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周[1]2008年在《反问句的叁个平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问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用的句式多样、功能复杂的句类,由于其特殊性,一直以来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反问句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根据叁个平面理论,分别对现代汉语反问句作句法、语义、语用叁个方面的多维立体研究,力图使人们对现代汉语反问句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文章采用变换分析及功能分析的方法,结合本文研究,最后针对汉语反问句教学提出了建议。全文共分四个主要部分:引言部分。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阐释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意义,并对选用的语料来源以及研究方法和步骤进行了介绍。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反问句的句法结构进行了分析。传统语法观点认为,反问句和一般问句在句式上并无区别,各种疑问句或陈述句加上反问语气都可以构成反问句,通过归纳反问句的结构类型,并对反问句的结构与一般问句的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人们所说的反问句和一般问句的“同构”只是狭义的同构,二者在形式上是有显着的区别的。反问句有区别于一般问句的独有特点。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反问句的语义分析。探讨了影响反问句形成和理解的多种因素,我们认为语境、重音、语调、反问句的语义以外,其他一些认知因素也影响反问句的理解和形成。本章还指出了反问句语义说明的对象,分为说明行为和说明言论两种,另外对反问句的语义条件及反问句的隐性意义和显性意义作了分析。第叁章主要分析了反问句的语用价值以及对反问句语用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探讨了反问句与一般问句在语义、语用方面的差别。分析了反问句的答句与一股问句答句的差别,最后,结合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针对目前反问句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教学的思考和建议,提倡按照“句义对等式—语义内涵—语用功能”的思路来进行教学。希望以此找到反问句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切入口,使反问句教学上的难点有所突破,使学习者能够准确、恰当地运用反问句进行交际。
朱姝[2]2004年在《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语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反问句是现代汉语中应用广泛,并相当有特点的一种假性疑问句式。由于反问句的特殊性,语法界对其研究一向比较重视,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反问句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试图在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结构上的差别、反问句的形式标记,反问句的语义语用条件、反问句语义及语用理解,反问句与真性问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等问题上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突破。 首先,本文运用变换分析的方法,考察了反问句和疑问句各自的变换关系。反问名和一般疑问句包含的词相同,词的排列顺序、层次构造也相同,但它们各自的变换关系是不同的:用作疑问的特指问句和是非问句形式上是对立的,不能互相变换;用作反问的特指问句和是非问形式上可以互相变换。因此我们认为两种句式在形式上是有显着不同的。所以反问句和一般疑问句在表层结构形式上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同构形式”。 其次, 一般人们认为,反问句和一般疑问句在句式上并无区别。各种一般疑问句或陈述句加上反问语气都可以构成反问句。其中以是非问句的反问用法最为常见,其次是特指问,较少见的是选择问与正反问。通过对反问句的结构类型及其特点的分析考察,我们发现产生这种不平衡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句式有各自不同的句法结构特点,它们在作反问句时,各自形成了一些形式上的与交际上的特点。 再次,本文就使用反问句所需要具备的语义语用条件进行分析,探讨了影响反问语气形成的多种因素、反问句的语义二重性与语体的适应关系。接下来本文对反问句的语用特点和语用功能进行研究,认为语用含义主要有以下六种功能:表达不满情绪的功能,申辩、反驳的功能,提醒、催促的功能,表达疑惑的功能,抒情、说理的功能。表达谦逊、客气的功能。而反问句的语用含义需要通过语境去把握,反问句语用含义具有多样性和行为性,一些反问句经过言语交际中约定俗成的过程,形成习用化反问句。 最后,本文探讨了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在语义、语用方面所具有的差别。我们认为反问句不仅在句法结构、副词等词语组配、重音位置等方面与一般疑问句存有语法差异,而且反问句与一般疑问句在语义、语用方面的也存有区别:反问句常可作否定回答,常能充当答句,多取问句的复杂形式,是话题衔接、展开或引发冲突的一种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本文从叁个平面理论出发,运用变换分析等方法,对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语用进行了分析,对反问句的形式特点作了尽可能详尽的描写,指出了反问句的一些形式标记,同时也对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原波[3]2012年在《反问句及其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法中的探讨》文中指出反问句是现代汉语一个常用但复杂的句类。本文根据胡裕树、范晓的叁个平面理论,从句法结构、语义、语用方面对现代汉语反问句的研究现状做了对比、分析和阐述,并且对反问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使用的方法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整个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二部分是针对反问句的定义总结了现有的学术文献。本文先回顾了反问句研究的历程,然后从句类、语用、修辞叁个角度对现有定义做了归纳、分类,并做出小结:反问句定义须满足叁个条件,反问句是疑问句的一种形式;反问句可以加重语气;反问句的语用价值多样化。第叁部分是从反问句的句法结构类型分析。本文在研究了几位学者的类型划分后,对此进行了总结、归纳,并通过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划分方法。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反问句的语义分析。现有的一些学者将影响反问句语用价值的“重音、语调、语境”等内容与“反问句语义条件”同时认定为反问句语义分析的几个方面。目前,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否定说”和“隐性、显性说”本文从语义与语用的关系作为研究入口,认为两者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第五部分分析了反问句的语用方面.现在大部分学者和研究者都肯定了语境对于反问句语用的重要性,但还有些学者提出了更详细的学说,比如语调说、语境说等。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划分方法,提出了影响反问句语义的语境、重音、语调、语气副词四个因素,并分别进行闸述。第六部分对反问句的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法尝试了探讨。本文首先分析了初级班留学生学习反问句的困难之处在于交流、教学、理解、练习这四个方面没有得到很好认知。接着,对现有HSK大纲和教材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反问句在初级汉语听力课的教学对策和方法,提倡按照教材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传授这一语法点,使留学生能更准确、更自如地运用反问句交际。
刘新[4]2015年在《对外汉语反问句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汉语反问句是一种既特殊又常用的句类,可谓句法结构多样、语用功能复杂,在对外汉语实际教学中也是重点和难点,因此本文从反问句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留学生习得反问句的情况进行考察,运用偏误分析的方法对留学生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纳,同时对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其中包括语境化等教学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对初中级阶段反问句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乔纳纳[5]2012年在《《雷雨》反问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它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统计《雷雨》短短七万多字却有着313个反问句,反问句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以往对《雷雨》的研究大都集中在语言艺术或者人物性格的分析上,而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主要从语言本体的角度,以句法、语义、语用为出发点,结合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知识对《雷雨》反问句进行全面的分析。从句法的角度,把《雷雨》反问句分为特指型反问句、是非型反问句、正反型和选择型反问句。分别分析之后,我们把是非类反问句分为“难道”类、“不/没有”类、“不是”类、“还”类、“以为”类、“反而”类和无标记类;特指类反问句分为“谁”类、“怎么”类、“哪”类、“什么”类、“为什么”类、“何必”类等几种类型。选择类和正反类是使用频率比较低的两种反问句。选择型的反问句分为叁种类型:全项否定式、前项否定式和后项反问句;正反型反问句分为前项否定式和后项否定式两种。从语义角度分析,我们发现句法结构、语境和语调都对反问句的语义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从语用角度,通过对《雷雨》反问句的分析,我们发现《雷雨》反问句的衍生功能一共有5个,有表达不满情绪的功能,不满情绪有时因具体语境不同而有强弱差异,有时不满中还兼有埋怨、责怪、反驳、嘲讽、愤怒、厌恶等。另外还有:表达辩驳的功能,表达提醒的功能,表达困惑的功能和表达建议、劝解的功能。另外,对《雷雨》反问句进行了句法、语义和语用的分析后,在每章的小结里我们都有一些对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对外汉语反问句的教学有所帮助。
刘钦荣[6]2004年在《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文中指出与询问句相比 ,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句法结构上 ,反问句有其特有的表达式 ,同时在语义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 ,其特指问和是非问有的可以互相变换 ,特指问内部有的也可互换 ;深层语义结构中 ,反问句不存在未知语义成分 ,从而造成反问句表达判断而不表达疑问对象 ;语用环境中 ,反问句必有一个充分条件的语义前提 ,反问句表达的判断只是这个充分条件的前提的必然的毫无疑问的结果
殷树林[7]2006年在《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总论和分论两编,对现代汉语反问句作句法、语义、语用的多维立体研究。文章力图将描写的全面性和解释的深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对现代汉语反问句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 总论部分探讨了反问句的性质特指、定义和范围、询问句和反问句句法结构、反问的应答系统、反问句的语用价值、反问句的理解等5个问题。文章提出了反问句的3个基本特征:无疑而问、不需要回答、表示否定。在此基础上,文章给反问句下的定义是:反问句是对其形式有所否定的无疑而问的问句。文章对询问句与反问句句法结构的差异作了总结,询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主要有两类,反问句特有的结构有17大类。文章主张区分隐性应答和显性应答。隐性应答是由反问句诱发的受话人的心里反应,从受话人识别问句到利用各种语境信息推论出问句的意思(答案)为止。隐性应答是反问句固有的特点。显性应答是受话人或说话人实际作出的应答。反问语力简单地理解就是说话人通过发问施加的要求受话人联系语境推断出说话人原意的约束力。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文章定义了两种不同的显性应答:回答句和回应句,前者指应答者未能识别出反问语力或故意取消反问语力而作出的显性言语应答句,后者指应答者针对反问语力而作出的显性言语应答句。除了显性言语应答,还有显性非言语应答。就断言类反问句而言,非言语应答是一种辅助应答,一般不独立使用;而就指令类反问句而言,由于它关注的是对方的动作,对方的动作应答有较重要的地位,是必须作出的,而且和言语应答可以剥离。至于反问句的语用价值,文章提出了3条:诱导、提醒、礼貌。反问句的理解包括反问句的识别和句意重构两个过程。文章认为利用语境识别反问句是个根本的办法,但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反问句在语音、句法结构、意义、语篇上的一些特点来帮助识别。句意重构包括意义的重构和隐含意义的重构。前者对反问句而言是必需的,后者不是。 分论部分共有4章:是非型反问句、特指型反问句、选择型反问句和正反型反问句、几种特殊的反问句,对反问句的各具体类型作了分析。
刘丞[8]2014年在《非句法结构反问形式的演化及其动因与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语法化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与语法化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涉及具有主观因素的非句法结构语法化的问题,虽讨论颇丰,遗留问题却还很多。本文主要以构式语法理论为主导,借助语法化、主观化、词汇化、言语行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理论,对非句法结构的语法化进行研究,将研究问题限定在非句法结构反问形式的演化及其动因与机制上,并选取构式功能转化作为切入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新的尝试与分析。本文总计七章:第一章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意义、相关研究现状与理论依据、本文内容与体例。其中理论依据主要对语义层次与招请推理进行介绍,详细分析语义层次与变化路径、招请推理与会话原则。同时对构式与基于构式的语法化进行介绍和述评,具体涉及构式语法相关研究及其共性、语法化与构式的关系,其中最为主要的部分是基于构式分析了非句法结构的语法化,并在基础上提出了非句法结构语法化所涉及的过程与层次。第二章主要分析从反问到感叹程度转化中的语法化现象。着重讨论在由反问到感叹的功能转化中语法化为主观程度副词的“何其”与“何等”,两者的语法化和词汇化与所在构式语气功能的转化有很大关系,而这正是当前语法化研究中关注甚少的。第叁章主要分析从反问到规劝祈使转化中的语法化现象,着重关注在反问到祈使的功能转化中,语法化为表示规劝的语气副词“何必”与“何妨”。第四章主要分析从反问到标记话语,着重关注来自反问的两个典型的话语标记:“谁说不是”与“谁知”。其中“谁说不是”作为反问句到话语标记的典型,“谁知”作为反问到话语标记的典型,两者分别作为认同标记和反预期标记。本章也涉及对话语标记功能的述评。第五章主要分析从反问到关联衔接。着重关注两个来自反问的连词“哪怕”与“岂止”。“哪怕”的研究虽然较为丰富,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而“岂止”的研究则稍显滞后。除此之外,本章也涉及与反问相关的连词研究简述与当前不足。第六章主要分析反问形式的变异及其再发展。着重关注“何”的语音变异与副词“好在”的演化、语义独立与非句法结构“岂敢”的标记化。除此之外,本章也对其他反问形式的演化与变异作了简述。第七章根据之前各章节的研究所得,基于构式功能演化分析非句法结构反问形式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探讨演化的共性与殊项。最后是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可能的创新之处以及本研究的不足。本文的创新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构式与语法化研究整体关注的前提下,外在语义语用功能的作用也是不能小觑的。以往语法化的研究将类推机制置于很高位置,它的确也是符合语法化由实到虚、由具体到抽象的演变斜坡。但是重新分析(或转喻)的作用对于构式而言,特别是在构式语义语用变化中的作用,也是不容的忽视的,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重新分析对具有主观性因素的非句法结构的语法化影响显着,而这却是当下汉语语法化研究中所缺乏的。2.将非句法结构的语法化与词汇化、主观化、标记化、语用法的语法化等接口问题放在某一特定句法构式框架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还不多见。3.打破传统上以某一特定语素为基础构成的副词小类研究的常规,本文以反问构式框架为基准,选取共同来自反问的副词性成分为研究对象,从反问构式框架功能转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统一分析,一方面有利于探明构式框架的功能走向,另一方面对演化过程中共性与殊项的探讨想必会更有价值。这样的研究目前也还不多见。
蒲婉芝[9]2015年在《现代汉语中的隐性否定反问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叁维语法为理论基础,试图对现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隐性否定反问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分析。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搜集所得语料的考察,探讨分析隐性否定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及语用。全文分为叁大章节进行阐述。第一章:对隐性否定反问句的性质和范围进行界定。从概念出发,文章分叁个层次:反问句、隐性否定、隐性否定反问句,分别进行解析,步步推进,揭示出隐性否定反问句是指表层结构不含否定性词语,却表达否定性意义的问句。第二章:句法结构类型。主要包括两大类:是非型隐性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型隐性否定反问句。本章主要分析了这两大类型的句法结构,具体到每一小类。第叁章:语用分析。文章把隐性否定反问句的语用分析分为四个方面:语篇位置、人际关系、语境分析以及语用功能分析。总结归纳出隐性否定反问句使用的四种语篇位置,叁种人际关系,七种语言环境以及七大语用功能类型。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对不足之处做出了说明。
汪媛媛[10]2016年在《中高级阶段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反问句由于复杂的句法结构和隐含的语用功能,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关于反问句的研究前人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以现行的17本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反问句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描写、分析、归纳等方法,从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出发,调查学生理解反问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反问句由字面意义到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归纳出反问句转换为相应陈述句的方法,旨在为反问句教学提供些许参考资料。本文共有六个主要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思路框架和选用的语料来源。第一章,概述了与本文有关的研究成果,这包括汉语反问句的本体研究成果和反问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第二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17本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反问句,归纳出教材中出现的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分析了反问句3大类10小类的句法结构,提出了反问句的核心功能和5种隐含功能。第叁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了留学生识别和理解反问句的情况。总结出对反问句由字面含义到隐含意义的逻辑推理过程不清是影响学生理解反问句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将反问句的10类句法结构和5种隐含功能结合在一起,分析反问句由字面意义到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归纳出了反问句转化为相应陈述句的方法。第五章,以“哪”、“怎么”类反问句为例,通过分析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中隐含意义的推理过程的过程,将反问句转化为陈述句的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 反问句的叁个平面研究[D]. 李周. 西南大学. 2008
[2]. 反问句的句法结构及语义、语用分析[D]. 朱姝. 四川师范大学. 2004
[3]. 反问句及其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法中的探讨[D]. 原波. 兰州大学. 2012
[4]. 对外汉语反问句教学研究[D]. 刘新. 黑龙江大学. 2015
[5]. 《雷雨》反问句研究[D]. 乔纳纳.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6]. 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 刘钦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7]. 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 殷树林. 福建师范大学. 2006
[8]. 非句法结构反问形式的演化及其动因与机制[D]. 刘丞.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9]. 现代汉语中的隐性否定反问句研究[D]. 蒲婉芝. 江西师范大学. 2015
[10]. 中高级阶段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的教学方法研究[D]. 汪媛媛. 辽宁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