5在无氧训练的时候,要掌握好这一原则, 即:足球比赛主要是有氧和非乳酸无氧供能,无氧酵解能力对足球运动员没有特别需要,血乳酸值水平应控制在6——7mM之间即可。不然,将浪费运动员大量不必要的消耗和训练时间。
6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足球运动是一项高强度、非持续性的间歇运动。足球比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能量,这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足球运动员身体训练中的耐力训练,必须选择最能发挥运动中主要利用的能量系统生理能力。这样才能使训练科学化,并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收稿日期:1999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