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Niche of Guangxi Pingguo Liao Songs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李志强 百色学院
摘要:伴随城镇化而来的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保持的负面影响已为学者所关注,但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如何融合、共生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文化生态等问题仍缺乏研究,本文以壮族嘹歌文化为例应用“艺术生态壁龛”概念,对嘹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文化生态壁龛;嘹歌文化;保护传承
对嘹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方面的研究论文还不多。张宏宇认为,在保持嘹歌文化特色的前提下,进行规范化、规模化的经济运作和开发,反过来又促使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蒋剑认为在其产业化发展上,应明确平果嘹歌文化品牌的定位、专属权、市场主体;做好品牌的设计和开发;注重嘹歌文化土壤的保护,使得嘹歌品牌的打造有坚实的基础。陈炜认为,对平果嘹歌要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李萍认为可以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基地策略、精品策略、人才策略和制度策略,的传承与发展平果壮族嘹歌④。覃乃昌认为,对平果嘹歌的保护与传承,应无文字传承传播、有文字传承传播与现代大众传媒传承传播相结合⑤。从文化生态壁龛角度研究嘹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开发,还无人涉及。
“艺术生态壁龛”是贡布里希的一种独特艺术文化史观。从“艺术生态壁龛”引申出了“文化生态壁龛”,“文化生态壁龛”对当今整个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每一个创作者所处的与其关系最密切的文化生态环境,都是一个独特“文化生态壁龛”。但从整个人类文化史来看,这每一个创作者所处的“文化生态壁龛”又都与其他“文化生态壁龛”彼此相互牵连交错,形成一些共生共存的矛盾关系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从与嘹歌关系最密切的小的“文化生态壁龛”着手,找出一条探究的可行性范围。然后再从这个较小的“文化生态壁龛”,延伸到其他相关“文化生态壁龛”⑥。高小康认为:“大的文化生态环境可能延伸到远离特定非遗形态的时空范围,对这样的环境概念几乎无法圈定保护的“红线”;而小的文化生态环境则可能限制在特定文化形态存在的空间范围内,“红线”虽可确定,但能否实现真正的文化生态保护可能会有问题。”并认为“文化生态壁龛”这个概念对于解决上述两难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即“简单地说,就是对文化生态环境根据与非遗生存条件的相关程度进行区分,找到具有密切关系的环境范围,即文化生态壁龛。文化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范围就是这种文化生态壁龛”⑦。
伴随城镇化而来的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保持的负面影响已为学者所关注,但对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如何融合、共生问题以及如何保护文化生态等问题仍缺乏研究,本文以壮族嘹歌文化为例应用“艺术生态壁龛”概念,对嘹歌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策略进行研究。
一、嘹歌生存的文化生态
平果县平果还是壮族民歌标志性文化作品——嘹歌的发祥地,据专家考证,嘹歌起源于平果,产生于明代,是用古壮字(土俗字)传抄,至今已出版了多部嘹歌集,主要反映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民歌传承着古老民族的文化密码,特别是古壮字中有上百个偏旁符号不是来自汉字的偏旁,是否是古骆越先人的创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平果县的师公、道公在各种场合吟诵的用古壮字抄写的大量经书,吟唱着布洛陀和姆渌甲的传说,在平果甘桑发现3000多年的与甲骨文同期的古骆越石刻文。平果所在的右江河谷流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生态壁龛意蕴深厚。
嘹歌生存的文化生态主要有活态和文本两种形式。嘹歌文化的活态化载体是呈现在以平果太平镇歌圩为中心的传统18个歌圩之中,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嘹歌文化的文本载体已出版了多本歌集。其中最全的是由农敏坚、谭志表等学者搜集整理出版的九卷本集古壮字版、壮文版和汉文版于一体的《平果嘹歌》丛书,共4万余首, 16万多行。嘹歌主要由《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五部传统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组成。古老的《嘹歌》是用古壮字抄写,为五言四句式,以押脚韵为主。按内容,《嘹歌》可分为抒情、叙事两类,涉及自然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形态、乡情民俗、伦理道德、审美爱好等内容,“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梁庭望)但其核心主题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一个“情”字。
广西平果县、田东县、天等县三县交界处喀斯特峰丛地貌地区生活着5万左右人的“洼地壮人”,人口不足5万人。“洼地壮人”最具特色的是打砻的文化习俗。打砻的民俗文化是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娱乐方式和文化载体,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观念和习俗信仰。这时候的打砻是又唱又跳,咏唱的山歌内容与平果县和田东县的嘹歌内容基本相似,都是用古壮字抄写的。在阮廷昌处发现了四本歌书,《赞新房歌》、《日歌》、《三月歌》、《问鞋》等,歌书抄录时间是1955年,抄写的是阮廷昌的叔,是目前为止平果县发现的抄录时间最早的歌书。
二、嘹歌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态壁龛堪忧
嘹歌文化的活态化载体是呈现在以平果太平镇歌圩为中心的传统18个歌圩之中,主要分布在右江、红水河、邕江流域。在强势的城市文化面前,乡村文化多以被湮没的形式呈现。商品经济意识中唯利是图思想对乡村纯朴而富有人情味的文化基因的侵蚀,优秀的民间文化尤其是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3]。不可否认,在城市化背景下像嘹歌这样的乡村文化的保持也难免受到城市文化的激烈冲击。壮族青年人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现代化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审美需求不断提高,4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逐渐淡化,传统节日逐步被现代节日代替,田间地头吟唱嘹歌的不见了年轻人的身影,祖辈父辈们昔日以歌怡情和择偶的风俗不复存在,正如恋歌的传承。“恋歌”是嘹歌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嘹歌重要的表现形式。平果县的嘹歌“恋歌”,就有流传在海城乡那海村的《那海恋歌》、太平镇太平村的《布林恋歌》和龙竹村的《模圩恋歌》、旧城镇龙贤村的《龙贤恋歌》、榜圩镇榜圩街上的《榜圩恋歌》、马头镇龙来村的《龙律恋歌》等。“恋歌”在嘹歌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内容以男女相爱、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建立美满生活、忠贞不移为主。歌唱形式主要是男女对唱,一般是循着探情、相互赞美、恋歌、求婚的路子展开,中间唱多唱少不定,有些内容只是口头传承,不写进歌本,这就是嘹歌师徒传承的“门槛”,不同地区的恋歌,表达形式不同,常有出人意料的比喻夸张,充分表达了不同地方丰富多彩的恋情表达方式。但时代的发展,择偶方式的更新,古代依歌择偶的婚恋生态已经消亡,嘹歌中的恋歌已经丧失了传承的文化生态壁龛。 从民国时起,壮族嘹歌被视为“唱风流歌”“伤风败俗”而受到禁止。新中国成立后,壮族嘹歌兴盛了一段时间,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又遭到禁止。“文化大革命”期间,壮族嘹歌演唱活动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视,壮族嘹歌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但参加人数已经大为减少。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演唱壮族嘹歌歌圩场、点的数量减少;参加壮族嘹歌演唱的人数更少,青年人很少参加壮族嘹歌演唱活动;壮族嘹歌歌书被大量焚毁,歌书存藏的数量也大为减少;民间歌师数量减少,歌馆不复存在;一些老歌师因为年老体弱无法从事传歌活动,壮族嘹歌有加速衰落的趋势,面临消失的危险。
现存的12个歌圩在政府的鼓励和大力支持下,逐步发展繁荣。每年农历二月二之后,平果多个乡镇都会轮流举办民间歌会,成千上万的群众会自发聚集赶歌圩,参加唱嘹歌比赛。但嘹歌的传承问题尚不能很好解决,唱嘹歌的入群年龄段基本在50岁以上,年轻很少主动去学习唱嘹歌,只有少量的师徒传承或政府组织的学习,族群传承嘹歌的文化生态基本丧失。以歌手为例:黄国观,男,1958年生,系平果县马头镇龙来村人,从小就喜欢听伯伯、叔叔唱嘹歌,对嘹歌总有一种求知欲望,并得到第三代传人的叔叔黄成旭有意传授,只是由于文革禁歌以及后来参加工作跟嘹歌暂时无缘。2003年7月,他在原城关乡教办室任副主任时,被抽调到那塘、龙来两个村去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员工作,在那里工作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嘹歌。由于对嘹歌的执着,他便向现在已72岁高龄的第三代传人的叔叔黄成旭学唱嘹歌,并且大量收集歌书,对嘹歌进行学习、研究、翻译、整理等工作。目前已收集到歌书30余本,翻译成汉文1千多首,收集整理《日歌》1384首,《房屋歌·建房篇》496首,《龙律恋歌》1302首,《浪歌》2558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收集整理的《日歌》、《房屋歌·建房篇》已选项入《平果嘹歌》长歌集。2004年8月22日,他荣获中共平果县委宣传部、平果县文化和体育局联合颁发的“最佳歌师”荣誉证书;2005年2月农历初二获平果新圩嘹歌比赛二等奖,2005年2月19日获平果太平嘹歌比赛二等奖;2005年农历三月初四获平果莫圩嘹歌比赛一等奖;2005年3月15日获平果耶圩嘹歌比赛一等奖。黄国观是老师出身,对嘹歌学习、研究一丝不苟,进步很快,目前,对《日歌》、《行路歌》、《房屋歌》、《三月歌》、《贼歌》等五部长歌的唱法技巧已基本掌握,是平果县学习嘹歌进步最快,掌握嘹歌最全面的一位。现在他已作为平果嘹歌,哈嘹调及斯格嘹的第四代传人,传给下一代。显然这样的传承已经属于文化生态壁龛的红线范围,大的生态传承环境只能由极少数精英歌手所把持,百花齐放的活态传承生态环境已经逐渐消失,嘹歌文化的传承最终将逐渐脱离民间。
三、文化生态壁龛与嘹歌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策略
(一)充分利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嘹歌文化的生存生态建设。
近年来平果在铝工业快速发展的带领下,已成为广西第一财政大县,2009年平果的财政收入达到了14亿。由于财政实力雄厚,城镇化也快速发展,在2003年平果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平果县的城镇化作了这样的定位“桂西次中心城市,国家重要铝工业基地、地区性物资流通中心和现代化森林山水生态城市” , 县城区面积已由1998年的6.5平方公里扩展到2009年的17.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至14万人,城镇化率达28.68%。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平果铝业带动了铝加工业的迅猛发展,也给平果县带来无数商机,由此带动的房产业、饮食业、旅游业蓬勃发展,城市框架逐年拉大,这些无疑为平果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占地6000 亩的平果大学城的崛起,并已经成功地引进了两所高校,使平果的城市功能得到改善,城市的文化品位、档次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使嘹歌文化传承的主要场地也得以改善,如江滨公园、文化公园、马头山公园等景点设施不断完善,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而乡下早已完成了公路、电视、电讯网络的的村村通工程,现有的11个歌圩的道路改造和歌圩周边环境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二)制定总体的发展思路,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歌圩文化的发展,打造嘹歌文化品牌。2008年平果嘹歌文化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音乐团体哈嘹组合响应政府弘扬地方民族艺术的呼声,将嘹歌原生态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嘹歌声名远扬。平果县政府在打造嘹歌文化品牌上制定的总体思路。一是“三部曲”。即“书、歌、节”。“书”即出版继续收集到的歌目、研究理论书籍、翻译书籍;“歌”即继续创新原生态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的融合;“节”即每年10月举行《壮乡天籁.歌圩艺术节》。二是“三对接”。即把嘹歌文化对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接东盟;对接高校。三是倡导“四个理念”。即市场理念;传承理念;精品理念;知识产权理念。四是“四个一”。即一支队伍;一套机制;一批设施;一批精品。
平果县自2008年以来,已成功举行多届《壮乡天籁》歌圩音乐节。特别是无伴奏童声合唱的小雨点合唱团演唱的《蝉鸣声连声》,体现了嘹歌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传承后继有人。种种迹象表现平果县政府正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打造、传承和保持嘹歌文化。
(三)保持嘹歌文化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注意克服政绩化和形势化
比如由政府官方主办的山歌节往往会因为大众传媒或政府方面某种程度的包装,对所唱嘹歌的思想内容一般要求健康和有时代感,使民歌活动中属于民间的“俗”文化的成分被冲淡,歌手们在传统的相对小范围的人际传播中所展现的私人体验色彩和个性化特征,在众多的现场观众和各种媒体报道乃至电视直播中,必然性策略性地隐藏或淡化,从而使山歌的艺术性被消减。一些民间文化一旦被政府过度包装后,往往会使其流于表面形式,变成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官员的政绩服务的工具,就会损害民间文化艺术的自发性和通俗性,所以只有克服政绩化和形势化,保持嘹歌原生态元素的完整性和民间文化艺术的通俗性及其传播组织方式的自发性,才能确保原生态嘹歌文化的良好保持和传承。当然如何利用嘹歌来宣传主流文化,并最终能融入主流文化之中仍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四)落实、创新嘹歌文化的保持与传承方式
1.可在现有哈嘹组合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挖掘原生态的嘹歌文化元素,充分吸收西方现代歌剧舞台艺术形式,展示嘹歌的艺术魅力。哈嘹乐队将壮族嘹歌等原生态音乐元素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的新音乐作品,此乃非常大胆而成功之举。但为了使嘹歌原生态音乐和现代乐音能全方位的结合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平果嘹歌和西方歌剧其实是有着共性的。嘹歌和西方歌剧一样,是以歌传情,运用“歌唱”来叙事的。西方歌剧按演唱方法划分成高、中、低音, 演员的演唱风格是根据曲子和自己演唱的“声部”来决定的。嘹歌男女歌手双方在演唱时分别分有主声、和声两个声部的,这和西方歌剧也有相似之处,如《贼歌》所唱的是男子征战的题材,从故事发生的开始、高潮和落幕,都是以歌代言,以歌叙事,抒情性和情节性完美结合。可以说嘹歌具有西方歌剧的特点,西方现代歌剧舞台艺术形式对嘹歌应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两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应该有很大的结合空间。当今在西方歌剧中注入中国元素是流行趋势,近年来一批具有独特中国元素的西方歌剧在国际上首演,包括谭盾的《秦始皇》(2006年)和郭文景的《诗人李白》(2007年),这些做法也造就了西方歌剧样式微妙的审美变化,从近来上演的普契尼歌剧《图兰朵》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元素加入后的震撼效果。西方歌剧的宏大传统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可以充分展示嘹歌文化的原生态与现代城市文化融合后的审美效果,在不同文化层次和背景截然不同的群体之间引起强烈的共鸣。
2. 打造传统与现代传媒平台,扩大嘹歌文化的传播渠道。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完善通向歌圩的交通设施,方便乡邻群众与外地游客自由进出;改造现有的乡村歌圩,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在每个歌圩建立歌圩广场,配备现代化的音响、音像设备,让群众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嘹歌文化大餐。此外,还要打造现代网络影视传媒平台,传播嘹歌艺术。可以建立嘹歌网站,网民可以在线观看嘹歌演唱、可以把嘹歌当作音乐铃声下载到手机。让嘹歌爱好者更方便快捷地听到自己喜爱的嘹歌,还有助于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有机会感受嘹歌、学唱嘹歌,让嘹歌这个独特的原生态音乐广为流传,为更多人所了解和欣赏。
3.开发、整合平果县境内现有的山歌光碟15个制作组,形成嘹歌文化产业链。嘹歌是标准的五言四句“吩”(壮语,“山歌”之意),歌词内容在音乐表现上有所不同,各种不同旋律在地域方言土语上也有差异,加上不同风格的歌手在演唱时的自由发挥,经过千锤百变,嘹歌形成了有明显区别不同唱法的曲调,极富于抒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悠扬动听的旋律,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民众的关注。这些民众明显已经成为了一个极大的群体,而市场上能找到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的嘹歌光碟远远不能满足这个群体的需要。所以大力开发、整合现有的嘹歌光碟,并配上汉字歌词大意甚至是对应的汉字歌词,选取各系列精华,按内容、曲调、演唱风格等分类,使嘹歌文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唱嘹歌、欣赏嘹歌、弘扬嘹歌文化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政府必须要把农村居民转为享有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政治权利的城镇居民。特别是要针对嘹歌艺人大多在50岁以上的年龄特点,建立50岁以上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借鉴广西制定的60岁以上农村人口每月领取100元补贴的社会保障制度,把5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衣食之忧,而使他们更好地享受唱嘹歌的乐趣,使嘹歌的文化成为民众的真正精神和审美享受,进而更大更深程度地影响年轻一代,在年轻人的心中唤起弘扬本土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同时充分发挥嘹歌艺人的特长,举办各种形式的嘹歌培训班,培养嘹歌文化传承人,让嘹歌这种独特的乡村文化得以代代传承。
四、结语
嘹歌文化与布洛陀文化是壮族文化的两大代表作,它们都承载着壮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寄托了壮民族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共同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壮民族文化。嘹歌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特别是古文字研究价值巨大。现存的壮族嘹歌5200多首、21000多行,全部用古壮字抄写。古壮字是借用汉字形、音、义,按照汉字的构字方法构造而成的,它作为书面语,兴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时期。壮族嘹歌对研究壮族文字的起源、发展及其所反映的壮族社会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平果发现的甘桑石刻文和道公、师公经书,与嘹歌文化共生在相同的文化生态壁龛中,研究嘹歌文化与甘桑石刻文的关系,对解读甘桑石刻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①张宏宇.壮族嘹歌的传承模式与村落经济[J].广西民族研究,2011(3):170
②蒋剑.壮族歌圩文化的产业化发展[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4):91
③陈炜.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J].改革与战略,2008(3):97
④李萍.打造平果嘹歌文化品牌策略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08(10):96
⑤覃乃昌.壮族《嘹歌》的传承与传播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5(4):89
⑥高尚学.艺术生态壁龛——贡布里希的一种独特艺术文化史观[J].社会科学家,2014(5):33
⑦高小康.文化生态壁龛:非遗保护的生态“红线”[N],中国文化报,2012,11,23
作者简介:李志强(1965年-),男,广西百色人,百色学院文传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
论文作者:李志强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平果论文; 文化论文; 壁龛论文; 壮族论文; 平果县论文; 生态论文; 恋歌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