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的若干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一个有机、统一、全面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第一次比较深刻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同时回答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途径、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措施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用新思想、新观念、新举措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概括起来,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创新性。历经了建国以后风风雨雨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邓小平全面、深刻地分析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科学规律,准确地把握住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也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特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本质特征。他曾经说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解放思想自主创新的话,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解放思想是创新的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恰恰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正像在价值转变为资本的时候那样,在资本继续的发展上也显示出:资本一方面是以生产力一定程度的历史发展为前提——在这些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另一方面,资本的发展又推动和强制生产力向前发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1857—1858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 卷中又明确地表达了他的这一思想:“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页)。马克思、恩格斯当初没有明确地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来加以论述,主要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呈现出对生产过程的较大依赖性,无论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度还是广度都不能与现代科学技术相比。环顾当今世界,一场空前浩瀚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正在风起云涌,科技的迅猛发展预示着生产力质变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科技作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变革的根本力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与生产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形,已由往昔的“生产→技术→科学”的运动模式逐渐让位于“科学→技术→生产”的运动模式,而且由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18世纪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 目前只有3~5年。据统计资料表明,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时,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仅占5%~2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60年代,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使科技进步因素比重达到和超过50%;进入80年代以后,科技进步因素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已高达60%~80%。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迅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在1988年9 月即他重申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论断的十年以后,不失时机地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275页)邓小平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一理论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他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正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脉搏。一方面,这种发展是现实社会实践的发展,邓小平不仅紧密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国今后如何发展的战略高度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推动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从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出发来对这一理论命题做出新阐述。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新经验的科学总结。依据的基本事实是二战以来科技知识总量是按指数增长,大约每10年翻一番;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物化在商品中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大,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新贡献,而且为我国各族人民掌握科学技术,赶上时代发展步伐,全面迎接21世纪的挑战,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开放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发展和国内中心任务需要的科学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即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经济合作、技术交流、贸易往来,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方法以及资金和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努力打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应当看到,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也是没有国界的,是人类的共同文明财富。现在已经找不到哪一个国家拥有发展本国经济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所有的先进技术。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万事不求人”,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置于世界文明之外。邓小平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经验一再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说:“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文选》(1975—1982),88页)他还说:“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邓小平文选》(1975—1982),88页)
邓小平关于引进资金、人才和先进科学技术的思想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的,是切合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时代潮流的。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例如,在国家外交政策的指导下,根据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平等互利、成果共享、保护知识产权、尊重国际惯例的原则,以双边、多边、官方、民间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我国已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78 个国家签订了政府科技合作协议书,参加了280个国际科技合作组织。
三、超前性。80年代后期,人们怀着思虑和憧憬的心绪展望未来前景,如何根据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来具体确定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六七十年代正是世界高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而我国却陷于10年动乱的灾难之中。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包括亚洲“四小龙”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助于高技术力量,纷纷实现了经济上的重振或起飞,而我国却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为了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自己的高科技,要在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超前性,说明了他站得高、看得远, 具有非凡的战略眼光。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参观时说:“有一位欧洲朋友,是位科学家,向我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目前经济并不发达,为什么要搞这个东西?我就回答他,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邓小平文选》,第3卷,279页)他用十分坚定的语气指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 第3卷,279页)目前, 高度重视和竞相发展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谋求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普遍做法,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和平战争”。高科技是科技的制高点,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之一。邓小平认为,尽管中国穷,还是要花点钱发展高科技。在高科技领域,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往后就会越赶不上。这些思想充分显示了邓小平在发展高科技问题上的远见卓识。
在邓小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示下,我国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充分展示了高科技发展的广阔前景。但是也应看到,由于我国国力有限,不可能在高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展开全面竞争。但是我们决不能坐失良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为了限制竞争对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封锁、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封锁日益加剧,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必须强化自主发展高新技术的能力。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为此,我们必须在国力许可的范围内大力发展高技术,采取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制订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在一些重要的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力争有所突破,逐步把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转到高新技术基础上来。
四、务实性。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思想中的务实性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他所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上。在这方面,他讲得多,做得多,求实务实,身体力行。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邓小平文选》(1975—1982),38页)我国广大知识分子能有今天这样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能够在事业上取得较大的成绩,首先是得益于邓小平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邓小平当时提出这一思想的历史背景是:建国以来由于政治运动不断,“文革”达到了顶峰,知识分子几乎每次都是政治运动的对象,由于长期“左”的思想的干扰,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状况十分严重;我国旧有的科学管理体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难、人才使用难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难,不解决这“三难”,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就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针对以上的问题,邓小平首先从理论上入手,全面而又令人信服地论述了我国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部分这一重要观点,彻底打碎了极“左”思潮套在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头上的精神枷锁,表现出了非凡的理论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其次,在如何看待红与专的关系上,在如何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问题上,邓小平提出要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队伍。以下三句话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求实务实精神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心爱护:“一个人,如果爱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说这表示他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按政治标准来说,就不能说他是白,而应该说是红了。 ”(《邓小平文选》(1975 —1982),89页)“对科学家一般不要用行政事务干扰他们,要尽量使他们能够集中主要精力去钻研业务,搞好科研工作。”(《邓小平文选》,(1975—1982),179页)“我们不能要求科学技术工作者, 至少是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工作者,读很多政治理论书籍,参加很多社会活动,开很多与业务无关的会议。”(《邓小平文选》第2卷,94 页)在我国现阶段人才比较缺乏、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关键要在管理方面避免人才的积压和浪费。邓小平的用人思想集中体现在:要大胆使用人才,通过大胆使用人才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检验人才;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
最后,关于党如何实现对科技工作的领导问题,邓小平认为,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他明确指出,为了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中央规定,科学研究机构要建立技术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邓小平文选》,第2卷,97页)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 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还必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邓小平自告奋勇地说:“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愿意同各级党委的领导同志一起,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邓小平的科技思想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务实精神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广大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人员,他们锐意进取、刻苦攻关、勇攀高峰,正在不断地把祖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