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梧州市城坦小学 蒋昌辉 邮编543000
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地圆满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有效课堂的根本取决于对文本的解读、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对课堂生成的智慧处理,这样我们的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性、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更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有些课堂未能通过多边活动的优化调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以教师教的效率代替学生学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轻将来“有效性”;有些课堂学生参与的机会悬殊;有些课堂“课内损失课外补”;有些课堂呈现出片面化、绝对化、形式化的倾向。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观念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也随之改变,并逐渐能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那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该怎样进行才能将课上得更有味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梢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
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多元整合,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
教学准备工作只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能驾驭课堂,把预设变成精彩的呈现,才是关键所在。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住以下几个元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l.师生角色: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同时教师也是自我专业成长的主体。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就难有学生的自主发展,课堂中双主体在不同层面上不断协调和共同发展。课堂中教师应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努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角色感。
2.教学结构: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应是线性教学设计和组块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前者代表传统的教学设计观,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后者代表现代的教学设计观,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以“教学块”或言之“学习单元”来组合构建课堂,一堂课可能是“多块”,也可能只是“一块”,更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我们倡导多元的组块教学设计,但也不放弃一定范围内的线性教学设计。
3.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注重教师教法的研究与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重标准。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法重视教师的引领,较适于比较理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作相线条的处理,以导读之:读书感悟法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较适于比较感性的文章,较适于对文章的精彩细部进行教学。
三、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造力”
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不能把学习现成的知识技能作为唯一的目标,不要按照既定的模式,一味强调学科规范的训练,不要用一种标准的答案来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在课堂上应用多样的启迪方法,让学生多听,敢想,敢说。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教学方式,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
我在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及主题后,让学生思考了一个开放性问题:小女孩随她奶奶去了之后会怎样呢?富有启迪性的问题擦出了学生的创造性的火花。有的同学想象小女孩和她奶奶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再有寒冷,不再有饥饿;有的同学则想象小女孩变成了天使,专门去拯救那些饥寒交迫的小朋友;还有的想象小女孩在天堂里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加深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创造力之独特,均超乎我的想象,令我耳目一新。
总之,课堂就是一个舞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也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更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我们惟有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一切从实事求是出发,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出发,不搞花架子,不搞作秀性质的示范课,做到确实让学生喜欢语文,爱学语文,轻松学语文,确实做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语文课中不仅掌握技能,学到知识,更能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论文作者:蒋昌辉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8年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有效性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自己的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8年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