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论文_丁伟民

紫元康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310011

摘要:建筑工程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行业,其工程项目管理的情况一直备受关注。在相关建筑工程管理条例的指导以及工程项目相关负责单位的通力合作下,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全国各地旧城改造等城市建设目标的提出,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开始大幅增加,各种建筑工程管理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为了能够及时的发现、预防、解决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本文将首先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其次,在了解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筑工程管控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控制措施

质量、安全、进度和造价是建筑工程管理的四个关键要素,是保障工程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因此,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管理大多也是从这四个方面出发的,即,通过相关建筑工程法规条例、项目施工中的监督控制、施工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保证以及管理人员自身专业素养等措施来实现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基于这一情况,本文对建筑工程管理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的探讨也将从上述几点出发。

1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

1.1 部分法规条例存在滞后性,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内现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法规和条例主要为2011 年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15 年修订的《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2004 年实施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2001 年实施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2006年实施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以及其他地方性法规条例。除了建筑法和勘察设计条例之外,其他总体性法规条例均为2006 年之前就已经颁布实施。与10 年前相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与建筑工程的发展情况已不可同日而语,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与建筑工程技术、施工材料、人才选用、建筑需求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有的法规条例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各地方正在制定、实施的建筑工程管理条例均是以上述法规条例为参照标准的,从这两个角度上来讲,建筑工程管理相关发过条例存在滞后性。

此外,在建筑工程必须遵循相关法规条例的前提下,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思想和模式也不够与时俱进,缺乏专业性与科学性,使得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2 实际施工管理缺乏先进性,设备人才待优化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阐述的一样,施工设备作为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其提供的数量、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性能的良好与否等将会直接对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带来直接的影响。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在施工中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依然存在一定的数量不足、机械落后或老化、整体性能不佳,以及建筑材料质量不均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降低建筑工程的实际效率、影响建筑项目的质量,还会给整个建筑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同时,建筑工程施工及监理人员管理不够严格有效也是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建筑业本身就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所以,一项建筑工程往往需要十几或数十甚至上百名劳动人员,这些劳动人员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技术、水平和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的高低以及自身职责的坚守程度将会对工程施工产生直接的影响,但不在少数的工程单位却在这一方面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良好的人员流动和培训机制作为劳动人员管理的依据,导致施工单位与工程监理单位对施工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的分工不够合理,导致建筑工程劳动人员职责混乱,权责不清。

1.3 安全责任意识较薄弱,事故管理待加强在实际的施工管理中,往往存在部分建筑工程施工方或承包方忽视相关管理人员的安排与分工,不注重对有关工程管理人员实际能力的严格要求或岗前培训,使管理人员整体管理素质不高,不能严格遵循有关法规条例、不能有效的履行工程管理的职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工程的危险系数,因质量安全监管不到位而发生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比如,根据2016 年11 月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可知,仅2016 年11 月,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就发生46 起、死亡54 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6 起,同比上升15.00%(见图1)。

图1 2016 年11 月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统计

2016 年1~11 月,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612 起、死亡709 人,比去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188 起,死亡人数增加177 人,同比分别上升44.34%和33.27%(详见图2~3)。

图2 2016 年1~11 月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统计

图3 2016 年1~11 月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统计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管理在法规条例和管理体制、设备和人员优化、质量安全意识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导致建筑工程管理不善、效率不高、事故频发,因此,需要通过相关法规条例与管理体制的健全、设备人员检验机制的完善以及安全责任意识的增强等方面进行建筑工程管理问题的控制、预防和解决。

2 建筑工程管理控制措施探讨

2.1 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健全建筑工程管理体制

①有关部门要完善相关法规条例,根据当前建筑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等条例的调整。比如,在工程质量方面,可以增设“阶段性项目施工专家核验(在建筑工程施工的初期、中期、后期的各个阶段,施工单位必须要聘请专门的合规的建筑质量检测机构或公司对在建项目的施工情况进行质量检测,检测通过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施工;质量轻度不达标的工程要通过修复措施予以弥补至达标;质量严重不达标的工程要立即停工等)”等内容,以实现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严格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条例的具体实施需要始终坚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切不可一概而论。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行为有法可依,依靠法律,加强工程管理,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逐渐实现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②建筑工程管理体制是建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建筑工程施工单位或承包单位要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及复杂程度,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并合理配置管理人员,确保管理人员的数量及质量,能够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通过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体制,落实生产责任,确保管理体制发挥效用,并推动管理工作的进步。

2.2 建立设备人员检验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宏观管控的作用,根据现阶段各类建筑工程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施工用机械设备等级与型号的筛选,对于已经无法很好满足建筑施工要求的老化、性能较差的机械设备列入“不达标设备”名册,以降低或消除因机械设备老化陈旧等问题而造成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按照建筑工程的规模、用途等进行“持证上岗”、“检验上岗”、“培训上岗”机制的建立,以保证工程劳动人员具有相应的专业胜任水平,等等。

(2)建筑工程施工方或承包方要按照工程项目的规模、用途、工期等具体情况进行机械设备和劳动人员的明确分工,并将这一内容落实到施工设计图纸中去,实现工程项目施工难易程度、重要级别与施工、管理人员的科学匹配,将设备与人员的有限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2.3 增强劳动人员安全责任意识,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系数

①从工程管理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增强着手,建筑工程施工方或承包方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图纸设计、工期进度等实际情况安排好安全员、质量监督员和综合管理员,且保证这些人员都必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胜任能力,以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性。

②从项目施工人员安全责任意识的增强着手,使施工人员具备较高的自我安全防护意识,比如,高空作业人员要系好安全带,提前做好事故防范准备,地面施工人员要戴好安全帽等;在建筑工程用高空支架搭建过程中药严格按照技术要求做好细节工作;各岗位工作人员要各司其职。通过各个环节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具有极大的作用,不仅能够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还能有效的确保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虽然现阶段,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着管理意识匮乏、人员能力较为不足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但通过不断的探索、改进,做好建筑工程管理的各方面工作,定能使建筑工程管理得到逐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韩向明.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3):46~48.

[2]黄钦鸣.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2):99105.

[3]黄国光.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31):1535.

[4]祝贺军.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商品与质量,2016(36):304,305.

[5]叶川.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6):1587.

论文作者:丁伟民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1

标签:;  ;  ;  ;  ;  ;  ;  ;  

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及控制措施论文_丁伟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