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可以为“城市记忆工程”做些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档案馆论文,做些什么论文,记忆论文,城市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2年青岛市档案馆实施“城市记忆工程”以来,全国各地的档案馆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目前,“城市记忆工程”已经成为档案馆丰富馆藏、整合资源,发挥社会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笔者感到,很多档案馆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时重于主动记录,忽视接收和梳理馆藏中有关“城市记忆”的档案;重于独立开展工作,缺乏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在此,笔者想谈一谈对档案馆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一点粗略认识。
一、档案馆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角色定位
所谓“城市记忆”,就是指一座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即当提起这个城市时可以想到的这座城市的特点,包括其地形地貌、文物古迹、标志性建筑和街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重要的历史事件、诞生或工作过的历史人物,民风民俗、饮食、方言、传统工艺等特色文化。这些特点既包括有形的物体,也包括无形的文化。
2000年,在西班牙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在致开幕式时谈到:“档案馆是保存人类记忆各种表现形式,保存社会记忆、个人记忆的最权威场所”。①加拿大档案学家特里·库克曾说:“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利益,而且更多的还要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②
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既要尽可能地保持、保护那些有形的地貌、古迹、文物、建筑、工艺品等,又要尽量多地收集反映本地区形成、发展,记录本地区名人、大事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需要形成一个从上到下、分工合作的联动机制,需要城市规划、建设、文物、文化、档案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政府要认识到留存“城市记忆”的重要性,给予实施“城市记忆工程”必需的政策、资金的支持;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通过制定有关法规制度,统一规划城市布局,保护城市的老建筑、老街道,扶持民间工艺、民风民俗,收集、整合有关档案资料等一系列工作来留存完整的“城市记忆”。这项工作靠档案馆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档案馆是实施“城市记忆工程”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但并不是唯一的实施者。
二、档案馆要积极收集保存“城市记忆”
档案馆在实施“城市记忆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档案馆可以通过丰富馆藏、挖掘馆藏、辅以征集和主动记录等工作完善和梳理“城市记忆”。
(一)丰富和挖掘档案馆馆藏
1.加强对进馆单位档案的接收
对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档案的接收是丰富档案馆馆藏的主要手段。各单位工作人员定期将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材料向本单位档案机构移交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作出的规定。2007年和2011年颁发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国家档案局8号令)和《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国家档案局9号令)分别对机关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馆的收集范围作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是丰富室藏和馆藏的重要参考和依据。反映城市规划、建设的文件是相关部门履行自身职责中形成的重要行政许可和审批的文件,应作为档案室和档案馆归档和接收的重点,但却由于业务部门出于工作便利等原因不愿归档或移交,一直是接收工作的弱项。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这些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档案馆要将其列入接收范围并作为接收工作的重点。
除了加强对业务文件的接收外,档案馆还要加强对照片、音像、实物等其他门类和载体档案的接收,改善档案馆馆藏结构。
2.深度挖掘馆藏档案资源
馆藏档案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和命脉,档案馆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时首先就要从馆藏中挖掘和整理那些记载了城市发展、建设的档案。一是政府文件、建设图纸等纸质档案,包括城市规划、重要建设项目决策、公共设施建设、水利、交通、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方面的档案。如北京市档案馆就保存着有关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形成、确定的始末;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地铁筹建、设计的过程;有关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李大钊、孙中山等历史事件和名人的档案,这些档案承载了北京在近现代真实、独特的“记忆”。二是老照片、音像等声像档案。声像档案生动、鲜活地反映了当时历史时期的景象,如老街道、老建筑的照片、名人或是普通人生活的照片、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像等,将老照片与现代的照片进行对比,可以一目了然地体会到城市的发展和变化,而那些影像更是可以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那个历史时代。三是地图、票证、民间工艺品等实物。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给观众的感触是深刻和生动的,能够使观众更加直观地看到和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及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等。
3.加强馆际间合作
除了挖掘本馆馆藏外,档案馆还要加强馆际合作,吸纳和共享其他档案馆的馆藏。这种合作既包括综合档案馆与专门档案馆的合作,也包括与上下级和相邻地区综合档案馆的合作。综合档案馆与专门档案馆的收集对象是不同的,如综合档案馆收集了有关城市规划、总体布局的文件,而城建档案馆收集了每个建设项目的审批、竣工等文件,这些档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可以互相补充、借鉴。上下级档案馆——如省级与区县级档案馆——都会分别保留一些有关某个地区历史的档案,而由于区划调整,相邻地区档案馆也会互相保留一些对方的历史档案,这些档案馆之间可以通过数字化、复制档案仿真件等方式丰富本地区的“记忆”。
档案馆只有立足馆藏,抓住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才能在开展“城市记忆工程”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开展档案资料的征集
档案馆现阶段保存的档案普遍以文书档案为主,以红头文件为主,缺少具有时代特色、地区特点的文件、声像和实物。除了加强对这些档案的接收,各档案馆已经将征集工作作为丰富馆藏、完善馆藏结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1.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征集工作
档案馆在开展征集工作时要放宽视野、拓宽渠道。放宽视野即是除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征集工作外,还可以延伸到曾经有行政隶属关系的相邻地区、本地区领导人曾工作过的地区、可能存有本地区历史资料的国外档案馆或个人等领域。如:威海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就曾多次到英国、德国征集本地区在其殖民地时期形成的档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拓宽渠道是指档案馆除向社会公布征集通告、主动向有关单位、人员了解信息并开展征集等常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征集员队伍、依托展览开展相关内容的征集等方式开展征集工作。例如,北京市石景山区档案馆通过向社会招聘,成立了一支由文史、摄影爱好者组成的征集小组,征集小组在接受了档案专业知识的培训后,负责征集反映石景山区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档案资料和拍摄首钢变迁、苹果园交通枢纽建设等城市拆迁改造进程的工作;北京市档案馆在2011年承办“一切为了人民——北京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展览时,以展览为媒介,征集了各类党史资料、实物1.37万件。
2.加强征集资料的鉴定
档案馆在开展征集工作时还要注意征集资料的鉴定工作。一是鉴定征集的资料是否具有史料价值。例如人物资料,如果是名人,那么该人物是否是在国家或本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如果是普通人,那么其资料是否能体现出其所处时代的背景。再如企业的资料,该企业是否是本地区知名企业,这些资料能否反映出企业发展的历史、经营的特点和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二是鉴定征集资料的系统性。如果征集的资料是零散的,就不能完整地体现出其承载的历史,即使年代久远,也不过是给档案馆增添一个噱头而已,并不具备太多的研究价值,所以征集时不能一味追求资料的形成年代,而更应关注其完整性和成套性。三是鉴定征集资料是否与本地区有关。档案馆是其所在地区的历史记录的保管者,如果一个档案馆征集了大量与本地区历史、发展无关的资料,就违背了其存在的初衷。
所以,档案馆在开展征集工作时既要广、博,又要精、细,尤其是要牢记征集工作是为了完善馆藏结构的目的,不能为了征集而征集,收进大量无用的“破烂”,浪费档案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主动记录城市发展历程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主动关注并记载本地区的发展变迁,以照片、声音、影像等方式记录、抢救、保护城市中正在损毁、消失的建筑、文化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认为,档案馆应当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主动记录:
1.对标志物的定点、定期拍摄
档案馆要对本地区的标志性建筑、街道、村庄等进行定点、定期的拍摄,待日后对这些新老照片进行对比,就可以鲜明、完整地反映出本地区的发展变化。
2.对有历史、文化特点的景物拍摄
档案馆要在分析本地区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方面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拍摄具有本地区文化、社会发展特点的建筑、人物、场景,留存一份独一无二的“记忆”。如北京市可以重点拍摄胡同、四合院、会馆等最具北京特点的老房子、街道、门墩、老百姓的生活等。
3.对生产、生活场景的拍摄
档案馆不能仅仅停留在拍摄、记录固定的建筑,还要采取人物专访、实地采集居民生活场景等方式,对反映本地区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无形资源进行“深度记忆”。不仅要拍摄即将拆迁的民居、厂房,还应记录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真情实感,工人的劳动场景等;不仅要拍摄本地区特色的建筑,还应记录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和生活民俗,如手工艺品的制作、民间歌舞等,这些人文资料会使档案馆的记录更加丰满、立体,也更具史料价值。
4.对拆迁地区的拍摄
这是抢救性的主动记录,是对即将消失的建筑和生活方式的记录。档案馆在对拆迁地区拍摄时要全程跟进,从对居民的拆迁动员到居民的搬迁场景,从旧建筑的拆除到工程的在建,最后到新建筑的竣工,都要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由于这样的记录时间紧、任务重、周期长,档案馆除了自行拍摄外,还可以委托与被记录主体有关的单位拍摄,如建设单位、被拆迁的乡镇等,也可以聘请专业摄影机构拍摄。
档案馆在开展主动记录工作时还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盲目、随意地进行,要主动和规划、建设等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本地区拆迁或建设的工作重点,制定主动记录的工作规划和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实施;二是不能只将目光放在对拆迁地区的抢救性拍摄上,还要关注对现存景物的记录;三是要做好对记录主体的文字说明工作,要记载被拍摄物体或场景的名称、时间、背景、内容等,提供对记录主体的详细认知。
三、档案馆要主动展示“城市记忆”成果
通过接收、征集、主动记录等工作丰富、完善“城市记忆”之后,档案馆还需要整合和展示这些“记忆”。
档案馆首先要按照专题将馆藏档案、征集的资料、主动记录的成果整合在一起,如可以按照老建筑、名人、历史事件、民俗等主题将相关的文字、照片、音像、实物等编制专题目录、史料汇编或通过数字化将同一主题的数字化信息汇集到一起。
其次,档案馆要通过多种方式展示整合好的“城市记忆”。档案工作者辛苦获得的“记忆”不能尘封在档案馆,只提供给历史学家研究,而是要充分发挥它们的社会价值,通过举办展览、制作专题片、编辑图书、画册等方式将其展示给城市中生活的普通民众。需要注意的是,档案馆在展示档案资料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说明,包括获得该份档案的渠道、该份档案体现的历史背景、档案中包含的内容、该份档案存在的意义等,使观众不仅能看懂这份档案,还能通过这份档案产生对这个城市的历史进程研究的兴趣,激发身为这个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甚至能促使某些观众将自己拥有的老资料主动捐赠给档案馆或交由档案馆代存。
总之,“城市记忆工程”是一项立体的、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作,它通过对有形物体的保护和无形资源的整合与抢救,勾勒出一座城市的形象定位,构筑起这个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档案馆作为“城市记忆工程”一个重要的实施者,肩负着记录和保护过去的义务、铭记未来的需要和期望的责任,所以不仅要被动地接收政府部门的“红头文件”,还要主动收集和记录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各类档案资料;不仅要保管和保护一个城市的记忆,更要积极发挥档案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引领社会公众了解、认知和走进城市的“记忆”。
注释:
①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的致辞.《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
②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特里·库克(加拿大).《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