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你爱不爱我?_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你爱不爱我?_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你到底爱不爱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爱我论文,你到底论文,爱不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进还是倒退

90年代大众审美观念发生三大变化

最近,关于大众文化的争论烽烟再起,挑起争论者是80多岁高龄的文艺批评家何满子先生。何先生8月12 日在《光明日报》撰文批评电视剧《还珠格格》,并连带批评了近年来在内地颇有人缘的言情小说作家琼瑶和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以及“夹有大量庸俗低下趣味的商业娱乐文化”现象。何先生的批评引发了网民“草根阶层”措辞尖锐、针锋相对的意见,也吸引了文化批评界的关注。

然而,像往常一样,文化界争论得再凶,观众们依然我行我素。有消息说,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地区有超过四分之一的电视观众每天晚上看方世玉和他的“花姐”打打闹闹。记者从播出《少年英雄方世玉》的北京有线电视台了解到,该剧播出第一周,平均收视率就已达到20%;在后来的播出中甚至蹿至31%,大大超过了新闻联播的15.3%。

这应该不是一个太有新意的消息。事实上,今年以来,包括《还珠格格》、《食神》、《鹿鼎记》、《康熙微服私访记》以及《台湾第一巡抚》在内的一大批类似的电视节目,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收视成绩;而与《新方世玉》几乎同时播出的《大清名捕》以及刚刚开始播出的《布袋和尚》、《狄仁杰断案传奇》也为相当多的观众所喜爱。这至少说明,武打、言情、搞笑三位一体,正在成为目前电视剧消费中最有卖点的新模式。尽管我们不同意把收视率作为评价一部电视剧的惟一标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观众自有观众的道理。从这里,我们也许能够体会到一些悄悄发生在观众欣赏习惯中的某些变化,特别是欣赏趣味、审美观念方面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更重视文艺作品的休闲娱乐功能,至少要寓教于乐,不要求它的社会批判功能;第二,更强调作品的趣味性,要求轻松有趣,排斥严肃的说教和沉重的思考;第三,更希望作品世俗化,对文化精英喜欢的纯文学、纯文艺敬而远之。

大众文化、大众传媒和大众文化的接受者构成了一种共谋的关系,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主流。但从人类文明的积累和传承来讲,这样一种变化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呢?确实值得研究。仅就对大众文化的批评来说,也还应该有不同的层次,不必都是“低级庸俗”的指责。

解玺璋

娱乐、偏食与文化霸权

《还珠格格》、《天龙八部》、《鹿鼎记》、《甲方乙方》这样的商业性电影、电视剧风靡一时,《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玫瑰之约》、《幸运52》这样的游艺节目层出不穷,各种滑稽、戏说、打斗、言情、游戏、竞赌性的节目纷纷出笼,甚至出现了多家重复覆盖的卫星电视台同时播放一部娱乐电视剧、同时推出一类游艺栏目的“奇怪”景观。

在许多文化人看来,这些娱乐性作品如果不说是粗俗、平庸、浅薄,至少也与精致、高雅、深刻相去甚远,但它们仍然风靡中国,甚至令许多妇孺街谈巷议,涕泪沾巾。对此,不少文化人都痛心疾首,悲哀文化之堕落、艺术之堕落、人的品位之堕落。然而,在一个消费社会里,娱乐性节目的风行,有它自身的“现实合理性”,它们用对矫情的贵族意识的嘲笑,对那些虚伪的道德寓言和价值观念的瓦解以及那种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超然于胜利与失败之上的人生态度,为处在生存压力下的大众允诺了一种文化“解放”。它兴高采烈地抛弃了那些由意义、信念、价值强加给人们的重负,用一种能够逃脱惩罚的游戏方式,在清扫着文化垃圾的同时也满足着人们的一种“弑父”欲望。它们提供的是一个欢乐的平面,一个世俗化的万众同乐世界。

但是,应该看到,当娱乐文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娱乐节目很可能因为其经济利益的诱惑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成为一种新的霸权文化。它将平均化的文化趣味作为主流甚至是惟一的文化趣味。它排斥包括精英文化、边缘文化、前卫文化,甚至现实主义文化在内的所有其他非平均化的文化理想和文化需求,这是以大众名义所施行的一种一元化专制。这种专制的结果,不仅意味着大众中许多成员的文化诉求被否决,而且也意味着文化的多元格局被破坏。我们只有一种平均化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中,文化失去了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大众也失去了获得丰富多样的文化营养的可能性;我们认识现实、把握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需求,我们从文化中获得知识、智慧、思想的精神需求,我们体验那些永恒的审美经验的精神需求都将被忽视和否定。于是,不仅是那些脱离大众平均文化消费趣味的大众的文化需求被剥夺,而且也意味着那些处在平均消费趣味线上的大众也将只能得到一种惟一的文化营养,靠成一种文化的偏食。因此,对于文化来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机制,来维护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产品的多样性,垄断、单一、霸权——无论是以专制者的名义或者以“大众”、“人民”的名义——永远都是对民主、对人权、对人的发展的最大威胁。

清华大学传播系教授 尹鸿

尊重大众的文化权利

我不喜欢看像《还珠格格》这样的电视剧。我多次试图坐下来认认真真从头到尾地看完一集。可是一直也没有做到。我觉得这样的电视剧台词太多了,什么都靠说来解决问题,每一个事件,甚至每一个人物的内心活动都要靠台词说出来;你已经明白了,她们还在说,呱呱呱,没完没了,反复说、来回说、说得人心里烦。

可是我不看,不意味着我反对别人看。

当我看着我的亲人、我的不少朋友那么专心致志地像孩子一样坐在电视前看得津津有味,为他们喜怒哀乐;看完了,还为了其中的人物争执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觉得生活确实很美好,人们都是那么善良和可爱。

其实,对艺术作品,各有一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有听爱情故事陪着掉眼泪才觉得过瘾的,也有愿意读侦探小说跟着提心吊胆的。那是他们的权利。你不能把剧院里的戏迷都轰到音乐厅去听马勒和瓦格纳,还不许他们在乐曲间叫好鼓掌;你也犯不着把发烧友的“天碟”都砸了,非让他们听大鼓书去不可。

不管是高雅艺术,还是大众文艺,都可以出好作品,都可以出精品。千万不要小看大众文艺。它对老百姓的影响非常大。要不然,老舍先生也不会放下小说,去写相声、快板和当时还没有现在高雅的“戏”。最近出于工作需要,我又拜读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那是老百姓都爱看的作品,通俗易懂、游戏感极强,有着广大宽泛的读者层面。可是只要你仔细读、认真想,就会发现书中不仅有武打的场面、好看的故事、牵着你一直放不下一定要看下去的情节,而且还蕴涵着对人文精神的探求,对人间百态的讽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那个令狐冲,上下求索,徘徊于众多门派之间苦苦追求道德和人生的至高至纯的境界,寓意很深,真好似一个执剑的浮士德。

其实,艺术品的高雅和通俗,并不妨碍它们质量的高低。人,既可以为《欢乐颂》而振奋,也可为一曲高亢的《信天游》感动得潸然泪下!列宾的油画和陕北农民老大娘的剪纸,都跃动着艺术的精灵。真正顶尖的艺术,不论雅俗,都是好东西;真正的大师,都是既通俗又通雅,大雅若俗。

问题不在于我们选择的艺术风格是高雅还是通俗,问题是我们自己,能否创作出受老百姓欢迎的、“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来。如果我们那些思想深刻、意义重大的作品,都能雅俗共赏、都能让老百姓看得津津有味、跟着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受人民大众的欢迎,那该多好!

作家 李功达

标签:;  

大众文化,你爱不爱我?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