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思考:21世纪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世纪末的思考:21世纪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世纪末的思考:21世纪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世纪末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正带着诱人的希望和机遇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新世纪为什么呼唤素质教育?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什么?这一连串事关教育、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郑重思考。

思考之一:新世纪为什么呼唤素质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文件多次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突出地提了出来。

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的谈话中就明确提出了“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86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我国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提出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的奋斗目标。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又明确地把“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就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提出决不是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新世纪对我们的强烈呼唤。

1.素质教育是适应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当今世界,战略格局已从两极向多极转变,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腾飞,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期望和强烈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由军备竞争逐步转向综合国力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国家教育水平的竞争,是以国民素质为核心的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

在这场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各国都明确地把角逐的重点放在教育改革上。美国《先驱论坛报》撰文说:“在从土地中开掘资源的时代,美国是一个富国;现在是从人的头脑中开发资源的时代,美国成了一个发展中国家。美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革教育,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英国的《科学技术白皮书》宣称:“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的。”“我们有压倒一切的理由和要求加强每个人的科学教育,更加注意下一代合格的科学和技术人员的培养。”

法国总统密特朗曾强调:“教育制度方面的国际竞赛,对于法国经济的成功,对于我们企业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日本气势更是咄咄逼人,声称日本“已告别了明治维新以来的赶超型近代化时代”,“正在向成熟化、信息化和新的国际化迈进”。扬言日本教育“应培养能活跃在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

其他一些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也都表明政府为提高综合国力要把教育作为战略重点的决心。

我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三者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这一认识上升到“规律”的高度,提出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把提高全民族素质做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正是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

2.素质教育是迎接新世纪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

自20世纪中期开始的新技术革命,特别是由硅片技术革新而导致的信息革命,由核糖核酸蛋白分子的控制引发的生物技术革命,以及以非晶态金属、新型陶瓷材料和复合材料的开发为标志的新材料革命,已经并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和日常生活的节奏和面貌,世界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瞬息万变、日新月异”。21世纪,世界变化的节奏将更快,幅度将更大,影响将更深远。如果说20世纪仍然属于“财富源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完全进入“财富源于人才资源”的崭新时代。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迫切需要教育在培养人才素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新技术革命对当前的教育体制、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教育投入以及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条件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要求,集中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上。一个时期以来,人们谈论新技术革命对教育的挑战,多是片面地强调智力的开发,但仅仅强调智力开发,仍无法跳出旧的教育质量观重智轻德的窠臼。新技术固然要学习,智力固然要开发,但迎接挑战不能只考虑智力的开发,同时更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如何提高人的道德与理性的水平。21世纪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不是单纯对智力的挑战,而是对以思想道德素质为主,包括智力、生理素质在内的新一代全面素质的挑战。

3.素质教育是实现世界性教育改革任务的需要

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思想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素质教育成了世界性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确定了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为了使学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更加强调素质教育。例如日本,就把“重视个性,培养创造性思考能力,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向终生教育体系过渡”作为21世纪教育的目标模式。总之,把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列为培养目标,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一致的指向。

我国如果从本世纪初废除科举制(把应试教育推向极端的一种制度)算起,教育改革也快百年了。积百年经验教训,观世界发展趋势,我们对教育改革的思考才有了一个基本的共识。这就是:教育,不应该仅仅是选拔高等人才的机制,它应该是育成全民素质的机制;教育,不应该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封闭的自我评价,它应该在改革开放、“三个面向”中求得适应和发展;教育,不应该仅有单一的目标和理想,它的目标和理想应该是多元的多层次的。

今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在山东考察时反复指出:推行素质教育,这不是教学业务问题,而是关系我们国家培养一代什么人的大问题,是事关我国教育全局指导方针的大事。他大声疾呼:应试教育的危害甚大,一是顾少失多,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二是高分低能,不能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三是求偏弃全,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以考试为唯一目的,以考分为评价学生乃至学校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要“坚决克服”。

推行素质教育,关键在转变教育观念和强化教学实践。当前,素质教育之所以步履维艰,就是因为它的内涵、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还在探索、完善之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课程体系、教学策略体系、社区教育体系、教育评估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等尚待建立和健全。因此,为了迎接21世纪对教育的挑战,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为建构素质教育的一套完备体系而努力奋斗。

思考之二: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21世纪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应当是能够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在1989年11月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中外教育专家对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了七个“具有”,对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了明确规定。这七个“具有”是: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乐于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更高的思想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合作,对科学和真理执着的追求;具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技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和特长;具有掌握交往工具,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上述三个“新”、七个“具有”,也可视为21世纪的“人才观”。21世纪需要的人才,就是这种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简要地勾画一下21世纪的人才模式,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是比较清楚的:

1.创造型适应型人才

21世纪将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崭新时代,科学发现要有新突破,科技水平要上新台阶,一切都靠创造。不唯本本,不守教条,不抄模式,勇于探索真理,这正是21世纪人才的可贵之处。诚如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所说的:“与过去任何时候相比,我们能否成功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民的适应性和创造性。”创造型人才即科学家型人才,不言而喻,这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的21世纪的冒尖人才。

当然,在着力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适应型人才的培养。科学家的贡献主要强调创造性,但对一批工程技术人才来说,由于他所面对的不仅是自然,还有社会,他们的贡献是能努力适应自然和社会,较快地解决工程技术上的问题,圆满地完成工程技术上的任务。因此,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更多地应强调他们具有这种适应能力。

不可否认,创造型人才,适应型人才,即科学家型和工程师型人才,都将是我国在21世纪可依赖的杰出人才,掌握高新技术,抢占世界高新技术的制高点,需要这两种人才的共同努力。创造和适应,这将是下一世纪高扬的旗帜。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适应力,将注定着这个民族的地位和命运。

2.开拓型实干型人才

实践、理论修养、计算机能力,将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缺一不可,而实践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实践既是创新和适应的前提,又是探索和前进的基础。没有实践的洗礼,便不可能使21世纪的人才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和高昂不屈的进取精神。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只有在实践中开拓,才能迎接实践提出的各种挑战;只有在实践中实干,才能解决实践提出的各种课题。所以,开拓和实干,是把实践作为人才培养关键一环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

3.通用型复合型人才

我国人口众多而国力有限,经济正处在起飞、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和发育,必将大量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要求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现代社会知识总量、信息总量的激增,使得培养“通晓一切”的、掌握“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才变得既无意义,又无可能。21世纪人才的模式,要求我们将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全面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这就是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提出的人才培养KAQ新模式。KAQ模式即知识、能力、素质三个词的英文缩写。它要求人才要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先进而现代化的专业知识,大跨度复合的交叉知识。它要求人才要有应用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智力,即有很好的表达、动手、创新、组织等能力。它要求人才要有一种良好的表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即素质。知识可以用计算机模拟,但能力和素质是计算机无法模拟的。

通用型复合型人才,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方面都很强而能很快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重视培养这类人才时,我们必须克服某些传统的思想误区,诸如重视知识、能力结构的优化,忽略人的思想、心理素质的提高;重视科技知识的掌握,忽略人文精神的薰陶;重视有形教育手段的作用,忽视对人的素质培养起潜在影响和重要作用的育人环境的建设等等。

4.协作型和合型人才

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新学科的产生,使科学技术呈现出了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多学科的集体攻关,日益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形式。这就要求21世纪人才不仅全面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而且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和合精神和协作意识。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竞争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它可以在相当广阔的范围内培植进取心、毅力和大胆首创精神,可以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但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又同资本主义的竞争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讲竞争,同时也强调合作。合作可以使个人的力量在共同的目标上凝聚起来,形成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强大的团队,因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

21世纪鲜有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科技勇士,协作将不可阻挡地成为21世纪杰出人才的共同信条。没有这种精神的人将被挤向队伍的尾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如同一滴水只有注入江河、汇入大海才能汹涌澎湃一样,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一刻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合作。考虑到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和科研投入不足和专业人员的匮乏,考虑到新世纪我国将成为独生子女占压倒多数的基本国情,强调协作精神将越来越重要。

组织起来,实行跨学科的“团队”作战,这便是我国“两弹一星”的精神。它是使我国能在较短时间内在急需的领域出现整体的世界水平成果,较快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家宝”,也是21世纪使我们能够站稳脚跟的“定海针”。

协作精神也是一种交际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乃立德修身第一要义。21世纪的人才要学会做人,学会包容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克服“文人相轻”、“同行冤家”的劣根性和嫉妒心理,克服自视清高,孤芳自赏,隔行如隔山的盲目性和封闭心态,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投入到集体中去,投身到与人合作的事业中去,自己才会更有用武之地,才能创造出更高尚更灿烂的人生价值。

思考之三: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什么?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育人学会做人,做一个现代人,文明人,高素质的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做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

民族精神,其内涵是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等,民族精神体现在民族哲学与民族文化之中,具体表现在哲学人文科学领域,通常也称之为人文精神。

当前,我们的人文精神面临着三大困境: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人文精神受到了冷落。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把物对人的有用性看成是世界实在性的主要内容,而把反映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哲学,看成是“无用”、“空洞”的东西而加以排斥,把自己变成了物质上的富有满足与精神上的贫乏空虚的畸型人。在这种认识驱使下,人文科学地位不断下滑,人文精神受到了严重削弱。二是大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对人文精神造成了很大冲击。大众文化其实质是一种消费文化,它虽然具有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它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严重的世俗化、庸俗化内容。诸如:它不再关心如何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关心的只是如何赚钱、如何消费、如何享乐。它使人们在一种虚幻的世界里,过着期待的生活,沉湎于声色犬马,追求着非现实的东西。三是在众文化的冲击下,从事严肃文化的知识分子队伍开始分化,一些人开始放弃艺术的标准与审美功能,不愿承担提高人们精神境界的文化责任,而转向致力取消严肃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迎合人们的本能欲望,渲染享乐主义的生活情趣。这种反文化、反理性的倾向,严重亵渎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面临的这三大困境,造成了当前哲学的困境和人文精神的危机。素质教育的时代责任,就是要重振我们的民族精神,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素质教育以其特有的教育内涵和功能,必将对社会教化和国民精神的培育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将有利于重建当代中国跨世纪改革与发展所呼唤的新人文精神。这是因为:

1.素质教育的综合性有利于人文精神的觉醒

与传统教育注重单一的“应试”策略不同,素质教育倡导全方位综合性的“素质”战略,即要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身心统一;同时还要求做到博学与专长的一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做到学理与信仰的和谐,个性与社会的融洽,为学与做人的贯通。这种新的综合与统一,将以更高的标准在大教育、大文化背景下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国民思想的解放和科教文化意识的觉醒,从而也就促进了全民族人文精神的觉醒。

2.素质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时代精神的升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浪潮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舞台和现实需求,素质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结合时代、顺应时代并赶超时代。素质教育担当的这一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顺应时代的召唤,大力推行改造全民族文化素质和“能力”教育。即通过基础理论教育以增进全民族的思维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以增进全民族的应变能力;通过专业技术教育以增进全民族的操作能力;通过新学科教育增进全民族的创新能力等等。通过这些能力的教育,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下出现的“高分低能”、“眼高手低”的现象,造就一大批能够肩负起时代使命的“能工巧匠”、复合型多功能人才。素质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培养和重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使这代人的新时代精神在素质教育中不断得到锤炼和升华。

3.素质教育的战略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重振

素质教育的战略性深藏于一个民族的灵魂,却又显现于社会风尚和精神风貌之中。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智慧的民族。“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语)。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会在下个世纪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威力。

当前,素质教育针对世纪转折之际的社会现实,就是要通过国史、国情、国格的教育以增进国民的爱国意识;就是要通过学风、党风、民风的教化以改进社会风尚;就是要通过择业、敬业、创业的训导以增强职业道德;就是要通过民气、民心、民魂的塑造以重振民族精神。21世纪的挑战,决非只是某些外在物化指标上的较量,更为深刻的是一代人素质的较量,是一个民族所包容的人文精神的较量。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正在于它有力地促成高质量的民族素质和高品位的人文精神。有了这种高质量的民族素质和高品位的人文精神,我们就能豪迈地跨向21世纪,骄傲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  ;  ;  ;  

世纪末的思考:21世纪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