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敢于表达,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前提。语文教师要构建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乐于表达,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创设入境、入情、入理的情境,让学生能愉快地有感而发。善于表达,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要让学生学会表达的有关技能。
关键词:表达 氛围 情境 技能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073-01
新课程改革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语文课堂要求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三方”对话。可是学生懒于思考,畏惧发言,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课堂成为了老师的舞台,学生养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等”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这种现象犹为普遍。为了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做了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营造“敢于表达”的氛围
课堂气氛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高涨,感受性提高,反应积极敏捷,思维活跃,融融一堂,在这样的气氛中学习,每一节课学生都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却存在表达中的心理障碍,担心自己说话不当、举止失措,害怕当众出丑有失“面子”,害怕一旦说错话就会遭到同学讥笑讽刺。长此以往,表达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形成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的负面心理。因此,鼓励他们敢于说话,是快乐表达的前提。
1、语文课堂应构建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在学生心里种下信赖的种子,开出自信的花:我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我勇敢地表达,我就会进步!学生在表达时,教师应该是真诚的听众,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隔离于群体之外,敞开心扉,融入学生的世界,和他们一起聊天、讨论、畅想,进行没有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个体,在思维和表达中肯定有着很多缺点和不足,常常会出错,但他们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多称赞,多鼓励,这一次努力做了,相信他们的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2、语文课堂应营造积极、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
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和关注他人,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包括一些“异样”的声音。如朗读时结结巴巴,答题时错误百出,议论时词不达意,甚至文不对题、标新立异,都要做到不嘲笑,不挖苦,大家予以及时的提示和善意的帮助,让课堂里听不到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鼓励学生敢于说话,学会合作。
二、创设“乐于表达”的情境
1、入境,表达“美”
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在教学《沁园春•雪》时,将词句融进多媒体课件之中,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影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动态世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适时引导:“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喜欢这样的景象吗?”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从而感悟词句中洋溢的英雄豪情。
2、入情,抒发“情”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入情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如:教材展示了《藤野先生》的师生情,《金黄的大斗笠》的姐弟情,《背影》的父子情;《南园》中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报国情;《过零丁洋》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救国情。可以说,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我在教学《背影》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爱你的父亲吗?你是怎样向你的父亲表达爱的?”引导学生“入情”,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抒发感情。
3、入理,谈论“理”
作品中的“理”,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如叶圣陶在《古代英雄的石像》中对那位“一阔脸就变”、最终倒台的石像的刻画,旨在说明在社会中那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英雄”由于脱离群众,最终必然要倒台的道理;韩非子在《扁鹊见蔡桓公》中通过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的道理;蒲松龄在《狼》中通过屠户运用机智勇敢把狼杀死的故事,旨在告诉人们人的智慧胜于一切……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小中见大,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得出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锻造“善于表达”的技能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求学生学会表达的有关技能,说话要说普通话,力求发言准确,吐字清晰,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句子停顿,控制说话速度,使表达的语调、语脉、语流、语速等自然合度,大方得体。因此要求通过以下四关:
1、语音关。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正确地发音吐字,语气连贯,表达清楚。
2、内容关。训练学生审清话题,明确中心,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善于抓住关键性的概念,有的放矢地展开话题和准确贴切地答话;合乎逻辑地论述问题,发表见解。
3、结构关。要求学生表达有头有尾,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样,才能言之有序,有利于阐明己见。
4、表情关。要求学生说话时姿态自然,大方得体,有表情地表达。并处理好语调急缓,节奏快慢,语气轻重,或激昂低沉、或委婉深沉、或风趣幽默,这些都要根据表达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综上所述,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要经历“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以“敢于表达”为前提,以“乐于表达”为基础,才能真正达到“善于表达”,真正充实人文内涵,提高语文能力,才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
论文作者:左已匡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学生论文; 说话论文; 情感论文; 课堂论文; 能力论文; 自己的论文; 作品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