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胃肠减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陈佳凤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嘉兴 314000)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胃肠减压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肠减压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将入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参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研究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比较探究研究组和参照组的SDS、SA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的SDS、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DS、SAS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研究组鼻黏膜溃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6%,低于参照组的31.58%。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肠减压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和舒适度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加以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胃肠减压;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0-0203-02

胃肠减压常用于胃癌、结肠癌和急性胰腺炎等腹部手术的治疗中。胃肠减压是指利用负压吸引原理,通过经鼻腔插管的方法,排出患者胃肠中的胃肠液和气体,使胃肠道内压力得以减轻,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1]。但是留置胃管的存在会给患者带来较大身心痛苦,所以临床上需要采取高效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适感,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本文选取了我院收治的胃肠减压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分析了心理护理干预对胃肠减压患者的应用效果,现说明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胃肠减压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将入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参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8.7±7.5)岁;12例结肠癌、11例急性胰腺炎、15例上消化道出血。研究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0.7±7.3)岁;13例结肠癌、12例急性胰腺炎、13例上消化道出血。参照组与研究组的病情和性别等基本资料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可比性较强。

1.2 方法

参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研究组采取心理护理干预:(1)进行胃肠减压术前,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鼻腔结构进行观察与检测[2]。将与胃肠减压的有关医疗知识告知患者,为患者讲解插管的必要性,告知其插管期间会给身体带来一定不适感,让患者做好接受治疗的心理准备。对患者存在的疑问予以耐心回复,舒缓患者减压前的紧张感。(2)胃肠减压术实施期间,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粗细和软硬适当的管道。管道经鼻腔插入胃内管道时,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状态,如果患者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焦虑感和恐惧感,要及时给予鼓励与安慰,使患者放松心情,有利于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2]。置管操作完成后,做好管道的固定工作,保证引流管的通畅。(3)胃肠减压术结束后,提醒患者在躺卧、翻身以及下床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胃管,避免其受压、扭折和脱落,影响病情恢复。护理人员要定时检测胃管状况,如若发现管道松动和减压效果不佳时,要为患者更换胶布和胃管[3]。针对患者出现咽喉疼痛和恶心呕吐的情况,要做好口腔清洁工作,每日给予2次口腔雾化。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积极交流,知晓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醒患者不能将插管随意拔除,避免再行插管给其带来二次痛苦。告知家属要多陪伴患者,可以通过聊天、谈心的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因插管的不适感引发的负性情绪。

1.3 评价指标

(1)比较探究研究组和参照组的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分数愈低,表明患者的心理状态愈佳。(2)比较探究研究组和参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鼻黏膜溃疡、恶心呕吐以及咽喉疼痛。

1.4 数据处理

数据均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比较。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研究组与参照组SDS、SAS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两组的SDS、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DS、SAS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参照组SDS、SAS评分对比表(分)

3.讨论

胃肠减压术是一种被大量应用于腹部手术中的关键辅助性措施[4]。胃肠减压术有利于患者胃肠道压力的减轻,可以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但因其刺激性较强,患者的食道以及咽喉部会产生较大的不适感,易引发恶心呕吐、咽喉疼痛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在置管期间因难以忍受较为强烈的疼痛感,会做出自行拔除管道的举动,或是反应激烈造成管道脱落,这将导致二次置管的实施,增加患者的身心创伤,给治疗效果带来不利影响[5]。而伴随着现代医疗护理模式的演变发展,心理护理干预在临床上的应用也愈加广泛。胃肠减压术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患者会出现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为此需要加强患者的心理干预工作。置管前,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针对性的病情指导,引导患者从心理上接受置管治疗[6]。置管期间,对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给予鼓励与支持,促进患者耐受力的提高,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减少自行拔管情况的发生。置管结束后,联同家属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通过一系列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患者的不适感。积极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有益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促进治疗效果的增强。

本文的最终探究结论显示,护理前,两组的SDS、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DS、SAS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研究组的鼻黏膜溃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16%,低于参照组的31.58%。

结合上述观察结果,对胃肠减压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改善和舒适度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覃晓芬,施树清.护理干预对留置胃肠减压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4):2186.

[2]马纯花.留置胃肠减压应用护理干预对舒适度的影响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3):1513-1514.

[3]颜峰.集束化护理理念在胃肠减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63-64.

[4]王艳,程红梅,袁媛.护理干预对胃肠减压患者插管后不适感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20):38-40.

[5]张怡,包平倩,王丽君.综合护理干预对胃肠减压患者舒适度的影响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7):951-952.

[6]李惠杰.护理干预对减轻胃肠减压患者插管后不适的效果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1):2991-2992.

论文作者:陈佳凤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0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胃肠减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陈佳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